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https://jane0306.pixnet.net/blog/post/49048824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資理財的書,而是從心理學的觀點來呈現使用金錢的心態與想法,
讀起來很有趣,破除很多一般人的用錢迷思,讓你覺得原來錢是這麼花掉,作者相信經由
揭露那些金錢選擇的思惟與思考金錢所犯的錯誤,將會改善財務情況,我讀了本書後有改
善財務情況嗎?請繼續看下去。
花一筆錢要考量現在或將來購買別的東西的機會,如果不買的話,可以把錢用來做什麼事
?
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例如遇到特價,如果理性思考,應該評估花掉物
品的價值,而不是省下的金額,但人的思惟往往不是這麼運作,當一項商品特價時,我們
的行動會更快速,思考比較不謹慎。
可塑心理帳戶讓我們動用長期的儲蓄帳戶,以支應當前的需要欲望。信用卡讓我們在未來
付款,使得我們財務視野較不清晰,減輕我們在刷卡時的花錢之痛。
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東西的價值,受到敝帚自珍效應的影響,人們對自己手上的東西賦予
較高評價。敝帚自珍效應和損失趨避傾向有密切的關連性,而這兩種概念,可能嚴重傷害
了我們客觀看待世界的能力,退休積蓄和投資是這種現象發生的常現領域。
書中提了很多例子會讓你自己想到,「對~我就常犯這種對金錢的錯誤」,作者的初衷是
想讓讀者擺脫被金錢支配,或者,至少試著鬆綁金錢的束縛,重新思考你對金錢的思考方
式,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
用腦袋花錢重要的考量是機會成本、實際益處、實際享樂,相較於可以花用這筆錢的其他
方式。
購買前暫停一下,考慮是否該在此時花這筆錢,幫助我們考慮機會成本。但知道如何改變
是一碼事,實際做出改變是另一碼事,尤其是在用錢方面,我們不但得對抗人類的自然傾
向,更要對抗積極誘惑我們做出糟糠財務決策的金融環境。可以確知的一點,未來將我們
的用錢決策變得更難,Apple Pay、視網膜掃描、無人機送貨等,設計得讓人更容易買得
更多。
要如何改善金融環境?可以打造一套在我們「做出財務決策之前」就能提供協助的制度?
作者建議可以開發一款APP幫助我們執行種種的計算與比較?開發一款APP建立分類預算,
並設定上限。當某一類的開銷接近預算上限時,就發出警告?設計出幫助儲蓄的機制,展
現儲蓄的價值,把看不見的儲蓄,變得明顯可見。
每個月領薪水時,先撥出一筆錢給未來的自己,做出財務決策前,Stop and Think,暫停
動作,讓我們有機會省思。我們應該不時思考,這筆錢還可以花在什麼地方上?設計出一
些專屬於自己的方法加以修正偏誤,管控財務決策必定能漸漸改善消費決策的能力。
關於投資:作者認為損失趨避傾向會讓我們對投資的小波動很敏感,不錯的方法是長期投
資,盡量一年只檢視一次投資組合,跟不理性直接對戰,輸的會是我們,所以乾脆避免對
戰。我目前對投資的做法也是如此,只長期投資ETF,減少短期變動,但最近在萬維綱的
新書《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中看到:『那些把發財的希望寄托在複利上的人,
是認知上的懶惰者。當別人拚命工作甚至冒著風險創業時,他們的自律是少看兩場電影、
少吃一頓大餐省錢。當別人努力研究創新的時候,他們唯一動腦的是算以這個利率25年後
在理論上賺多少錢。』有點當頭棒喝,如果我很年輕時就看到這段話,或許投資策略就會
做出改變。
PS:最近買手搖飲前都會思考如果不買的話,可以把錢用來做什麼事?結果天氣太熱的了
,覺得還是買會帶來清涼的快樂,果然知和行是兩件事 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