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高學習法

作者: StarDog (泥娃娃)   2021-01-20 11:16:22
【書名】:最高學習法
【作者】:傑里德.庫尼.霍維斯
【譯者】:陳錦慧
【出版】:大田
—————————————————————
完整心得:https://reurl.cc/raag8y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0onrqm285y0876ydwewjg8/platforms
《最高學習法》是一本被書名眈誤的好書, 書名乍看之下很雞湯, 但內容卻很實在.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十二項有助於學習的方法, 由於他本身有神經科學與教育的背景,
因此他利用大腦運作與心理現象, 來解釋為什麼這些方法有用的時候分外有說服力.
以下列出一些印象深刻的方法.
1. 文字 v.s 口語 v.s 圖像
當我們在做簡報的時候, 很容易會在簡報上搭配一些文字, 以為可以幫助聽眾了解,
但作者直接瞭當說明人其實沒有辦法同時聽人講話, 又同時閱讀文字.
我們應該都有經驗, 當有兩個人同時講話的時候,
我們只能理解其中一個人說話的內容.
但閱讀使用的是視覺, 為什麼會跟聽覺衝突呢?
這就是大腦有趣的地方, 當我們閱讀的時候, 不只啟動了視覺區,
我們的聽覺區也會啟動, 就像是有人無聲的唸出內容, 進到我們的大腦.
因此當我們同時聽人講話又要閱讀文字時, 情況與同時聽兩個人講話一樣,
我們只能理解其中一個內容.
雖然視覺上接收文字, 會對聽覺造成干擾, 但如果視覺接收的是圖片,
則會對聽覺有加乘效果, 我們會更容易理解與記憶口說內容.
因為圖片能夠讓內容的重點突顯出來,
並且利用圖片所帶來的「明確性」, 確保聽者理解的與講者想要傳達的內容一致.
但要小心的是, 圖表並不是圖片, 人們無法像理解圖片一樣快速的解析圖表.
因此如果需要在做簡報時出現圖表, 最好漸進式的呈現圖表內容,
例如先秀出座標軸解釋, 再逐一出現數據解釋.
2. 空間與情境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記得某段文字是出現在書的某一章,
或是記得圖書館的味道, 當我們再度聞到那個味道時, 就想起當時準備研究所的回憶.
這是因為我們的腦袋在形成記憶的時候,
不只會記得內容, 還會連同空間, 周遭環境,
甚至是當下的情緒等等資訊都會一併保留下來.
這些資訊也會成為日後用來喚起記憶的進入點.
雖然記憶內容一開始會跟特定情境有強烈的關連,
然而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類似的記憶,
這份記憶就會跟特定情境與情緒脫離, 變成一份獨立的資訊.
我們第一次面試的時候, 一定感覺很緊張.
但當我們有多次經驗之後, 緊張的情緒就會漸漸淡去.
如果我們想要廣泛的運用學習的內容, 就要多次在不同的情境使用它,
才會讓記憶與特定場景脫離.
但我們還是可以運用這些感官資訊來幫助自己更快進入狀況,
例如我們常常在上班讀書時喝咖啡, 聞到咖啡香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準備做事;
上台演講時, 固定會穿同一件洋裝, 因為穿這件洋裝的時候,
就會回想起上回博得滿堂喝采的場景, 信心倍增.
3. 回想
學習不只是把新資訊存進大腦裡, 如果這些資訊很快就被忘記,
那前面的學習就白費功夫了. 那麼要如何形成持久的記憶呢?
最大的關鍵是「時時提取」.
「提取記憶」有很多種方式, 最常見的是「復習」, 多看幾次多聽幾次, 加深印象,
然而這是最沒有效率的一種方式, 因為它還是依賴某種外在的場景來喚起記憶.
比較有效的方式是「回想」.
聽完演講或是看完書後, 用自己消化過後的思緒, 把學習到的內容與心得寫下來,
或是講給第三者聽, 這就是提取了記憶, 並且又為這段記憶創造了一種新的情境.
我們也可以思考如何把新學習的方法實踐在自己的日常裡,
例如看完《原子習慣》後, 根據書裡的建議, 依照自己的生活作息,
為自己建立了有明確時間空間的新習慣,
這也是在提取記憶, 並且與自己其他記憶產生連結.
一份記憶如果時常提取, 就會跟特定情境與情緒脫離,
變成一份獨立的資訊, 這份資訊也就長長久久的留在我們的大腦裡.
4. 壓力
雖然我們都討厭壓力, 但適度的壓力卻是增進學習的有效方式.
這是因為當我們感覺到壓力的時候, 皮質醇會大量分泌,
這種化學物質會傷害我們的神經元, 大腦因此進入備戰狀態,
分泌鞏固記憶與修補神經元的蛋白質與之對抗, 讓海馬迴更容易形成深刻的記憶,
並且促進新的神經元生成.
然而物極必反, 如果我們長期處在高度壓力的狀況,
皮質醇傷害神經元的速度遠高於大腦修補的速度時,
不只讓我們記不住新的資訊, 連舊的資訊都提取不到, 那可就大大的得不償失了.
5. 錯誤
大腦有系統一與系統二, 系統一代表的是自動化的直覺思考,
系統二則是理性分析思考與判斷做決定.
大腦把許多學習內容自動化, 之後就交給系統一自動導航, 大大減輕心智的負荷.
什麼時候系統二會再度被啟動? 就是當我們遭遇錯誤的時候.
但系統二啟動之後, 要如何反應還是端看我們的決定.
如果我們決定處理錯誤, 各項知覺都會變的敏銳起來, 學習消化新的資訊.
但如果我們決定忽視它, 大腦就會再度回到系統一, 使用固有的認知來行動.
因此「發現錯誤」是啟動學習的重要時間點,
但「接受錯誤」才會真正的啟動的學習.
要如何有效的觸發錯誤警報呢? 方法很簡單, 就是建立回饋機制.
例如我們設定目標並檢視表現, 就能夠察覺落差,
持續啟動學習來調整, 補充不足的部份.
缺乏回饋是無效的學習, 這也是學校為什麼都會安排測試的原因.
畢業以後, 別人不再有義務指出我們的不足, 就得靠自己更積極的自我檢視,
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就要設立明確的檢視標準,
並且在事後檢視的時候認真思考如何改善.
作者: spiriter (吉娃娃)   2021-01-20 11:25:00
推推~
作者: djmay (R1000)   2021-01-23 01:19:00
感謝分享
作者: emile1224   2021-01-23 12:11:00
謝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