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順地看完,推薦給:一、想看故事的人,裡面就是一個一個司法心理學家面對病人的故
事:二、想了解司法心理學家到底在做什麼的人,其實把「司法」二字拿掉也沒什麼不一
樣,都是心理學家,只是從業的地方、環境與規定不一樣。書中有提到其實很多心理學家
抗拒「臨床看病人」這件事,因為怕心理負荷不了,或是不會選擇在司法圈執業,例如有
很多規矩,被病人跟蹤的風險等等,所以很缺人,同時也很需要。(作者的確有「替代性
創傷」與被人跟蹤騷擾的經驗)
不推薦給:希望故事有高潮迭起的人,很可惜並沒有,就是平淡的看完。
搭配幾本最近閱讀的書,例如《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其實我們的司法體系把很多需
要被幫助的人、病人丟進去,他們需要的不是被與社會隔離,而是治療,可惜目前發現這
一點的人不多,而發現了也沒有經費來做(惡性循環,關心的人多當然錢就多囉)。就連
專業的心理學家都會被他們影響得到「替代性創傷」,可見這些犯人過去的處境有多不好
。
比較有印象的是作者受到其他人的騷擾,以及尼采「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
這句話,因為這份工作很黑暗,作者也曾經離開最前線轉往後續治療的部份,甚至有一次
忍不住在病患面前哭了(唯一一次)。
另外一點是治療某個解離性人格的病人時(俗稱多重人格),有的專業人員會說他是被附
身、假裝的,作者研判是專業人員也很難不帶情緒,這位病患身上的過去的創傷與現在的
反應很難讓人調適過來(從小被性侵導致創造出一個會搗蛋的人格,造成醫院很多困擾)
。心理學還有很多未知的部份,他們也不是神,台灣目前還沒有「司法心理學家」的加入
,很希望有一天也能有這個職業進入司法體系。
--
緩慢地轉貼在讀書群組的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