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這一年 文史類的書籍還是看得比較多一些
以下幾本是個人主觀覺得還不錯的書籍
簡略做說明,也不算是心得
只是想用個人淺顯的文字,推薦給也喜歡文史類的同好
**歐洲戰後六十年 作者:Tony Judt
2013年就買了這套書,當時以很快的速度讀過一次後,就有點畏懼。雖然如此,這幾年偶
而還是會隨機抽幾個章節或是參考或是細讀。直到今年10月,看完”想想20世紀”,加上
這幾年對1870年後的歐洲歷史有一些粗淺的了解後,再回頭花了一個月讀完這四冊的”歐
洲戰後六十年”,閱讀時的壓迫感少了很多,對歐洲的理解又清晰了許多。
這套書主要述說著1945~2005這六十年歐洲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演變與衝
擊,各個重大事件(如捷克斯洛伐克政變、馬歇爾計劃、北約成立、柏林危機、1956匈牙
利、英法去殖民化、蘇伊士運河危機、1968布拉格、1968學生運動、70年代西歐經濟蕭條
與新自由主義的崛起、1989蘇聯裂解、東歐民主化、兩德統一、南斯拉夫裂解與90年代巴
爾幹戰事、歐盟成立與歐洲一體化…)的前因後果與對社會的衝擊。
本書的戰後,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但眾所周知二次大戰是一次大戰的延續。二戰
戰事的結束,即是冷戰的開始(甚至一戰某些戰爭遺緒已注定東西陣營的分裂),隨著1989
冷戰結束進入90年代的全球化,廣義上的二戰才算真正的結束;而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也
逐漸讓歐洲各國找到和平共處之道,雖然直至今日移民與財政穩定(僵固)政策,還是造成
紛擾。
回顧這100年來的歐洲,歐洲決不浪漫,歐洲的政治文化面貌早已翻了幾番,各種政治思
潮的衝撞與政體形式的對抗與實驗,犧牲了無數的生命,造成數波大規模的移民(難民潮)
。從帝國裂解前種族雜居,到兩次大戰後種族的遷移與交換,再到歐洲一體化、全球化後
的移民。如今,若到歐洲各大都市(尤其是倫敦、巴黎、柏林等西歐大城市),看到的是各
式膚色的人種,經濟與政治精英溝通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即便是東歐的社會,新的一代熱
切學習的是英語,而不再是俄語。歐洲經歷了很多,學習了很多,也留下很多血淚換來的
經驗足供世界的人們學習與警惕。
這是一部值得擁有的好書,但不是一部好讀的書。如果對歐洲歷史沒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就
來看這書,也許可以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慢慢看。
**終局之戰 (The OTTOMAN ENDGAME) 作者:Sean McMeekin
也許是一戰結束一百年了,這兩年關於一戰的書籍特別多,當中有兩本書特別著眼於奧圖
曼帝國的角色。其一是Eugene Rogan所著的”奧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另一本則是這部上下兩冊的”終局之戰”。如果想了解鄂圖曼帝國的崩解與現代中東
的形成過程,這兩本都是非常好的書。對於像我一樣非歷史專業的讀者而言,”終局之戰
”會是比較容易閱讀,主因在於書中地圖說明較為詳盡,而且從1876年的”三蘇丹之年”
開始談起,比較容易理解奧圖曼帝國末期的內政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列強在外交上思忖著
如何瓜分這個”歐洲病夫”。簡言之,帝國末年的財政系統已無法負荷其龐大的組織,雖
然有過改革,並邁向君主立憲國家,但龐大的外債最終還是拖垮整個帝國。更要命的是鄂
圖曼帝國橫跨歐亞重要戰略要地,擁有中東重要油田,且各式各樣的民族,宗教教派林立
。在19世紀末民族主義升起的環境下,歐洲列強無一不見縫插針欲分一杯羹,雖然帝國內
也不乏有識之士利用諸強的矛盾,在外交取得些許成果讓帝國又苟延殘喘了約半世紀。最
終巴爾幹的戰爭引發歐洲的全面戰火,也將鄂圖曼帝國捲入其中。隨著一戰的戰敗,帝國
慘遭瓜分。但幸有凱末爾戰爭末期所保留的殘存軍隊,加上戰後歐洲各國人民厭戰心理的
國際環境,凱末爾才得以率領土耳其驅逐希臘在安那托利亞的入侵,簽訂洛桑條約,奠定
現有土耳其的大部分疆界直至今日。
本書還有一大部分在於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生在奧圖曼帝國的戰事(與俄國在外高加
索與黑海沿岸的爭奪,俄國對於君士坦丁堡的覬覦、與英法在達達尼爾海峽的海戰,在加
利波利半島的攻防,在兩河流域、在蘇伊士運河以東、在黎凡特地區的拉鋸),還有亞美
尼亞境內的大屠殺原由、經過及影響。
除了軍事以外,列強外交的折衝,英國內閣決策的過程、德國對奧圖曼帝國的支持與戰時
的結盟、俄國及美國在戰前及戰後的影響也都有很精采的論述。至於,阿拉伯世界在一戰
角色、阿拉伯勞倫斯(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的故事也有觸及,站在歷史的角度勞倫斯
只是一段插曲,並非如同電影與其自傳所述那麼的偉大與神奇。對奧圖曼帝國晚期裂解與
現今中東雛形形成過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抽空一讀。
**緬甸:新亞洲的博弈競技場 作者:Thant Myint-U吳丹敏
幾年前因緣際會在雲南的西南邊境待了幾個月,開車沿著中國的320國道去到瑞麗口岸,
並且走訪過騰衝。瑞麗既然是邊境口岸,貿易繁忙自不在話下(主要是玉石和紅木交易),
但親臨當地後發現市區高樓林立,路邊滿是進口轎跑車還是很令我吃驚。後來了解到,西
南邊境是中國一帶一路重要的戰略要地,從瑞麗到緬甸的曼德勒再到皎漂港串起中國的油
氣能源新動脈,避開麻六甲困境;而位於中印兩國中間的緬甸必將成為爭取的對象。
這是一本旅遊文學兼論國際政策的書籍,作者分別走訪緬甸(從仰光、曼德勒、彬烏倫、
昔卜到臘戌;也進入了克欽邦與撣邦)、雲南西部(從昆明到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再從
大理到瑞麗)及印度東北(阿薩姆邦、曼尼普爾邦)。由於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特殊的家
庭背景(其祖父擔任過聯合國秘書長)加上曾擔任聯合國外交官員及緬甸顧問的身分。因此
對於這些地區的過往歷史(不管是英國殖民時期、中國清末歷史、中印關係史還是緬甸史)
及該地區各國的政策都有很深入的了解與說明。書中作者對於印度的”東望政策”、中國
的”一帶一路”、孟加拉、緬甸可能於其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多有見地的論述並且對於這一
區域多民族可能的衝突和合作的機會也有獨特的看法和期許。
另外,既然也是旅遊文學,書中也有許多趣事的描述、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築古蹟介紹
與中國現今在緬甸的開發帶來當地的衝擊。算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並獲得很多國際知識和
開拓視野的好書。
**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
作者:Sunil S Amrith
第一次對於孟加拉灣有印象的事件是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當時只覺得奇怪,發生地及死
傷最嚴重的地方不是印尼? 那為何要叫南亞大海嘯而不叫東南亞大海嘯? 多年以後,對於
歷史與地理漸漸理解後,才知道區域與國界的劃分是人為的,而天然環境與地理形貌造就
的文化與人類生活圈才是活生生的歷史紀錄。
本書雖然只有300多頁,但卻處理了孟加拉灣周遭500年的歷史,尤其是移民帶來孟加拉灣
周遭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在氣候變遷與大國角力下應該還會持續很久。
相較於一般歷史書籍,多著重在政治、軍事與外交等大事件的描述與前因後果的分析;這
本書的書寫方式則取法於年鑑學派的方式,從地理氣候、宗教、社會、移民、經濟的角度
去書寫這段歷史,尤其著重在南印度泰米爾移民史,探究其移民的原因及對錫蘭、馬來亞
、緬甸、新加坡、印尼的貢獻。
從南印度橫渡孟加拉灣穿過麻六海峽,再連接南海到達中國大陸的東南福建、浙江,甚至
到達琉球、九州在宋朝即是很多商人冒險的海路。甚至早在東晉,法顯從印度回中國也是
走這條海上之路回到中土。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也是,甚至抵達非洲東岸,這些都是我
們早已熟知的歷史。這段漫長的時間,不只東方人尋求由東往西的貿易路線,阿拉伯商人
也同樣越過阿拉伯海、橫渡孟加拉灣甚至到過中國泉州尋找貿易的機會。16世紀葡萄牙達
伽瑪,繼之荷蘭人為尋求東方珍貴的香料,避開盤據中東的奧圖曼、薩法維帝國而開啟大
航海時代,其後在非洲、亞洲的航線海岸紛紛建立了據點。17世紀的荷蘭、英國、法國東
印度公司開始結合資本與軍隊的力量,大規模的改變了海岸的政治形貌,但此時陸地上的
中央帝國與海岸線的西方政治生態,還未有正面的衝突。18世紀的幾場歐洲戰役也牽動了
西方列強在亞洲的實力消長,1757年普拉西戰役英國取得孟加拉省的控制權,也獲得收稅
的權利,至此開始了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擴張。而拿破崙戰爭佔領荷蘭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
的破產,更讓英國在孟加拉灣、馬來亞、錫蘭、新加坡全面站穩腳步。
17、18世紀勞力的需求,主要以奴隸與囚犯為主,橫渡大洋的死亡率往往超過50%。進入
19世紀後,除了大英帝國在陸地上征服了周遭王國,英國的工業革命,蒸汽船的發明、開
始了英國在這個區域資源的大規模開發與掠奪,加上1870年後幾次氣候的異常與乾旱,大
規模移民於是展開。馬來亞橡膠園的種植、錫礦的開採,錫蘭的咖啡種植(後轉種茶葉),
緬甸的稻作,還有各重要港口(檳榔嶼、馬六甲、新加坡、仰光)的搬運工、衛生清潔人員
、基礎建設人員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泰米爾移民開始大量往來於孟加拉灣,在各地形成社
群,也帶來家鄉的宗教、生活習慣、文化。除了南印度人種,華人、非洲、阿拉伯人、馬
來人、緬甸人、歐美白人也齊聚在這個區域,形成當時世界上最多元性的文化。進入20世
紀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亞洲的民族主義開始興起,移民也漸漸變成棘手的問題。1930
年代短暫的經濟蕭條後,移民的熱潮再起,只是形式與內容略微不同。第二次大戰期間,
日本入侵該區域,大英帝國無力應戰,埋下戰後各殖民區追求獨立的種子。戰後現代國家
的成立,造成移民與原地區民族主義者的衝突,公民身分的追求取代了民族的認同,國家
與國家的界線表面上切斷了人民的來往,但是移民原有家族散居於孟加拉灣的兩岸卻切不
斷彼此的聯繫,雖然家族力量仍在,但移民後代國家的認同已經改變。
進入21世紀,氣候變遷嚴重衝擊該區域的地理面貌。中國一帶一路、印度的東望政策以及
美國的印太再平衡政策,衝擊著這個區域的地緣政治,也挑戰著孟加拉灣沿岸國家與人民
是否可以攜手共度挑戰。
曾經到過金門參觀水頭聚落,那是一個保留下來的僑鄉聚落,裡面展示著下南洋僑民的血
淚史,也保留了功成名就後回鄉所蓋的西式蕃樓。能順利到達南洋工作,並賺錢回鄉光宗
耀祖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更多的是無法負荷長途航程與異地氣候而客死他鄉的人們
。環繞在孟加拉灣的移民社會,也不乏這樣悲慘的故事。
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書,也是本年度我個人最推薦的一本書,雖然出版於2017年
末。
**列寧的墳墓:一座共產帝國的崩潰 作者:David Remnick(大衛 雷姆尼克)
這一套四本的書1994年普立茲獎獲獎作品,2015曾讀過一次,今年算是第二次翻閱。閱讀
這部作品時,讓我想起William Shirer(第三帝國興亡史);兩人都是記者出身,也都是於
各自事件發生的年代派駐在當地的報社特派員。因此,除了近距離觀察社會的變化、結交
當地的朋友、大量的生活筆記,更在事件發生的數年後,即接觸到政府的檔案並與高層相
關人員的訪談,構成”新鮮的歷史紀錄”。加上記者長期寫作的習慣與新聞報導的訓練,
內容的流暢性與可親性是這套(這類)書籍的特色(當然,譯者的功力也不能太差),當然兩
者在書寫方式的安排還是有差異,"列寧的墳墓"前幾部是以眾多人的切身經歷去述說蘇聯
崩潰前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然後再串接到第四冊1991蘇聯八月政變的始末和蘇聯政
體的終結和遺緒。一個時代的終結與一個時代的開始,絕不是一刀兩斷的割開。蘇聯崩潰
前的社會已經潛藏崩解的因子,新時代的到來一樣保留了眾多舊時代的習慣與思維。蘇聯
崩解的原因很多,但長達十年出兵阿富汗造成國庫的空虛與財政混亂;1986年車諾比事件
反應出政府機構的僵化失能導致民心盡喪,最終注定其走下歷史舞台的命運。
最近BBC對Gorbachev有一段約莫10分鐘的訪談,問他對當今西方與俄羅斯關係、當年德國
統一、普丁長期執政與英國脫歐的看法。有興趣者,不妨上網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VsKoQXATY
**再造失去的王國:俄國的帝國雄心500年史 作者: Serhii Plokhy
普丁時代的俄羅斯和東歐及喬治亞的衝突常常會躍上國際新聞版面,牽動國際局勢。而如
果想釐清這些事件(2014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區域的衝突甚或是2005
烏克蘭的橘色革命、2008俄羅斯入侵喬治亞,承認南奧塞梯、阿布哈茲)最深層的歷史因
素,不妨看看這本書。
此時的俄羅斯聯邦仍深陷後蘇聯時代該何去何從的困境,是該以不同形式(文化、語言)重
現俄羅斯帝國的光榮,還是追尋現代意義(現代公民)的民族國家並完成民主化? 俄羅斯民
族歷史上的意義是甚麼? 誰是俄羅斯人? 當真要追求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烏克蘭)、白羅
斯三位一體的斯拉夫民族大一統? 其實這不僅是現代俄羅斯政治人物的困擾,也是數百
年來從帝俄到蘇聯時代俄羅斯菁英不斷辯論的課題。這當中除了民族與歷史的糾葛,也牽
扯了宗教(東正教與天主教)難解的問題,以第三羅馬自居的莫斯科和基輔在牧首的爭奪,
更不用說這幾百年來在東歐捲入的無數戰爭。
作者是烏克蘭人,並從小到大學都在烏克蘭受教育,隨後才轉往加拿大、美國求學與任教
,並擔任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至今。這樣的背景寫出的書,讓非東歐的我們可以
容易去了解問題的歷史脈絡,內容也算是中立公允,值得一讀。
2019年12月的現在,於月初剛開完北約峰會,美國川普依舊抱怨歐洲夥伴國防經費過低,
法國馬克宏仍難忘"法蘭西榮光"隨意放話批評,德國還是低調享受著歐洲和平紅利,土耳
其境內難民與庫德邊境難題依舊無解。而烏東與克里米亞問題,乃是冷戰過後歐洲最嚴重
的衝突,仍困擾著俄國與西方陣營。但就在峰會過後一週,在法德的斡旋下,俄國普丁和
烏克蘭澤任斯基在巴黎舉行了會談,同意全面停火。經過數年戰火的烏東各省死亡超過萬
人,烏克蘭、白羅斯人更加不信任俄羅斯人,俄羅斯也因為國際的經濟制裁造成經濟大幅
衰退,俄國國內人民對烏東俄羅斯裔的支持度也不偌2014年而大幅下降。這樣的全面停火
應該也不會是長久的和平,除非俄羅斯找到自己國家定位,才能與西方達成真正的和平共
處吧。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作者:David Halberstam
韓戰是一個很特殊的戰爭,戰爭前後屬於戰場的朝鮮半島,除了大量的雙方死傷外,好像
甚麼都沒變,雙方依舊以北緯38度劃線停戰,但朝鮮半島以外的周遭和國際局勢卻因這場
戰爭都變了。台灣海峽因美國第七艦隊的進駐,得以避免中共的渡海進逼,美國密謀策畫
政變蔣介石在台政權亦嘎然而止。此外,毛澤東消耗了國共內戰俘虜的大量部隊,更利用
韓戰對內奠定開國時仍未完全穩定的政治地位,對外則展示了新中國與舊中國的差異,而
韓戰也拯救了日本戰後蕭條的經濟。
二戰結束後,隨著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政變、柏林危機,1949年北約成立、蘇聯原子彈試
爆成功,美蘇在歐洲矛盾上升互信降低,美國也隨後制定了NSC-68號文件因應。韓戰爆發
後,杜魯門堅定依照NSC-68提供的藍圖,從此美國外交政策完全轉變為全面遏制戰略,正
式開啟了隨後40年的冷戰。
韓戰爆發的原因很多,既有各方內部的需要,也有雙方對彼此的誤判。韓戰的影響更是深
遠直到今日。這本書的作者是活躍於60年代越戰的記者,出過很多關於越戰的報導與書籍
。1997年後,開始著手這本關於韓戰的歷史,主要是依靠還活著的戰時老兵的訪談、筆記
、與回憶錄,再佐以已公開的歷史檔案並於2007年完成此書。由於韓戰爆發的年代,電視
節目才開始,不若越戰的年代,加上當時朝鮮半島並不是西方媒體熟悉的世界,留下的戰
場畫面紀錄並不多。韓戰的歷史,已經有點淪為各自表述的歷史,端賴不同陣營的不同觀
點。這本書也不能保證其客觀中立,至少是從美國的觀點來述說著這場戰爭。但是,對於
美國內部政治如何來影響這場戰爭,以及當時複雜的國際多邊關係還是有很詳細精彩的描
述。
**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佐藤育子
這是講談社所出版興亡世界史叢書的一冊,介紹地中海古典時代的腓尼基人及其後在突尼
西亞創建殖民地迦太基,並經過三次布匿戰爭最後為羅馬帝國所滅的歷史。這本書作者嘗
試以迦太基的角度來建構這段歷史,並佐以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學界論述來探討迦太基
的社會制度、政治組織、宗教信仰對後來羅馬世界的影響。
網路上可以查詢到很多很好的專業導讀與心得文章,也算是這系列叢書中討論度較高的一
本書。其中原因也許是引進中文市場完整介紹迦太基歷史的書籍並不多;迦太基、漢尼拔
、腓尼基人、希蘭王卻又是大家常聽到的名詞進而引起好奇與關注吧。
話說這套21本的<<興亡的世界史>>,對於非歷史專業的讀者,還是很推薦的(雖然只看了
10本左右)。原因當然這樣的書籍在台灣並不多見,每冊作者也盡其能的採用最新的考古
資料與觀點來重塑世界史,這點最是難能可貴也可看出日本學者努力與非專業讀者對話的
企圖。對我而言,買這套書的某種想法也是買來充當歷史知識的簡易百科全書。
**想想20世紀 作者: Tony Judt、Timothy Snyder
當初想買這本書的原因只因我已讀過"歐洲戰後六十年"、"黑土",加上先前就知道Tony
Judt於2010年因ALS(漸凍人)疾病過世了,所以想買來當個紀念。拿到書後,花了約莫一
週看完此書,很令我感動、驚豔與印象深刻。
感動在於這是Snyder得知Judt發病後,主動提及用雙方對談的方式,來記錄Judt的傳記並
深入對談20世紀政治思想的發想與轉變,探討20世紀留給人類甚麼又失去甚麼。驚豔在於
兩位對於歐洲歷史(尤其是東歐史)知識廣博的學者所激盪出火花與深刻的看法(從猶太問
題、到國家社會主義的影響與轉換、法國知識份子的轉變、東歐自由主義的一代、對當今
歐洲史家的評論,探討社會民主主義的良善的平庸性...),既討論了歷史、政治思想也觸
及到了人類的倫理道德。
霍布斯邦說20世紀是個極端的時代,馬克.馬佐爾說20世紀的歐洲是一個"新黑暗大陸"。
但我們也可將其視為啟蒙時代後各種思潮最後的碰撞吧,曾經讓幾代人激動的馬克思主義
和以威權追求效率的法西斯國家主義都落敗了;曾經大家嗤之以鼻的民主憲政制度反而留
存下來,民主或許平庸卻是良善可以避免威權專制隱性的邪惡。
網路上有楊照針對該書的導讀,有興趣者不妨聽聽。不過,廣播的內容主要也是節錄自
Tony Judt在本書的後記還有Timothy Snyder的前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Bc4tMljs&t=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