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網路什麼都有,為什麼要讀書?
人的一生有限,但是讀「書」可以體驗我們無法抵達的境界
圖文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only-reading/
這本書在說什麼?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的作者是日本作家齋藤孝,他的作品涵蓋教育、學習、閱讀與
思考領域,同時也是一位熱愛閱讀的愛書人。致力提倡「讀書習慣」的他,對於網路和數
位化帶來的資訊爆炸,他在這本書的開頭這麼評論道:
「網際網路雖然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人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
。明明只要潛下去,不但可能遇見不曾見過的深海魚,還會發現一望無際未曾見過的世界
。所以即使面對同一片海洋,但會怎麼做卻因人而異。」
他認為觀看說書影片、閱讀網路文章都無法取代讀書,因為讀書最大的作用,不在於吸收
資訊,而在「體驗」。只有當我們投入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才能深刻體驗到書本作者
的思想,進一步鍛鍊自己的思考力和人格素養。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不斷思考作者說的這句話:「一旦養成讀書的習慣,讀起書來就
會越來越輕鬆,而且能漸漸深化知識、思考與人格。」對於我自己而言,養成讀書的習慣
之後,的確為我帶來了三個階段的成長,以下我將讀後心得與重點整理到一張圖上。
三個階段 https://imgur.com/Q5QLNBb
1.對世界充滿好奇:知識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閱讀的最直接好處,就是可以增長自己的知識和見聞。我常聽人說,
書讀得越多,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有夠少。直到我自己真正開始讀起書來才對這句話產
生共鳴,也激勵我自己對世界產生更多的「好奇心」,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那麼,我們
要如何透過閱讀,增長自己的知識?
首先,從閱讀的「廣度」開始,挑選不同領域和類別的書籍,不要設限、廣泛地閱讀。例
如我自己從投資理財開始接觸閱讀,然後對金融歷史和商業模式產生興趣,後來又對職場
管理和自我成長的書籍愛不釋手。這個階段,為的是開啟閱讀的廣度、培養出閱讀的興趣
。
接著,是閱讀的「深度」。以投資理財為例,我起初只是為了學習投資賺錢,就從投資的
工具「股票」和「債券」開始研究。然後,再學用什麼方法投資,如何衡量投資的報酬與
風險。最後,探究為什麼要投資、金錢的意義、用錢的心理。一層一層地往下挖掘。
最後,是閱讀的「密度」。作者說的很直接:「一個主題連續讀五本,便是A級。」我起
初對於投資領域很陌生,但仍然硬著頭皮找了好幾本經典著作來讀。不同作者,對同一件
事情,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連續看同一個主題書籍的好處就是,你會發現哪些事情是
共同的本質,哪些純粹是作者個人觀點。
《跨能致勝》這本書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
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我後來試著把投資的觀念「連結」自我成長的策略,
發現兩者在「複利效應」和「看長不看短」之間的驚人相似之處。
此外,「複利效應」的概念,也能連結到讀書的速度。我在《雪球速讀法》的書評曾經分
享過:「真正的速讀其實是累積腦中雜學資料庫的過程。起初緩慢、辛苦、沒效率。漸漸
地,當資料庫累積到一定的量,開始出現雪球效應,才會讓整體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
因此,「知識增長有如細胞分裂」,當你開始透過閱讀累積知識的時候,就像是細胞分裂
一變二、二變四,再變成八、十六…一開始看起來沒差異,但分裂次數越多,差異越大。
一年只讀個兩、三本書感受不到這件事,但當你一年可以讀五十本的時候,事情會很不一
樣。
2.向一流人物學習:思考
俄國詩人亞歷山大.普希金層金說過:「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
。」我認為讀書最棒的一件事,就是能透過偉大人物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更進一步的境
界,則是知道這些偉大人物如何「思考」一件事情,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我會怎麼想
?」
我認為在讀書的前、中、後階段,「帶著問題去閱讀和輸入資訊,用學到的新東西去思考
,再用別人理解的話輸出」,這種閱讀的方法,對於提升自己的思考方式最有幫助。
首先,「輸入」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然後是把書裡面的內容與自己的「經驗」連結,對自己提問:「對我來說,這個觀念相當
於什麼?我會怎麼做?」最後是放入自己的「情感」,問自己:「我喜歡這個說法嗎?這
個觀點為什麼讓我感到憤怒?」
其次,「思考」的邏輯和方法,可以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是用作者的角度思考:「為什
麼他認同這個觀點?是基於什麼事實?」第二階段是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認同嗎?為
什麼?」例如我在讀完許多人奉為理財經典的《富爸爸窮爸爸》之後,就整理出了我認同
和不認同的觀念。
最後,「輸出」的第一種方法是「寫推薦文或評論」,最好能用簡短的文字記錄自己讀書
之後的想法和心情。第二種方法是「講出內容給別人聽」,如同作者提倡的:「要深化思
考,對話是最好的方式。」讀完一本書就講給別人聽,比起單方面的吸收,更能有效轉化
成自己的思考養分。
對於這整套輸入到輸出的讀書方式,我自己正嘗試著以「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做為實踐的
範例。雖然我們離那些偉大的人物很遠,但是透過這樣的練習過程,那怕只能多接近他們
一些,我的內心都會感到無比雀躍。
3.面對生命的態度:人格
作者認為讀書對一個人的「人格」培養很有幫助,人格就是個人的「知識、思想、情感、
性格」綜合而成的狀態。你或許會想,人格應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吧?難道人格可以
後天養成嗎?答案是可以的。如果仔細觀察組成人格的四個元素,會發現人的「知識」和
「思考」,恰好可以透過讀書來提升。
當我們透過讀書增長知識、磨練思考,就會進一步影響自己面對外界人事物的「情感」,
然後對自己的「性格」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透過讀書,你可以用這種「由外而內」的方
式改變自己的人格。然而,反過來想,讀書也能做到「由內而外」的方式,可以讓我們發
自內心的改變,進而影響自己的行動。
首先,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最出色的,莫過於心理學家法蘭克回
顧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寫成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他這麼說:「不是你對生命有何
指望,而是生命對你有何指望」。賦予自己活著的意義,就能承受任何磨練。
然後,再問自己「有哪些偉大人物的典範?」我們遭遇的各種困境,其實許多人也遭遇過
了。讀書可以讓我們透過偉大人物的傳記,瞭解他們遇到類似的困境時,會怎麼想、怎麼
做。我們可以去探索那些讓自己產生共鳴的故事,認識古今中外的各種價值觀,尋找屬於
自己心目中的典範。
最後,問自己「我該採取什麼行動?」當我們懂得賦予生命意義、探尋典範之後,就能以
更宏觀的視野,改變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態度改變之後,我們採取的行動也會跟著改變
,進一步去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思考,來貫徹這份由內而外的改變。
誠如作者所說:「生命態度比勝負更重要。」透過閱讀,讓我們可以一邊探問人生在世的
意義,一邊挖掘更深更廣的知識和思考,這正是人生真正的樂趣。
後記:閱讀使人生更深刻
最近我讀到兩本同樣是談閱讀的書,《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比較偏商業書籍
的閱讀指南,談怎麼去蕪存菁和畫重點;《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則額外涉略了更多人
文哲學的範疇,談了更多生命的意義和思想的境界。
這本書也讓我領略到從作家齋藤孝這樣的愛書人眼中,透過閱讀讓他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
、開拓了什麼樣的視野。他在書中還推薦了40多本橫跨不同領域的經典書籍,我也挑了一
些放到自己的待讀書單中。
總結這本書給我的收穫,想要達到「讀書能抵達的境界」,我們可以用「由外而內」的方
法,從知識、思考、人格向內探索。我們也可以「由內而外」,從生命的意義、心中的典
範、採取的行動逐漸改變自己的人生。
|讀書,是生而為人才能領略的喜悅,是我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深度
|的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