※ 引述《gw0575 (kuei)》之銘言:
: 相愛或是相守
: 艾莉絲孟若
: 這可能是我第一本讀的諾貝爾得獎小說。借的時候看書封介紹覺得似乎蠻有趣的,但細
讀
: 之後也許是年代差異,有些無法融入。
: 只有最後一篇「山裡來了熊」比較有感。這是一篇描述老人失智後的故事,雖然年代差
異
: 但和現今狀況相似,但無法理解為何取了這個篇名。
: 查了英文的讀後心得,原來篇名是來自一首兒歌。但讀了幾篇,嗯,完全無法領悟到文
章
: 中所提到的意境,真的還是不行,諾貝爾得獎的程度果然離我太遠啊。
身為夢若的粉絲和純文學愛好者可以談點閱讀經驗:
孟若絕對是短篇小說這種體裁高手中的高手。好作品就好讀嗎?不一定,還是要看讀者怎
麼讀還有用什麼經驗和技法去讀。
孟若絕對是愛用典的作家,而且常是用典的方式較為陰晦,並不是只在第一層字面上做對
應地用典,原po提到的兒歌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孟若更是多有深入到純文學書寫的歷史裡
對話(這正是諾貝爾文學獎偏好的給獎標準之一),當然這種例子一般讀者比較難讀出來
,如果有興趣的話,不止國外的書評,更是已經有不少論文是在談孟若的作品可以供讀者
參考。當然不去考究這些用典也是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艾可說的一本對應作品的完全正
確的百科全書可以只是追求的目標。典型作者坐在那兒等著未來可能出現的典型讀者,但
是我們不盡然有能力,也沒有絕對的義務要扮演典型讀者。
孟若的作品對原po造成理解挑戰的風格也跟她寫作的方式有關,根據對孟若的採訪,她透
露她的作品大多都有經歷大量的刪減,孟若原本寫出的文字可能是我們看到的篇幅的兩倍
甚至更多,但是經過刪減,小說的張力就突顯出來了,小說敘事藝術的匠心獨運也清晰可
見。這就造成了常見的輪調:讀孟若的小說總有謎要解。
一不小心就會說太多太嘮叨(自己掌嘴
還是停在剛好回應到原po問題的此處罷
很歡迎原po一起進入孟若的閱讀世界。
我想,諾貝爾得獎作品並不會離讀者很遙遠,只是讀者需要更多時間挑戰自己的限制、人
的限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