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圖文版: https://hellohero73.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29.html
FB: https://www.facebook.com/hellohero73/
請想想,今年你做過最好的決定與最壞的決定是甚麼?(別急著看答案喔)
你最好的覺決定帶來了好結果,最壞的決定導致糟糕的後果,對嗎?
這並不是甚麼讀心術,而是深知人性的直覺思維模式
本書封面背面就以上述這段話帶領著我們進入「高勝算決策」的思考領域。
https://imgur.com/V6tiRZB
作者:安妮‧杜克ANNIE DUKE是何許人也?
‧持續致力於研究如何在壓力下做決策
‧曾於職業撲克玩家生涯贏得世界撲克大賽金手鐲,是唯一獲得世界撲克冠軍聯賽NBC國家
撲克冠軍杯單挑賽冠軍女性牌手
‧2012年從撲克界退役,如今將其撲克專業與賓州大學研究所攻讀的心理學融為一體,四處
為企業演講或提供諮詢服務,討論決策的策略
本書作者為德州撲克冠軍,打撲克牌時需要在一系列賽局當中作多次決策,根據多次決策
結果最後才能決定輸贏,但如果單看書名「高勝算決策」,你能會覺得這是一本如何教你
如何贏得博弈的書,但事實上本書作者除了撲克冠軍身分以外,她還是心理學博士,根據
最開頭的段落說明,就可以知道,只要是人難免會受到心理認知偏誤的影響作出可能不是
那麼恰當的決策,不只是打每一手撲克需要做決策,生活周遭的大小事你都需要決策,因
此本書作者融合打撲克的實務經驗,加上人類心理特性的因素,逐步的教你自覺並提高每
一次決策的品質;同樣的,這些方法也適用於投資上。
《今天就要來分享如何「提高勝算」的方法給大家!》
【避免陷入「結果論」,犯了「後見之明偏誤」】
作者曾讓一些人參加文章開頭所提的最佳決定和最差決定的練習,作者表示在這些所有參
加者的練習中,從未見過任何人提出「結果不差的錯誤決策」或「結果不佳的合理決策」
。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習慣以結果來判斷當初的「決定」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這就是所
謂的「結果論」,犯下「後見之明偏誤」。我們關注的應該是「決策的過程」,透過決策
的過程找出可能的最佳解,而不是根據結果,決定當初的決策是好是壞。
所謂「後見之明偏誤」,即是得知結果後,將之視為不可避免的事情。當我們說「早知道
那件事會發生就好了」或「早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就好了」,就陷入了「後見之明偏誤」
。在投資上面,常常有主動投資者說,元大台灣50裡面佔最大比例的就是台積電,而且台
積電績效近年又那麼好,那麼買台積電的股票就好了啊,台灣50裡面又包含其他表現較差
的股票所以會減少獲利,這就是標準的犯了「後見之明偏誤」(請問你當初知道台積電現
在會表現這麼好嗎?)。
人類祖先在蠻荒生存,當聽到樹林裡有沙沙聲,就必須立刻做出反應,以免被從樹林竄出
的野獸吃掉,因此我們多數的決定都是靠反射思維,但其實我們人腦除了「反射思維」外
相對的就是「審慎思維」(在《快思慢想》這本書裡,- 「系統一」為「快速思考」、「
系統二」為「慢速思考」);我們每天在做的事情都存在自動化歷程,大腦發展至今,已
經習慣用「反射思維」在處理身邊的大小事,因此我們面臨的挑戰不是改變大腦的運作方
式,而是想辦法用受限的大腦去工作。
打撲克跟下棋的差異在於,「下棋」非賽局,「打撲克」才是。怎麼說呢?棋盤上每一個
旗子所在的位置及數量都是確定的,並沒有隱藏的訊息;而撲克比賽「訊息並不完整」,
是處於不確定情況下的決策賽局,你無法知道發牌員後頭會發出甚麼牌,以及對手會打出
那些牌。牌局結束後若想從結果汲取經驗,也很難區分決策品質與運氣成分。
生活就像是打撲克,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們必須張開雙手擁抱「不確定性」的存在,
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作出適當的決策。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必須勇敢大聲說出「我不
知道」或「我不確定」,我們不應該認為這種表達含糊不清且毫無益處。(在詭譎變換莫
測的市場,若有人跟你說我知道明天的大盤或某一支股票會漲還是會跌,那麼他就是騙
子!!)常說「我不確定」其實是成為更好決策者至關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習慣「不知道
」(代表你已接受「不確定性」的存在)。
所謂偉大的決策,並不表示有很好的結果。偉大的決策是一項良好過程的產物,那個過程
必須包括我們曾努力地準確表達自己的知識狀態,而這種知識狀態就是「我不確定」的某
種形式變化。「我不確定」並不表示沒有客觀事實,神經科學家思圖爾特.法爾斯坦認為
,承認不確定性是達到目標、接近客觀事實的第一步。想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將「我不
知道」和「我不確定」視為禁忌並敬而遠之。
至於為何要擁抱不確定性?首先,「我不確定」更準確呈現這世界的模樣。其次,接受「
我不確定」的觀念時,比較不會掉進「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
【用下注的思維打破僵化信念】
一般傳統思維對下注的觀念非常狹隘:賭場、體育賽事、彩券等,在賭博界,下注就是零
和遊戲。我們的多數決策不是與另一個人對賭,乃是跟「所有未來沒選擇到的自己」對賭
,撲克玩家會將決策視為下注,明確知道自己對不同的未來做出抉擇;若能仿效撲克玩家
,明確知道決策等同下注(此時就必須考慮機會成本),一旦了解非理性因素可能阻止我們
做出有利自己的事,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與預測未來(並因此採取保護措施)。
作者提醒,在下決策的過程當中,人類會有一些天性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決策,需要提醒
我們注意,例如「耳聞為憑」是天性、人不查證事實就形成信念,於是信念會影響一個人
處理訊息的方式,最後用信念下注,將會導致嚴重後果,而且人愈聰明,偏見盲點愈深,
越會找出其他論點,證明自己決策的合理性。
既然人類有那些天性造成我們的決定是那麼的不可靠,那有甚麼方法可以解決呢?你可以
透過「打賭」審視自己的決策,當你聽到有人跟你說「你要打賭嗎?」,原本被你說的很
肯定的一件事,你可能就會開始猶豫,因此你就會修正原本的信念,以「機率」的方式陳
述同樣一件事實(你不一定要跟別人打賭,你可以練習跟自己打賭)。人愈客觀,信念就愈
準確;信念愈準確,愈能不斷贏得賭注。(將上面講的「不確定性」融入信念,有助於我
們開放心胸,讓自己更客觀,以使面對與本身信念相牴觸的訊息)。
另外告知別人自己的信念時若能表達自己的不確定性,就能讓身旁的人像科學家一樣提供
建議,並以此迅速改進自己的信念。
【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
作者在玩撲克時期曾觀察到一件事,為什麼撲克老手無法從錯中學教訓,新手卻能贏錢?
老手明明有比較多的經驗,反而卻無法贏錢,原因在於要成為專家必須累積經驗,但這還
不夠,我們必須運用結果檢驗自己的信念和賭注,練習為結果正確歸因,了解這次的結果
是屬於「運氣面」或是「技巧面」,但也因為有「不確定性」因此讓這件事情的反推變得
更加困難;另外人們又會因為動機性推理、自利偏差、陷入「非黑即白」思維(沒有考慮
到不確定性)等影響,造成沒有為結果正確歸因;我們可能想過可以透過觀看別人經驗,
免費學做決策,但我們可能會對別人的結果歸因犯下分類錯誤、我們可能透過跟他人比較
得到的優越感,阻礙了學習。
PS:動機性推理讓我們很難去改變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們認為這樣做會帶來好結果,於
是不管外部環境每一次是否都一樣,還是堅持原本的作法。
自利偏差會讓我們把成功歸於自己、失敗歸咎運氣,因此會立即影響我們從經驗中學習的
能力
因此我們必須重塑習慣,從改變常規開始,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提出
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處理習慣的最佳方式是尊重習慣迴路,「要改變習慣,必須維持舊
的提示並提供舊的獎勵,但插入新的常規」(我們不用放棄從正面去更新自我敘說的獎勵
。尊重習慣迴路,就是尊重人腦的建構方式)。我們可以練習盡量學習將功勞歸給別人、
承認自己犯錯、從好結果中找出自己在何處犯錯(檢視各領域的頂尖人士,可以發現這些
人經常能跳脫阻礙學習的「自利偏差」,養成準確自我批判的習慣)、好好學習;假如我
們練習這種常規,便能開放心胸,從更為客觀的角度去歸因結果,極力追求正確和真理,
從而驅使自己去學習。當心智習慣因此而改變,我們的決策也將符合自己的長期目標。
另外可以思考將結果歸因視為下注,便會敦促我們用客觀的角度將結果歸因到合適的面向
,而想要贏的賭注就得這麼做。
【透過求真團體改善決策品質】
正所謂「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得遠」,可以將剛剛上面提到幫助自己成長的「結果歸
因」對策應用在團體裏面,我們可以考慮找朋友和家人一起商量決策,或加入團體後透過
同樣的決策方法施行,讓自己感覺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另外加入團體後,別人會更容
易發現我們本身的偏見,並透過團隊的獎勵強化決策的準確性(獲得對方的認可)。我們可
以幫助學習團隊的成員克服盲點與偏見,而對方也能夠提供這樣的協助
團體須訂定供成員依循的綱領:
一、注重準確性(多於驗證),包括鼓勵團體中有一的求真、客觀和開放態度。
二、成員事先必須知道要「當責」(願意或認為有義務向別人解釋自己的行為或信念),避
免陷入「迴聲室效應」(如:其中一人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下一位跟著抱怨自己運氣不好)
。
三、敞開心胸接納各種觀念。
【運用科學規範使資訊最大化】
透過「默頓的科學規範」(指資料為團體內部共有),遵守「多學多得,多即是美」的原則
,盡量放寬對相關訊息的定義,以獲取所有的訊息,容許各種異議,以懷疑的精神評估決
策可行性。
我們若對傳遞訊息的人保持負面態度,就會關上心門,不願傾聽他們而錯過許多學習機會
。同理可證,假使保持正面態度,可能會毫不考慮地全盤接收對方的訊息,以上兩種做法
都不可取。
約翰‧斯圖亞特明確表示,獲取知識和求真的「唯一」方法,就是聆聽各種意見;但須注
意若我們想要驗證某些訊息、事實或意見時,在徵詢團體成員意見時最好別透漏自己的想
法。
【納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決策思考】
除了上述加入團體,採取開放心胸聆聽各項意見以精進決策外,我們可以透過「心智時光
旅行」,調整與改進決策,以下有幾點提醒大家注意:
一、時間折價:人們偏愛現在的自我,並犧牲未來的自我,例如現在熬夜,犧牲的是未來
自己的健康,因此我們可以站在未來的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當下的決策;我們可以思考
將遺憾擺在決策之前,通常人們會遺憾都是發生在事實發生之後,若我們把遺憾擺在事實
發生之前,或許我們當下就不會採取這個決策。
二、不應該被當下的感受影響:人們很容易因為當下的感受,而做出不恰當的決策。在投
資方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看著某一間公司股票的大起大落、或者是一直破底,而將有潛
力公司的股票賣出,但你事後(如20年)來看,卻發現這家公司股價呈現大幅上漲的趨勢;
大盤指數更是如此。
三、「最近發生的事」不僅讓情緒波動,而且還扭曲事實。
四、別在「失常」時,魯莽做出決定。(如何提高非理性行為的障礙?可參考如何透過心理
特性增加自制力)
五、可以透過「偵測未來」提高決策品質:盡量找出可能的結果後,仔細估算各種未來的
發生率。
六、向後預測:從正面的未來向後回顧。根據研究,人們只要確定目標並由此向後回顧來
「記憶」自己如何抵達那理,就會表現得更好。
七、事前驗屍:從負面的未來向後回顧。「向後預測」與「事前驗屍」相輔相成:前者想向
正面的未來,後者想向負面的未來。我們若不同時表示正面和負面的空間,就無法塑造出
完整的形象。「向後預測」會展示正面空間,「事前驗屍」則揭露負面空間。我們透過想
像負面的結果思考相關的原因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潛在的阻礙,同時提高自己的成功率(換
句話說就是:思考哪些因素會導致失敗的結果,因此我們就會避免採取該項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