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精準決策 - 哈佛商學院教你繞開大腦的偏誤,不出錯的做出好判斷
作者:麥斯.貝澤曼 , 唐.摩爾
(Max H. Bazerman, Don A. Moore)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19/08/28
本書一開始就指出,人們作決策時會依賴一些簡化的策略或經驗法則,此稱為「捷思法」
,這是一種讓人類應付圍繞在決策時的複雜環境中所產生的機制。
第三章探討『有限意識』,這是指人們常會僅會根據他們對於一小部分可用資訊的關注就
作出判斷,而低估了所忽略的資訊,發生「聚焦錯覺」(focusing illusion)的情形。
當忽視眼前的事實,而過度、狹隘地關注自己的思想時,會影響我們對於競爭對手的評估
,這個現象稱為「忽視參考群體」(reference group neglect)。
例如,當人們所支持的球隊在表現良好時,
則不論競爭對手的實力如何,人們均會下注在
自己的球隊上,且於下注之前不會再費心蒐集更多資訊。
;且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的有限意識,還需要了解他人的有限意識。
究竟該給客戶多少選擇?
多數人認為多一點選擇是好的,但是當面臨太多選擇時,會讓人覺得下決定是個讓人筋疲
力盡的行為;
縱使真的採取行動,人們也會為那些眾多未選擇之選項產生後悔感,此即為「選擇超載」
(choice overload)。
第四章探討『框架與偏好』,指出「任何能將傷害機率從0.01降到0的價值,遠高於將傷
害從0.02降至0.01」。也就是以相同程度的價值改變而言,人們認為產生〝確定性〞更有
價值。
例如,某種藥物可將罹患癌症的風險從20%降至10%,與從10%降至0%,兩者理論上具有相
同的價值,但在「假確定性(pseudocertainty effect)」的心理作用下,
我們更喜歡那些具有確定性的選擇,而非那些只能減少不定性的選擇。
也因為人類對於確定性的感知很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假確定性的操控對於醫療、保險的
廣告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們擁有各式各樣的「心理帳戶」用來評估、追蹤各種金融活動。且心理帳戶也會間接影
響到對於事件結果的情緒。
兩個不同心理帳戶的兩筆100美元的損失感覺比單筆200美元的損失來得糟糕。
如何改善這種現象?
可以在每年年初設立一筆基金,專門用以支付惱人的小損失(停車罰單和圖書館罰款)。
因為一旦對於金錢作出安排,往後該怎麼使用,對於情緒的影響就會小了許多。
第五章談論『動機與情緒』,說明「折現」這個經濟學概念,涉及任何權衡當前和未來利
益之選擇。未來的價值都應該要在某種程度上被打折,因為被立即吸引才是人性。
例如,線上雜貨送貨服務的訂購選擇,
當下單時間與實際送貨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時,人們傾向訂購「應該」的商品(實用的民
生用品),而非「想要」的商品(冰淇淋)。
因為人們往往最關注當前所會發生的事情,
而受當下事務的鮮明程度的影響;
反之,想到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時,反而會越關注目標的具體細節。
人們之所以願意立即付出代價享受立即的獎勵,是因為此刻大腦的情緒中心會被活化;
反之,當想到延遲獎勵時,最活耀的區域反而是理性的前額葉皮質。
然而,一時的動機往往會與長期利益多有矛盾。
第六章談論『承諾升級』,指人類對於日益高漲的負面結果,反而會持續合理化既存的決
策、行為和投資現象,而非改變它們。
在這類的情境中,我們必須要把投資的時間和花費視為「沉沒成本」(sunk costs),
因這些成本已經是過去式無法挽回,因此我們必須要以當下之狀態作為行為的參考點。
例如,正在思考是否要放棄博士班的學業時,考慮的重點不在於究竟已經投資了六個月或
四年的時間,而應該是要分別衡量放棄或繼續學業對於未來的優劣。
;自私也是一種偏誤,每個人會先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他們對於某一結果的偏好,並在公
平的基礎上合理化自己的偏好。人們傾向用
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定義何謂公平。
例如,衝突的各方通常會提出各種可行卻自利的解決方案,且雙方都會根據抽象的公平標
準來為自己辯解,最有效的謊言是要能騙得了自己。
因此,醫生在接受藥商餽贈的同時,通常會相信自己的臨床判斷未因此而有所偏誤。
「如何在談判過程中做出理性的決策?」在第九章有完整的說明。
談判者容易陷入「固定餡餅」的迷思,也就是雙方均認為自己的利益與對方的利益是直接
衝突的,兩者都在搶食一片大小固定的餡餅中最大的那一塊。固定餡餅的假設,使人們將
大多數的競爭情況解讀為零和遊戲。
例如:離婚官司中,人們往往受到各方利益完全對立的假設所阻礙。
當個體的一方做出這種假設,就很容易停止尋求互利的交易。
本書作者藉由實例來解釋一些專有名詞,
讓讀者了解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受大腦捷思法的影響,不自覺的犯錯或做錯決定。
並藉由盤點人類心智中各種偏誤,提供改變
或改善決策過程的實用策略,使人們可以做
出更好、更精準的日常生活或管理決策。
推薦給有興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