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立志讀遍經典文學名著..大家覺得如何?

作者: lovingandy (樂冰安蒂)   2021-02-04 08:09:08
好一陣子以來想好好讀懂文學(小說),
或多或少覺得抓到一些閱讀方法的要點。
但直到最近在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下,
才開始有所根據地去驗證及思考以往的文學閱讀方式。
在想大量閱讀文學作品之前,
我推薦先認識如何去閱讀文學作品:
Thomas C. Foster 的《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目前我還沒讀完,但書中提供的觀點值得參考,
若能力所及我建議讀原文。
此書中的觀點不要認為是絕對,
至少我認為還有不少的討論空間,
但足夠引導一般讀者朝向更廣闊的文學閱讀視野。
以下在不扭曲原意下或多或少刪除原文,
希望能補充說明一些看法。
愈早可以認識文學愈好,不然會覺得惋惜,相見恨晚。
有興趣的話我也推薦去看看 LeoRivers 的其他相關文章。
※ 引述《LeoRivers (河流們)》之銘言:
: 一些建議:
: 1.
: 我覺得大家好像過度專注「故事」,似乎直接把小說與故事畫上等號
: 而忽略了一點,如果只是要一個好看的故事,那漫畫、動畫、戲劇、電影都能做到,
: 其內容都有「一個故事」,那何必花時間與精力讀小說呢?
: 這就好像一個人聽歌只專注於歌詞好壞,而不管旋律,但不可能
: 為什麼呢?因為音樂的藝術形式明顯,有人開口唱歌你就知道他不是在跟你聊天
: 就像舞蹈一樣,舞蹈動作一看就知道不是日常動作,是一種藝術形式。
: 但小說,其文字、對話,很容易與日常混淆,很容易忽略他是一個藝術形式。
: 但小說又不像詩歌使用非日常語言、陌生化。
: 我同意好小說通常是一篇好故事,小說的本質就是故事。
: 但故事以外,還有其他
: 舉例來說:
: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人性誘力題材有十二種:偶像(英雄),美麗,暴力,鬥爭,金錢,
: 權勢,情慾,文明,自我改進,健康,神秘,時尚。
故事只是故事,只是一種表面層的包裝。
籠統說起來在(故事)情節的套路上今日已經難有真正的創新,
且只會更加困難。
那文學作品之所以是文學的難能可貴在哪?
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
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在於(故事)情節之外的內含物。
一個簡單的思考出發點:
藉著這個故事情節(文學/小說作品)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概念?
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以及作者是如何以他筆下描寫的觀點傳達?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是深思熟慮下的產物,
從各種細節直到大面向下衡量作品的一統性。
如果某部分有所跳脫,
在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作者筆下那也會是有他的企圖,
不會是偶然。
文學藝術的載體是以文字構成,
聽起來理所當然像廢話,
但在今日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寫字」來表達想法的當下,
或多或少、或長或短,或深或淺甚至可能詞不達意,
但在每個人都可以自稱是〝作家〞的情況下,
如何辨別「寫作」與否的分野就已經更加困難曖昧了。
: 同一則故事在不同作家手裡展現出來的藝術表現會天差地遠,就像王家衛拍
: 飲食男女這個故事絕對會跟李安不一樣的道理。
: 於是我們學會開始留意故事以外,為什麼異鄉人用第一人稱?為什麼這個小說雙線並行?
: 為什麼用意識流等等。
: 而經典作品大部分都能做到,內容(故事)與形式(怎麼寫)高度統一。
: 小說可以探討關注的面向太多了,你到底是以人物為關注、還是情節巧妙、還是結
: 構完整?比如金庸人物雖好但自己也承認小說結構很差。(當然大部分讀者不會留意)
: 尤其是你看到「奇怪的地方」文似看山喜不平,那個寫法不對勁的地方,就是
: 可以思考探索的地方,也可以試著評論看看這麼寫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簡略說要能認識文學作品需要的功課不少。
除了去了解為何作者在近乎無限可能的寫作方法下取其一之外,
在他所選擇的表達觀點下,
要能嚐到文學豐富的層次還需要一定的基本功課。
許多細節都藏在轉化過的引經據典當中,不是純粹拷貝,
籠統尤以西方文學(詳細地域時空性差別暫且跳過)來說,
不少都有莎士比亞、希臘神話或聖經的借用轉化甚至到影響,
更別提其他以現實為底經過作者私人感受後某種程度轉化的作品。
一大部分都可以歸類於源自“經典文學”,雖然我個人不太認同就是了。
簡單而言要試著詳細解讀(所謂西方)文學作品,
需要大量的(西方)知識文底。
卡夫卡昆蟲記之類的先算是別流,
不可避免的是一定有所根據去探討。
對西方讀者看東方文學作品也是,必須要有既定的基礎共識,
雖然我感覺到多半他們都還是只奠定在他們所謂西方固有觀點的詮釋下就是了…
複雜原因先跳過不談。
想稍微深度去品嚐一部文學作品,
首先需要了解該作品在當下的定位(虛構、史實或兩者之間混合),
歷史上文學上哲學上社會學上…甚至其他更多,
以及為何後來學派將其歸出的成就,都是值得研讀的。
必須試著把身為今日讀者的自己放到那時空背景的作者以及讀者身上,
試著去代入當下的環境條件。
對真正的文學作品而言,
除其“故事情節”就能感受有所共鳴的無非是基於人性上思考的光輝結晶之外,
重要的是那些可以跨越時空背景的元素搭配。
: 就算你讀遍一千本經典好了,每本都只讀一遍。你做的事情有點像集郵,故事蒐集,
: 這一千本書會有各式各樣的知識面向,歷史的、科學的、哲學的、社會的,這些知識
: 內容隨時代還在不斷更新,最後可能讀完的成果是變成甚麼都懂一點的人。
: 掌握多方面不同的知識內容當然很好,但我認為讀經典真正重要的是,要提升
: 「理解力」,為了這個目的就要像卡爾維諾說的,反覆閱讀。納博科夫說
: 能讀十遍以上包法利夫人也算得上是專家了。一但你專注探索某一經典之主題
: 辯證,理解力自然慢慢提升,之後挑戰別的書的時候掌握的速度就會變快。
: 經典的特色就是耐讀,歷久彌新,金庸還比較有可能,但你不太可能會聽過有人說
: 我正在重讀九把刀,我正在重讀瓊瑤,我正在重讀某某偵探小說。
: 當然,這些書重讀也會有新發現,但不多,經不起人探究,通俗小說的特色就是
: 故事完了,真相大白了,誰跟誰在一起,誰死誰沒死,也就完了,讀者也就滿足了,
: 不需要再讀一次。
: 作品反覆探討同一主題、主旨,是為了挖掘更多可能信與深度,所以需要重讀。
: 重複是為了「聚焦」,向下探索。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是長篇小說來來去去的主要人物
: 也就是那幾個,主要人物過多便會失焦。
重要的是對於讀者的「理解力」的建構,如何可以去真正「閱讀」一部文學作品。
或至少可以分辨該文字創作是不是真的有值得之處去分析理解的基礎。
個人經驗,
某知名台灣通俗小說跟人類學書籍兩者間我果斷選擇後者,
前者沒幾頁我就受不了。
: 4.
: 文學是作家的心靈成品,讀者以心靈感應之,但人的性格稟氣不同,不一定
: 被視為名篇的作品或得獎作品你會有所感應,我建議下一本會更好。
: 就像金馬獎得獎作品你不一定會喜歡一樣,這是另一個面向就是人們太注重
: 作品的「名譽」,讀乞丐囡仔也可以很感動阿何必得諾貝爾文學獎。
: 朱天文也不喜歡卡夫卡,張大春還譏評過卡夫卡的小說(詳見小說稗類)
: 不是所有的經典作品你都能全吃得下。你心靈無法起感應的東西得
: 再多獎再多人吹捧也沒用。
: 我說的也不一定全對,也無須照做,只是僅供參考,提升自己在個人,不在別人。
: 看你願意下多大的功夫,作品就回饋你多少。
對於想要深入文學作品的讀者而言,
必須跳過「故事情節」是否吸引人,必須跳脫個人情緒感想。
如果讀者可以捫心自問說這作品(故事情節外)讓我們感動或震撼,
在「故事情節」的感受之外有所無法言述的共鳴,
那很可能就是文學為什麼之所以是文學了。
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個人喜好,
每個讀者的觀點感受都不同,
一個蘿蔔一個坑。
最重要的差別在於如何好好認識一部文學作品,
至少不至只流於「故事情節層面」。
去脫離個人「感受心得」,
了解在其時代當下的「創作理念」,不能忽視。
對於我而言品嚐「文學」的要點是在「感受和分析」,缺一不可。
例:
Huxley《美麗新世界》之於他後來的《再訪美麗新世界》。
George Orwell 的《巴黎倫敦流浪記》、《動物農莊》和《1984》
和及介於其中的 《Why I Write?》。
或多或少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作者自述的「創作理念」,
藉以去驗證探討「故事情節」外的寶貴之處。
讀者個人的詮釋會跟隨著清楚閱讀量下有所改變偏向清晰。
我想這是為何文學之所以是文學而非單單(通俗)小說的差異了。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積極)   2021-02-04 08:33:00
經典的書,百看不厭,但現在的新書,很多都沒有這種感覺了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02-04 08:54:00
樓上 那是因為過去沒辦法讓你百看不厭的書多半都已經被淘汰了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積極)   2021-02-04 10:51:00
也可能是以前寫書的人沒有現在這麼多,去蕪存菁也比較高的
作者: loveswazi (ffff)   2021-02-04 12:31:00
為何愛安迪
作者: rerun (禮讓)   2021-02-05 10:21:00
回題目:你請便,我OK!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