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1901205001.aspx
電子書的危機與轉機 也是台灣出版界僅存生機
最新更新:2019/01/20 13:45
台灣出版界除了電子書有成長,其他都在掉,那為什麼不拚呢?也只剩這個機會了
文:魏紜鈴、江佩凌
【前言】
台灣出版品擁有每年約4萬本的驚人產量,新書人均比曾被國際出版商協會評為世界第二。
這是台灣出版人以熱情淚汗支撐出的豐功,卻依然是壯志苦耕未酬的偉業。
出版業在台灣,始終是繁花錦簇裡最獨特美好的一朵鮮花,面對必然的數位未來,若僅以
過往紙書通路視角來檢視電子書上下游市場,難免失焦。那就像只瞥見電子書冰山一角,
可能枉費出版界盎然生機,又怕是阻礙了華文出版航向世界的方向,更不用談有朝一日揚
帆掌舵站在風頭浪上的美好遠景了。
有人形容2018年是台灣的電子書元年,探討書市出版無法忽視這啟航的關鍵時刻,時間走
到2019年初,本期文化+探討電子書在台灣發展現況,從出版圈領導者們的眼界,剖讀電子
書的未來,以及各種可能的去向。
書架上沒有電子書,這筆帳算誰的?
出版人「老貓」陳穎青的著作《老貓學出版:編輯的技藝&二十年出版經驗完全彙整》出版
4年後,在2011年以「全國第一本歡迎盜版的電子書」為引,開放「免費下載」或「願付
100元購買」兩個選項,每篇書章後都有連結捐款網頁,那是台灣電子書市場初期,非常新
穎的嘗試。
陳穎青回顧7年前,台灣曾由政府主導力推電子書,卻未能成功,觀察國內外電子書市的明
顯差異,在於「電書和紙書的同步比例」。他從暢銷書榜發現,4年前暢銷書同步率僅有1
成至2成,換言之有8成以上暢銷書沒有電子書。
「電子書讀者若想找到這些讓人願意掏錢購買的人氣著作,十有八九感到失望,因為在電
子書市上,這些書並不存在」。陳穎青指出,Amazon充分供應電子、紙本書版本外,幾乎
讓暢銷書電子書同步率達100%,「加上促銷策略,書種多價格低,當然能吸引到電子書讀
者捧場」。
要吸引更多電子書讀者,陳穎青認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提高同步率。很多時候,都是紙
本書出版後,才回頭製作電子書版本,「兩種版本相差好幾個月,錯過聲量最大的新書推
廣期,激發讀者閱讀慾望的機會也相對變低許多」。
若能縮短上市差距,甚至做到同步上市,對電子書市場有絕對影響力。陳穎青說,如今大
型書店上架新書,也會希望出版社能同步提供電子、紙本書,因此近年暢銷書同步率已爬
升至40-50%,「對讀者而言,已有將近一半的機會,可在電子書平台裡,找到想看的書籍
」。
對於「紙本、電子書沒有同步」這個讀者心中最大的問號,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直接了
當說出主因。「電子書在台灣如果都賣不破千,那還要再付一筆錢買電子書版權嗎?」這
同時也是必須為每本新書銷量負責的出版社主編們,心中斟酌損益的權衡關鍵。
從紙書賣到電子書,編輯作業在紙本階段就已完成,多數成本也算在紙本書售價裡。趙政
岷坦言,大多數讀者和作者總覺得,電子書不過就是拿紙書去轉,「實際上電子書上架,
對出版社而言也不全然無成本,轉檔、上架行銷、人事管理維護等,這些無形成本要不要
算?」
尤其是台灣是全球少見的繁體中文市場,又受限於只有翻譯書賣得動的前提,翻譯書的紙
本、電子書版權又得分開買,購買版權除先付預付金給國外作者外,也可能包含給版權代
理人抽佣,每個環節都是成本支出。
「在和國外談版權時,我們都會盡量爭取紙電書版權一起算」,趙政岷說,一旦紙書和電
子書版權分開來算,許多出版社就會猶豫,但仍有些強勢書籍會要求兩者都要出價,「常
遇到的狀況是,即使知道虧損,但不得不買」。
電子書賣不好,成本就被卡住,出版社購入電子書版權除成本自付,還要承擔銷售未達門
檻後果。比起上架通路,出版社負擔的責任風險,始終是最多的。趙政岷說,「長久下來
,這樣的成本考量限縮出版品項,變成大家只敢出暢銷書,而無法耕耘那些可能不賣,但
值得出、應該出的,細水流長的好書」,他總覺得,這對讀者而言,不是件好事。
過去那些「應該出的書」再怎麼樣也不會賠多少,或是只要用時間就能彌補回來。「現在
因為有太多書回不了本,最終演變成不能再賠了,於是那些該出的書,便也無法在繁中市
場問世」,如此一來不僅妨礙出版類型,也會阻礙到創作端,讓一些新作家難以出頭。
電子書價貴得合理?降價轉機仍在銷點
把售書拆帳結構攤開來看,一本定價100元的紙本書,通路通常拿走40元,印刷成本25元,
作家有10元,剩下的25元是出版社毛利。電子書因省了印刷費,此部分通常會給作者25元
甚至到50元,通路40元,剩下35給出版社。趙政岷說,「在台灣電子書約是紙書7折,兩者
相差折數通常就是印刷成本」。
在拆帳結構之外還必須討論的是,賣書想要「有賺」,必須賣破一個量才能過損益平損點
。趙政岷直言,如果銷售賣破損益點,不把初始製造成本算在電書成本上,電書確實有降
價空間存在,「只是,現在的出版社連賣紙書,都不見得賺得到25%的毛利,更何況是閱讀
市占率僅3%的電子書呢?」
「市場養不養得起來,是最大問題」,趙政岷解釋,繁中直排格式在全球電子書裡是台灣
獨有特色,現在的繁體中文出版品,無論紙、電子書有90%市場在台灣,「現在很多時候電
子書在台灣連千本都賣不到,恐怕連引進一本翻譯書要付的1500美元預付金,都沒法回本
」。
「傳統紙書市場是塊大餅,如今早已萎縮成一塊小燒餅,現在還需要有紙、電書兩塊小燒
餅一起吃才會飽」,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出版社只能用7折賣電子書,無法再低。趙政岷說
,當然也有不少出版社擔心,「賣了電書,紙書還賣得動嗎?」
2013年Google Play圖書是國外首先來台開站的電子書平台,陳穎青形容,「那像是推了台
灣電子書一把」,讓台灣出版社有機會理解,供應電子書並不會讓紙書市場帶來損失,「
從製作成本來看,電子書相對便宜,賣電子書也是營業額,怎麼會是敵人」?
直到近年,出版方卸下將電子書視為敵人的心防後,根據國家圖書館「106年台灣圖書出版
趨勢報告」,2017年台灣電子書出版比率約占全體出版書籍10.24%,和2016年5.16%相比足
足成長一倍。陳穎青也認同,讀者對電子書的接受度,其實越來越高。
「現在我們很常看見電子書銷售不錯,也帶動紙書銷量」,趙政岷透露,出版方確實慢慢
感受到,紙、電子書未必是零和競爭,而有可能彼此帶動成長。2018年7月出版的《真確:
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電子書賣破萬本這件事,更是鼓舞了不少出
版業。
「電子書一旦賣破千本,就會翻盤」,趙政岷強調,這是出版業賣電子書的目標線,「從
出版社角度來說,我們樂於電子書與紙書同步上架」,只要台灣作者盡量兩者都上,國外
翻譯書部分,若不需另外付錢買版權也會盡量拿,「我們始終期待,螞蟻雄兵積沙成塔的
那一天」。
(本文摘自文化+雙週刊第28期「未來閱讀:你電子書了沒」,1/21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