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有太多滑坡與一廂情願的想法,要一一釐清文中所講的議題實著會花上不少篇幅。
以下文長,簡單結論請按end
首先來看書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以文中所述的獨立小書店的困境以及與實體商品對比
的說法來看,文中所指的書應是實體紙本出版物。但書遠遠不止是這樣,書是以文字或
圖像為主的資訊的載體,也可以說是資訊的通路,如果不這樣認為,那電子書的存在便
顯得非常尷尬。
確定了書的意涵之後,我們便能知道,文中所指的「書的危機」,看似是單純論述實體
書賣不出去,但實際上是兩件不同層面的事情,一是實體書面對數位化的競爭產生的危
機;二是書本身作為資訊的載體,與新興的對手競爭消費者的注意力與時間所產生的危
機。
面對數位化的潮流,電子書不占空間、成本不會比實體書高、不須運送,以書的本質來
看似乎沒有什麼好挑剔的,電子書似乎是潮流所致,無法避免。但是這並不代表紙本書
或是實體書店毫無競爭力,實體書店開始用數位化無法滿足的需求力圖生存,像是結合
咖啡廳、讀書會場等方式,或是掌握地緣商機,與在地的學校合作等等,這些都是電子
書無法滿足的。另外,在這個時代之中,資訊的議題從「如何獲取」變成「如何篩選」
,隨著數位化的演進,書的出版成本更低了,出版速度也可以更快,但是知識含量不高
的書籍數量也用同樣的速度增加。如果實體書店能夠主打高品質的書單,標榜架上沒有
廢書,以此為基建立品牌,也可能是一種嘗試的方向。總歸重點,要與數位化的潮流抗
爭,實體書店需要有明確的定位、明確的市場區隔,還要針對電子書無法滿足的需求做
出有效的攻擊。與數位化的趨勢對戰,肯定很難,甚至不可能獲勝,但是總比正面對決
更容易生存。
爭奪注意力的戰爭到現在為止,看起來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自從網路出現之後,出版
業幾乎節節敗退,偶爾幾次的大賺都是撿到爆紅的話題,像是哈利波特或是近期的鬼滅
之刃,然而在這種狀況下其他的媒體或電子書管道其實也沒有受到什麼實質上的傷害。
讀者的閱讀型態更是不斷受到出版業的競爭對手的改變,隨著科技進步,網路速度增加
了之後,影片的傳送更加容易了,於是影音類型的創作變得更加多元,在更速食的趨勢
下youtube、IG、抖音等等的平台上的影片長度不斷在降低,注意力的爭奪終於進了分秒
必爭的泥淖。而這些全都是這些都是書本無法企及的,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全都
只有被對手影響的餘地。這個部分也有不少書在討論,出版社的困境是全球共有的,要
解決這樣的困境非常艱難,但我相信歷史是不斷矯枉過正的輪迴。過去的人們不斷在尋
求自己的同溫層,google演算法出現了之後,便開始有人覺得同溫層太厚了。同樣的,
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們的注意力與時間正在被不同的媒體分食著,也有越來越
多人認為認知自己何時、如何正在被影響是現代公民的必備常識,隨著這種想法的流傳
,我相信出版業並沒有這麼容易消失,但同樣的,要生存下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綜上
所述,實體出版業的困境不是第一天出現,更不是書價之類的單純因素在主導的。
原文中將書說得十分崇高,書是作者的生命經驗,是編輯的孩子,但Netflix影集導演又
何嘗不是這樣看重自己的作品呢?難道Youtuber拍自己的影片肯定比較不用心嗎?無論
電影或是書,都只是資訊或是想法的載體,姑且不論紙本書之中也有為數不少非常商業化
的產品,將紙本書上綱到「書業背後的國家文化基礎」的確是過於滑坡了。
※ 引述《haehae311444 (走過冬天 春天會再次來臨)》之銘言:
: 在國外混過、或是買外文書的朋友都知道,國外的書價是相當的高。回到臺灣,看臺灣的圖書販售簡直是二手書一般價格。我想在臺灣沒有一位書店人,會因為書難賣而退卻的。
: 從昨天開始,就被網路書價折扣的事干擾著。各地小書店也舉起抗議牌在11月11日歇業一天,為什麼要把書業賠上你們電商的競爭呢?書業可是一國的國家文化基礎指標,從出版人到下游的書店人都在你電商的鬥爭之下犧牲。
: 剛剛秋假結束周三是要開門的,對一本書店來說經營特別困難的一年,要持續治療跟持續正常開店,都是今年的功課;開一天店就算沒有人來,也是對自己在這個困難的時刻一個鼓勵的持續動作。11日這天也是要照常開店,畢竟世事怎麼變化,書店會一直持續開著。但是對於電商折扣折損書業的事情,也希望讀者知道怎麼一回事。
: 記得有一次,我坐在便利商店的座位區望著貨架上成排的商品,突然深深感受到為什麼飲料不打79折、為什麼泡麵不打79折,只有書整年在折扣79折,而且是剛上市的新書開始。
: 不奇怪嗎?所有的東西,似乎只有書是可以這樣折扣?
: 為什麼地皮房價可以一直翻倍,書就得一直折扣。這確實是臺灣特有現象。
: 代表我們看重的是甚麼,代表我們不看重甚麼。
: 確實,要談到以上這些折扣現象,得牽扯到整個書業的畸形現象。整個經銷體系,從出版到販售端的不公平。一般小書店進書價格都在75折左右甚至部分書籍進貨價更高,除此外還得加上店面跟人事管銷,如果小書店要跟著折扣當然是無法營運。
: 這兩天電商在競爭,把書折扣到66折,引起各地小書店的不滿,這個折扣的競爭將會嚴重犧牲臺灣的文化基礎,卻是電商可以企劃操弄的削價,如果這一點利潤可以獲得更高的股價,但是算盤是可以打得精巧有利,消費者也樂得開心。
: 對編輯人來說,生出一本書都是生孩子一樣的過程、對作者來說書寫一本書是生命經驗交換來的,每一年書的出版,代表每個區域的文化指標。書被賤價出售,這麼畸形的現象,在臺灣被默默存在。圖書沒有統一的定價,書本後面的標價是用來推算折扣用的,沒有一種商品像書這樣沒尊嚴。
: 今年的疫情對出版業是衝擊,台北書展被迫取消,台北書展對各出版社來說是一年一度換現金的機會,平時出版界依存著少數幾家電商通路,說要折扣說要提案企劃,折扣怎麼打都會折損整體產業,但是出版要求生存,能賣出一點書就能再養下一本書。
: 圖書折扣這件事,書本出版的生命期漸漸縮短,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速度中進行,消費者無感。有感有心臟的讀者跑去開書店了,但聲音仍是如此微弱。
: 商業可以創造各種節日刺激消費,所有的節日都在販售情感的溫暖假象,從情人節到母親節,然後1111購物節。可我們有沒有能力去過真正實質的有精神層面豐裕的生活?
: 眾多小書店在拚的不是自己的生存,是書業背後的國家文化基礎。
如果懶得看上面很長的廢文,這裡是整篇總結:
原文作者腦補過多,出版業的問題沒有這麼單純,整篇就是滑坡與無限上綱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