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M文推坑(文章代碼#1CbXtnxJ)才找來看的,覺得是好書,但是好硬好難讀啊。
寫個精華摘要,讓想找來看的人閱讀門檻可以降低。
<萬歷十五年>,黃仁宇,1980年代走紅的歷史學者,他稱自己的史觀為"大歷史觀",他主
張歷史的分析重點在於當時社會的文化結構,歷史人物的生涯作為、善惡忠奸和歷史事件
的演變都只是眾多結構因素累積發酵的結果。其實這種態度和"時勢造英雄"很接近,只是
因為它探討的是明朝中衰史,所以觀點更為消極。他認為歷史舞台上的人物只是一個角色
、魁儡,任何人坐上那個位置,做出任何嘗試,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黃在卷尾語這麼寫到,"萬歷十五年,1587年,表面上明帝國四海昇平,無事可記,但實
際已經走到發展的盡頭。不管皇帝、宰相、將領、文官、思想家是積極作為還是消極無為
,都只有悲劇結局。"
<萬歷十五年>共分成七章,每一章設定的主角分別是萬曆皇帝、首輔申時行、張居正、海
瑞、戚繼光、李贄。但如果把前面的結論當成閱讀目標,就會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真正的
主角不是這六個人,而是在大小事情中,和這六個人站在對立面的實體,文官集團。
認識到這一點以後,我認為全書的精華在ch.3,因為這一章有對文官集團最多且最直接的
描述。
這一章陳述,文官集團先前以道德禮儀反對萬曆皇帝立三子,常洵為太子,於是萬曆開始
用長期怠工來報復文官集團。不執行文官的升貶職和各種禮儀式,這兩項動作是激勵文官
集團的唯二方法。隨著意志長期不能發揮,文官集團也開始消極敷衍,然後變成內鬥和貪
腐,最後整個崩潰。
有趣的是,道德、禮儀正是明帝國作為農業文明帝國成本最低,最穩定的統治法門。道德
和禮儀的卓越統治效果,來自它要求對象去壓抑個人的利益和意志,也就是相忍為國,這
讓擁有龐大人口的帝國,可以從上到下黏合在一起,只是隨著時間的演變,這個黏合劑,
最終也讓整個社會停止轉動,進而凝固窒息而死。所以這一章,也有假設性的構想,如果
明帝國是以法治精神立國,那最一開始的立新太子問題,其實可以如何被輕易解決。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黃真正關心的問題和他的原生背景相關,做為1920年代出生的華
人,黃的疑問是,中國文明相較西方文明的弱點是什麼?而他提出的答案就是上述的,組
織的連結和驅動因素,也就是,個體如何結合成群體,維持利害關係一致,產生共同決策
。
除了ch.3,我也喜歡戚繼光的章節,裡面有一段反對英雄主義的敘述。黃寫到,<紀效新
書>的內容,反映了戚繼光需要自行研究軍事技術,軍訓軍令都沒有固定準則,專研軍技
的學校也不存在。我認為這是一種洞見,一個英雄人物看起來越是耀眼,代表他的環境背
景越是黯淡。
另外,<萬歷十五年>也對我造成一個影響。我現在看到揮舞道德、禮儀、顧全大局等旗幟
所做出的訴求,都覺得是帝制中國的遺緒在作祟。
寫到要收尾的這裡,我突然想到<萬曆十五年>的核心要義,在成書30餘年的今天也許已經
是種很常見的觀點了?畢竟很多企管書籍也會強調組織文化的重要性高於單一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