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廖瞇
【出版】:遠流
———————————————————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scz8zjjv6u0874u00j8tj5/platforms
作者廖瞇因為申請到台北文學年金, 所以開始這場長達一年的寫作計劃.
計劃的主題是小作者三歲的弟弟, 她在書中為了取了一個代號「滌」,
作者說她為弟弟取這個代號是因為他怕髒, 他不喜歡任何人碰到他的身體.
滌今年 37 歲, 是別人口中的「繭居族」, 白天足不出戶, 關在房間裡, 幾乎不跟人講話.
他對聲音非常敏感, 他會因為聽到客廳的電視聲而生氣, 在房間大聲吼叫.
爸媽配合滌的作息, 盡量避免跟他出現在家裡同一個空間裡面, 因為滌會不舒服,
關門開燈都要極其小心, 避免發出聲音, 刺激到滌.
原本爸媽還會希望滌可以出去工作, 但現在只希望他不要關在房間裡, 變成怪物就好.
身為一個幾個月才回家兩三天的姐姐, 每次回家根本沒機會跟滌講上話,
以這場寫作計劃作為契機, 她開始主動進入滌的房間, 與他講話.
她跟滌約定好, 如果開門的聲音會刺激到他,
那當她想要進他房間的時候, 她會讓球從門縫裡面滾進去,
讓滌自己注意到球, 然後她再進去.
她不只寫弟弟, 她也寫了媽媽, 寫了爸爸, 還有自己.
1. 滌
寫作計劃剛開始的時候, 有一天作者比較早起, 在廚房弄點吃的,
後來聽到滌在房間裡面大吼大叫, 她疑惑的想, 是因為我嗎?
滌後來跟她聊天的時候解釋, 他每天有固定的時間表,
在股市開市之前, 他必須倒好水, 拿好食物, 坐在電腦前,
但是她卻在廚房裡, 所以打亂了他的計劃, 他心煩意亂, 所以大叫.
她問滌「你有沒有可能用說的 ? 你啊啊啊的叫, 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你沒有錯, 你可以使用廚房.」所以滌生氣的對象其實是自己嗎?
廖瞇想起自己有一次跟朋友約家裡聚會, 時間還沒到之前, 她就在家裡很走來走去,
老公感到不解, 朋友來之前, 妳就繼續做自己事就好了, 為什麼要整個人懸著等他?
後來朋友打電話來道歉, 說他臨時有事, 無法赴約
她心裡想抱怨, 但又覺得這是件小事, 不值得拿出來講, 但那天整個晚上她都不說話.
她那時的感覺跟滌描述的感覺很類似, 心裡明白別人有權這麼做,
滌知道她有權使用廚房, 她知道朋友有權取消約會,
但自己的心情確實受到影響, 所以氣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被一點小事影響,
只是她的做法是不講話, 滌的做法是大叫.
滌被稱為不正常, 但本質上他們沒有太大的不同.
滌的記憶力很好, 他記得每件他沒做好的事,
廖瞇漸漸明白為什麼滌永遠走路, 不背背包, 不提手袋,
他討厭事情沒辦法控制,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忘了帶東西出門, 就會很生氣,
為了降低自己出錯的機率, 乾粹不帶東西出門.
因為沒辦法控制路上的交通, 所以都用走的, 至少走路的速度可以在掌控之中.
「你可以不要這樣嗎?」 她問滌,
「如果我可以做到的話, 就稱不上強迫症了.」
滌並不是自己選擇去設立這麼嚴格的標準, 他就是知道這樣下去, 他會把自己搞死,
不得不減少活動,
別人看他, 以為他是突然有一天決定不出門, 不跟人講話,
但也許在之前, 他已經忍受了上百次上千次的痛苦,
最後決定這一天開始, 不要再忍受了.
他不會講前面的忍耐與痛苦, 因為他很清楚無法停止注意這些事情不是別人的問題,
而「繭居」是滌所摸索出來的解決之道,不正常嗎? 但也許滌的選擇並不多。
2. 滌媽
廖瞇一開始以為自己是為了弟弟在寫, 但其實到最後, 她發現自己是為了媽媽在寫,
她感受到媽媽的痛苦比滌還要強烈。
有很長一段時間,媽媽覺得只有她在操心滌的事情,
滌基本上不跟爸爸講話,爸爸也不會花思去找滌搭話,
兩個人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各自在房間裡面,根本不會見面。
媽媽張羅滌的三餐,為了找話跟他講,她跟滌講自己在做哪些投資,
後來滌真的感興趣, 跟媽借錢做股票交易,
雖然十次裡面有七次會賺錢,但根本不夠賠錢的那三次,她只好想辦法再補錢進帳戶,
最後決定關掉滌的帳戶,兩人也為此大吵一架。
女兒幾個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帶著已經做好的重磅決定,
例如休學,例如搬去台東務農, 例如這個寫作計劃,要寫家裡的事。
滌媽問作者,為什麼不先跟她講這些決定 ?
「因為你即使不喜歡也會默默去做,所以就覺得我跟你講我不喜歡也沒用,
你還是會叫我去做, 乾脆逃避」
「你不講,怎麼知道沒有用呢?」
作者也問自己,明明自己是個很喜歡溝通,想要了解別人是怎麼想的人,
為什麼就沒有想過要跟媽溝通呢?
這次寫作計劃寫的東西,她全部都給媽媽看過,問媽媽的感受,
她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有跟媽媽聊天了。
媽媽不喜歡作者寫她買便當給滌吃,便當這麼油,對身體不好,
這樣寫好像她都沒在為小孩想。
媽媽也不喜歡作者寫她跟滌因為錢的事情爭吵,覺得別人會認為她是一個愛錢的人。
作者發現這些媽媽在意的事,她都沒有想過,
她想這次是因為她問了,所以媽媽才開口說,
說出來也不是要她不要寫,但她想讓廖瞇知道她的感受。
媽媽一直小心翼翼的存錢,但錢出去的速度總是很快,
爸爸以前常常打電動打牌輸錢, 有一陣子跑去跟兄弟一起合夥種菇, 倒賠了幾十萬,
但媽媽對爸爸沒有太多的抱怨, 她口中的爸爸, 脾氣非常好,
跑去種菇是想試試看有什麼賺錢比較快的方式.
廖瞇心想如果是她直接聽到爸爸這麼說, 她一定會覺得這是投機的心態,
但媽媽看到爸爸想要讓家人生活過好一點的心情。
媽媽不喜歡她去台東務農,是怕她養不活自己,
擅自關掉滌的帳戶,更多的是擔心滌的投資失敗會讓滌更退縮,
因為她知道滌是想透過股票交易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媽媽一直很在意錢的問題,但不是需要錢越多越好,
她想要的是錢後面代表的安穩生活.
聽到媽媽的感受與看事情的角度, 廖瞇覺得媽媽對待人比自己寬容多了。
3. 滌姐(廖瞇)
在開始寫作之前,甚至是寫作的過程中,她都不停質問自己,
把自己家裡的事寫出來, 有意義嗎 ?
如果她覺得這很重要, 很值得寫下, 為什麼直到申請到補助, 才開始寫作?
是不是如果沒有拿到這筆錢, 她就不會開始?
這樣還能夠代表這件事對她來說很重要嗎?
她在思考她是為了寫, 才去跟弟弟講話的嗎?
她寫家人的痛苦, 因為出版得到掌聲, 她可以感到快樂嗎?
她一邊寫, 一邊質疑寫作的意義.
她不像弟弟記憶這麼好, 她必須寫下來才記得住,
就像心理治療師都會說, 說出來比較好, 對她來說, 寫下來比較好.
一開始她寫自己知道, 已經存在的事,
後來開始漸漸出現她所不知道的事, 比如發現自己與滌有許多相似的東西,
她似乎理解了那些奇怪, 結果變成沒那麼擔心了.
並不是理解之後, 問題就不存在了. 但可能我們就不會把它當成是問題了.
如果一開始的動機是「解決」, 那其實會跟「理解」相衝突,
因為想要解決問題,就會把聽到的內容都當成可疑的對象, 而失去好好對話的機會.
感想
這像是一本文字版本的記錄片, 作者廖瞇非常誠實的書寫每個人的感受,
推薦序說這是一本療癒系的書籍, 我很意外我真的被療癒到了.
就像作者在訪問裡說的, 這本書是寫給無法與家人對話的人,
無法與立場不同的人對話的人,不想對話的人,害怕對話的人,
不諒解父母的人,不放過自己的人,或是家裡有可能像滌這樣難相處的人看的.
看書的時候, 我想到很多跟媽媽, 跟姐姐聊天的時刻,
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跟家人聊天了?就算是無意義的閒聊也好.
當對方講話完的時候, 不要急著畫上句點, 再進一步的追問他的感受是什麼,
為什麼這麼想, 有時候要敲開一點點,
掀開一點點, 才會知道裡面原來長這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