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除舊布新的季節,來推薦一本電影評論教科書,順便實作裡面的教條。
<電影的魔力>,作者是Howard Suber,UCLA電影學院教授。內容是他的上課筆記,用辭典
型的寫作格式,好處是容易讀,但就是會讀到重複的內容。
總而言之,他想探討為什麼有些電影會受歡迎,有些不會?然後他認為這個現象和一些人
類永恆的嚮往有關,便在評論電影的過程闡述這種種嚮往。
於是,他讓"觀看電影"有了累積人文素養的可能。觀眾如果能更深刻的觀看電影,除了可
以得到娛樂,更可以了解許多普世的情感、渴望、理想、價值。
而深度觀影的第一步,就是選出好電影。
他的篩選標準有兩道。第一是這部電影必須吸引人,第二是這部電影必須令人難忘。
第一道標準很簡單,票房數字、各路人馬的推薦,都可以讓你找到吸引人的電影。
第二道標準也不難,但是有違一般人看電影的直覺。
要找到讓人難忘的電影,只能靠時間。
當電影下檔了,影評被洗掉了,電影獎、影展的盛譽都頒布完畢了,連DVD銷售租賃壽命
都終結了。此時,還有人想起這部電影,說到某某角色說的某某台詞、某某舉動、某某場
景真是經典。
唯有此時,才成立了一部讓人難忘的電影。
所以要看難忘的電影就變得不那麼容易,觀眾如果怕被爆雷、怕周遭的人聊起的時候跟不
上話題,就會盡可能及早去看,等它成了難忘的電影,就得真的很有愛才會又拿出來看。
對於這個兩難,Howard Suber建議把觀影重點放在不同的地方,第一次看的時候,看裡頭
發生了什麼?第二次看的時候,看裡頭的事情是如何發生?
如果去看書,他還會闡述更多值得留意的元素,例如什麼讓你感到新穎?人物背負什麼使
命?人物內心遭受什麼煎熬、衝突、考驗?為了達到目的失去了什麼?人物如何變的神聖?如
何擺脫困境?
這些觀影時刻意的觀察,跨作品的比較和咀嚼,會帶給你更多感觸,使你的內在世界更加
豐富,最終會讓你更深刻的了解外在世界。
我被這個緩慢而有機的方法論感召,所以就回顧了2018年看過的電影裡,整理出那些讓我
感到難忘的部分。
按照觀影時序排列。
1.<梵谷:星夜之謎>,梵谷的戀人說到,他連青草在日光下泛起的光澤,都感到著迷而深
奧。
2.<滅絕>,心理學家告訴丈夫自殺的女主,這件事沒有為什麼可言,自我毀滅的機制本來
就寫在生物的基因裡面。
3.<紅雀>,間諜學校的教師問學生,某某高官與離婚太太共同養育女兒,有天被發現他每
周都會跟應召業者買下未成年的妓女,請問他的動機是什麼?一男學生回答,未成年妓女
比較容易控制,家庭破碎的高官可以從中得到滿足;女主角卻認為,高官的動機是想要見
到女兒。教官點頭讚許女主,補充說,高官叫了妓女以後只請她們吃飯和聊天。
4.<最酷的旅伴>,兩個藝術家結伴旅遊,沿途景點平凡無奇,但隨著旅程推進,兩人都走
進彼此的內心。
5.<玩命颶風>,主角在槍戰中用氣象知識脫困。
6.<當祈禱落幕時>,男主知道難逃法網,決定自殺,心想遲早都是一死,不如趁現在了結
性命,還可以讓心愛的女兒好好的活著。
把這些片段抽象的擺在一起後,我發現1和4有所連結,都是在深究平凡中的美好。3和6都
是為愛掙扎的男人。2和5都是學者的奇想,尤其2更存在奇妙的衝突,有時候你冰冷地向
對方訴說生命的無可救藥和殘酷,卻讓對方得到實在的安慰。
以上就是我推薦這本書的完整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