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充滿謊言的東方哲學

作者: wk3261h (WK)   2021-12-14 22:42:53
圖文好讀版:https://3261h.com/super-guide-to-philosophy-east/
從小就常聽到這種"故事"和"傳記",舉凡孔子、莊子、佛陀、韓非子、達摩祖師、六
祖慧能,甚至到一休和尚的故事。仔細去看這些人物,不僅生長時代相差幾百年,所處環
境也很不一樣,更各有各的人生課題。譬如釋迦摩尼,當初貴為王子,卻因為想要克服生
、老、病、死的痛苦而走上追尋開悟的道路。而韓非子則是一生想要成為被重用的大臣,
卻因為口吃和諸多因素抑鬱而終。每次都讀得津津有味,卻從來沒去想過他們之間是否有
什麼關聯?本書的作者飲茶是一位部落客,以他的視角看到的這些人物,其實都是影響我
們東方人思想的重要角色,各自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為東方哲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本書在說什麼?
東方、西方哲學家養成大不同
如果說西方哲學的發展是一條線性成長的曲線,由哲學家們不斷思考、辯論、證明而成,
那麼東方哲學的發展更像是座金字塔,哲學家們早就已經坐在最頂尖了,而下方是各家不
同的解讀。
希臘的哲學家Pythagoras提出相對主義,也就是人是衡量萬物的標準,主張所有的價值觀
、感受、想法都因人而異,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整個社會卻因此瀰漫著各種辯論,大家
會滔滔不絕,卻沒有實際作為。而蘇格拉底,打從心底反對相對主義,並對追求真理抱有
熱情,並藉由辯論,讓許多擁戴相對主義的政治家敗下陣來。
以上的哲學演進過程,在西方世界很常見,在東方卻很少聽到。飲茶認為主要原因是東方
哲學家通常是自己得出了結論,就好像是看連續劇直接到了最後一集,真相大白一樣。因
為少了前面的各種鋪陳、累積,因此非常難懂,也不是跟他人討論、辯論而來,大多是自
己領悟而來。舉凡向釋迦摩尼的開悟以及老子的道,都是如此。
因為不是經由邏輯思考而來,自然無法侃侃而談。因此,當訪問一位西方哲學家,請他講
解真理時,可以娓娓道來。但同樣的問題拿去問一位東方的哲學家,很可能只會告訴你:
不!這種事情除非親身體會,否則誰也無法理解。
這麼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真理無法說明,要怎麼溝通傳遞、讓普羅大眾理解?東
方哲學又是如何在這樣的先天情況下流傳至今?
東方哲學是以謊言為基礎
這個標題太聳動了,但飲茶想要傳達的重點是,東方哲學講究唯有實際體驗、達到那個"
啊哈"境界,才算真正理解。光是"得到知識"本身,完全不能說是真的理解了。而為了
幫助我們達成,哲學家們只好以各種戒律、聽起來完全無厘頭的問題、甚至善意的謊言,
進而幫助弟子們更接近開悟的境界。
在《法華經》中有一個故事:有一天,一位父親回家時,發現自己的房子著火了,而孩子
還在屋裡,因此他大喊:失火了!你們快點出來!無奈小孩還小,不理解失火,甚至還問
道:失火是什麼意思?父親簡直急壞了,他擔心火勢一但增強,孩子們將深陷火海、無法
逃出。情急之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對著孩子大聲喊道:這裡有更好玩的玩具喔!快!
到屋子外來一起玩吧!孩子終於聽了父親的話,飛快地跑出家門,就在那一瞬間,火勢席
捲了整座房子,房子垮了。父親哭著緊抱著孩子說:孩子們,對不起,我是騙你們的。
在這個故事中,如果說父親說了謊,未免太武斷,因為重要的是結果,父親如果沒有說了
這個善意的謊言,孩子們可能早已葬身火海。這就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不同之處,後
者講求邏輯和辯證,因此可以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東方哲學追求的是那個
"阿哈"的開悟時刻,因此會以各種方法,包含善意的謊言,專注於結果,也就是幫助人
達到開悟體驗。
再舉一個另外的例子,關於戒律。在東方哲學或宗教中,有許多的戒律,譬如"不能吃肉
"、"不能吃辛香料",撇開殺生、環保或者健康等因素來看,其實本質上也是要讓人體
驗到是自己的"想法"為物品創造了"價值",而所謂的肉和辛香料本身其實一直都沒有
改變過。
到這裡,你應該可以舉一反三了。作者飲茶認為,之後各宗派所發展出來的"要念佛"、
"要打坐"、"要吃齋",其實也都是同樣的道理,都是東方哲學為了幫助人們達到開悟
體驗所衍生出來的方法。就好像學生時期,補習班老師也會想出很多便於讓學生理解、記
憶知識的點子或者金句一樣。
東方哲學兩千多年來,便是以各種循循善誘,或者帶點善意謊言的方式流傳給後人,哲人
們期待有那麼少數幾位幸運兒可以因此而開悟,得到真理。
哲學在我們的生活裡處處可見
《般若心經》裡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飲茶認為想表達的是「我們認為存在的
東西,全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先把他區隔出來,而絕非因為有那種東西的實體,所以才存在
。存在沒有實體可言,存在的是沒有實體的東西」。聽起來很玄、很難懂,卻讓我聯想到
《被討厭的勇氣》中一個重點:「課題分離」。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指出,他人的行
為和我們產生什麼感受,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也就是說,感受大多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我」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延伸到心理諮商
領域,諮商師也會鼓勵個案在經歷人生重大失落時,去釐清哪些是"事實",哪些則是"
自己的感受"。而和夫妻、情侶、家人之間溝通時,其實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標記自己
的感受,譬如說出:「你做了這個行為,我覺得很受傷」。這樣說並不代表對方的行為真
的有意要傷害你,而只是單純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
如果可以區分"事實"和"自己感受"的不同,就能夠對自己的情緒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後記
在閱讀這本書以前,哲學對我來說是個很陌生的領域,平常既不會碰到,似乎也不是個有
趣的題目。就好像數學一樣,即使明白很重要,卻和生活沒多大關係。在作者生動的譬喻
下,開始讓我與過去讀的許多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商學概念連接起來,才知道原來講的
都是類似的道理。就好比現在運用不同AI模型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其後面的演算法及數學
才是一切的基石。
「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阿!除了好好體嘗這一刻活著,我還有什麼事好做嗎?」
在理解了禪、到達了真理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會去哪裡呢?我邊飛快地讀著這本書,
一邊迫不及待地得到結論,就好像讀所有其他書的時候一樣。答案是"什麼也沒變",飲
茶在結尾引用某位禪師悟道後與人的對話,下了這句結論,想與你分享。
讀哲學相關的書,與其他種類的書不太一樣。我們並不會因為得到了作者的思想、理論,
而馬上有什麼具體的行動方案、接著變得更強、更厲害。可以期待的是,運用這些前人的
智慧來擴大自己的認知邊界、形成獨有的價值觀或世界觀,接著也許哪天碰到人生抉擇時
,更知道如何解答。
作者: Rune (一切皆如夢似幻。)   2021-12-15 07:04:00
看到色即是空的解釋 就知道這本書毫無營養
作者: tomorr   2021-12-15 07:21:00
就算你贏了史上最強,也無法成為新一代史上最強,因為,什麼也沒變...........
作者: dogbydog (神秘兮兮神經病)   2021-12-15 08:08:00
細節上雖不中但不遠矣,好書
作者: luciferii (路西瓜)   2021-12-15 08:45:00
這套書就是比較有趣的入門書,不過第三本好像沒有要中文化啊,查了下原來第三本也出過,只是書名不同《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
作者: JuliaSheep (金色紙牌)   2021-12-15 09:51:00
一樓好兇,不知道有何高見…
作者: onepiece2020 (Mr. K)   2021-12-15 11:35:00
他的書我都覺得好看,還有一本叫(正義教室),我也覺得好看
作者: ficolins (Iris)   2021-12-15 12:21:00
看起來有點糟,把宗教和哲學混一起談是不行的科普書不能只是好看而已
作者: randy123 (好色怪叔叔)   2021-12-15 12:33:00
色即是空這樣解釋有點拗口,空就是沒有自性,也就是依存因緣巧”合”而存在。推論到存在的是非實物太簡略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21-12-15 13:44:00
哲學家都不會互相打嘴砲? 佛陀時代的辯論還關乎教團存續佛教哲學也有思考次第以為佛教不講邏輯就沒什麼好評論了
作者: azcookie (愛智餅乾)   2021-12-15 14:44:00
如果「入門」是為了引發興趣,好像也可以。
作者: pauljet (噴射機)   2021-12-15 14:46:00
莊子惠子最愛嘴砲 嘴砲程度不輸給鄉民 莊子最廣為人知的嘴砲就是子非魚大概連老子有幾種版本都答不出來 基佬哲學好棒棒還有佛教不叫人吃素的 那是梁武帝謗佛
作者: Katarn ( )   2021-12-15 20:22:00
若要就史論哲,其實不該舉大乘經典,以史學考證來說,阿含經來討論釋迦牟尼的思想才有可談性
作者: Rune (一切皆如夢似幻。)   2021-12-15 21:51:00
東方哲學不注重論證?因明學表示:
作者: imsphzzz (大法師)   2021-12-16 01:33:00
取這種名字的書,一律跳過
作者: expiate (夜露死苦)   2021-12-16 07:10:00
這本書好看推薦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21-12-16 11:20:00
日本是個很怪的地方 佛教研究超強大 但是又有一大堆曲解
作者: olp123 (ok)   2021-12-16 13:28:00
老子在西方哲學家看來,就是個經典如果是謊言,幾千年來,絕頂聰明的天才早就發現了
作者: wray (Rayf)   2021-12-19 00:52:00
標題聳動,內容很奇怪……我不會想讀此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