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久前讀完這本,前幾天還去參加天下辦的本書座談,
趁記憶猶新趕快打下這篇,除了作為筆記,也和大家分享。
這些概念按照在書中的順序排列,用字遣詞大多取自書中內容,部分經過我自己改寫。
當然書中重要的地方太多,這30點只是以非常簡要的方式,記錄我自己最有感受的部分
(30也有為了數字好看的用意XD),如此簡要難免有疏漏,請各位包含。
最後是一點建議:讀這本之前,最好看過哈拉瑞前兩本著作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或至少看過前者,習慣他的敘事方式。
-
1.生物科技和資訊科技的雙重革命,是自由主義所面臨的兩大考驗,
也使得一般人愈來愈無足輕重,而反抗「無足輕重」要比反抗「剝削」來得困難許多。
2.人工智慧(AI)具有人類沒有的兩種強大能力:連結性、可更新。
因此,專精在小範圍、重複性又高的工作,將最先被 AI 給取代。
3.很多工作都只是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與其「保護工作」倒不如「保護人類」,
而「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務」便是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新興模式。
4.民主投票事實上是訴諸人類的「感覺」而不是理性,
因為多數人都缺乏在投票時做出理性思考和決策的知識背景。
5.隨著我們愈來愈依賴 google 來找答案,今日的「真相」某種程度上
已經被 google 搜尋排名最頂端的結果所定義。
6.當人類將許多事情都交給演算法決定,就必須有人去決定演算法要內建哪些規範。
因此人類該害怕機器人的原因不在機器人身上,而是他們所服從的對象。
7.比起身邊的社群,今日的我們更在意線上社群,科技讓我們和自己的身體感官
越來越疏離,網路上的事比起周遭的事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8.許多人類群體仍依靠故事,去塑造一個看似源遠流長的身分認同,
但多數的文明其實都經歷過很多轉變。「經歷過哪些改變」才是定義一個文明的方式。
9.傳統宗教在現今仍有影響力,主要在於宗教這種「故事」有利於打造身分認同,
也因此容易受到國族主義的利用,使人類群體之間的衝突加劇。
10.國家的移民政策可看成三條協議:是否允許移民、是否入境隨俗、歸化時間長短。
當前的問題是人們把這三條協議與協議內容如何執行全部混為一談。
11.反移民者以文化優劣為理由時,常見三種誤判:將「地區優勢」與「客觀優越」混淆、
主張太過籠統、把某些統計結果直接用來對個人做評判。
12.恐怖主義造成的死亡,比戰爭和疾病都少,但他們的盤算就是希望對手
被恐懼感凌駕而過度反應。反恐行動所造成的許多錯誤,便是最好的證明。
13.成功的反恐行動,必須三管齊下:秘密打擊恐怖組織的連結網絡、
媒體要避免歇斯底里的報導、人們別讓想像力被恐怖份子操弄。
14.在這個時代,成功的戰爭已經失傳,因為過去能透過占領的行為取得實際物資
作為經濟資產,但現今的經濟資產是科技和知識,無法用占領來獲取。
15.一神論的出現,讓許多人比以前更不寬容,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的神是唯一真神,
進而引發各種暴力衝突。相較之下,多神論者更能包容其他信仰。
16.談論到「神」,我們指的是「宇宙間的奧秘」還是「人間秩序的制定者」?
許多宗教常以前者之名要求信徒遵從後者,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17.有些人會說自己相信的是「世俗主義」,它的內涵就是重視「真相、同情、平等、
自由、勇氣、責任」,這種價值觀構成現代科學和民主制度的基礎。
18.無論相信哪一種意識形態或宗教,都該避免自己陷入「教條式的信仰」,
要面對自己的錯誤和盲點,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謙遜。
19.人類大部分觀點的塑造,是透過「群體思維」而不是個人理性,
而我們之所以會堅持這些觀點,是出於對群體的忠誠,而忠誠來自於相信故事。
20.強大的權力有如黑洞,會扭曲事實。想要得知真相,就必須離開權力中心,
允許自己浪費時間、探索各種可能。這也是當今的領導者所面臨的限制。
21.無知和冷漠也是一種罪。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互相牽動,
我們要主動了解自身行為的可能後果,而不能再以「不知道」來開脫。(於推文補充)
22.當代世界的不公不義,大多來自某個群體的「結構性偏見」。
我們在看事情時常自認理性,但其實容易受到自身所處群體的影響,而我們很難察覺。
23.人類思考用的是故事,我們一直都是「後真相」物種。有心弄清真相就必須知道:
想取得可靠資訊一定有代價、對關注的議題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24.多數科幻故事訴說的都是「心靈勝過物質」,但這不符目前生物學的認知。
而迪士尼《腦筋急轉彎》的故事核心,正是挑戰人類的心靈和自由意志。
25.在資訊滿滿又容易取得的世界,我們不該再對學生填鴨,而是要教他們 4C:
批判性思考、溝通、合作、創意。也就是別只看重特定技能、保持心思的彈性。
26.所有行得通(或者說成功洗腦)的「身分認同」故事,都符合兩個條件:
我在這個故事裡扮演某種角色、故事討論的範疇超出我的視界。
27.故事會透過各種「儀式行為」去強化和散播,國家透過國旗國歌、
宗教透過祭典、軍隊透過紀律,這些儀式都讓抽象變得具體、虛構變得真實。
28.故事要使人相信,還會運用程度不一的「犧牲」,可能是金錢或權利甚至生命。
一旦人自己(或看到別人)為了某個故事受苦,便傾向相信故事是真的。
29.要辨別虛構和真實,就看故事的主體是不是一個能感到痛苦的對象。
國家、民族、宗教這樣的想像體並不會真的受苦,「人」才會真的感到痛苦。
30.要尋找人生意義,便要探索痛苦的本質,以及觀察人類心靈的各種感受。
我們缺乏科學方法可以直接觀察心靈,這時古老的「冥想」方法就能派上用場。
-
歡迎追蹤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oss.amateur.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