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解密陌生人》一書由 Malcolm Timothy Gladwel (以下簡稱葛拉威爾)所著。葛拉威
爾是加拿大籍的記者,曾在《華盛頓郵報》任職近十年,且自 1996 年起為《紐約客》的
特約撰稿人。葛拉威爾是這個世代最著名的暢銷書作家,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 100
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其著作有《引爆趨勢》、《決斷 2 秒間》、《異數》、《大開
眼界》、《以小勝大》、《解密陌生人》以及在今年四月出版的《The Bomber Mafia》。
書籍簡介
《解密陌生人》一書的原文書名是《Talking to Strangers: What We Should Know Abou
t The People We Don't Know》。從原文書名不難看出,本書探討的是與陌生人接觸時應
該注意的事情,但本書並不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與陌生人交涉,或是如何快速判斷陌生人的
特質。本書的主要內容,在中文版的副標題有很好的歸納:「顛覆識人慣性。」本書討論
的主題類似行為經濟學書籍探討的人的「捷思」或是「不理性」,內容以大量的故事實例
來討論在我們遇到陌生人時,通常會有哪些慣性。
本書將近五百頁,內容是以由大量的故事組成,所以閱讀的體驗很輕鬆良好。本篇心得我
會介紹書中提及的三項識人慣性:預設為真、透明性與耦合。礙於篇幅,我會以介紹這三
個概念為主,對這些概念有興趣的版有可以翻閱本書來閱讀相關的佐證故事。另外,本篇
心得不會附上章節筆記,原因是本書的寫作手法偏向小說,大量的事件、故事並不適合做
節錄。
內容簡介
#預設為真
「預設為真」的含義很簡單,就是我們通常會認為自己一開始相信的,社會所普遍認同的
就不是假的。也可以翻譯成,我們通常會相信另一個人所說的話不是假的。舉例來說,當
你去小北百貨想找一個商品卻找不到時,你會去詢問店員。當店員告訴你這件商品在左邊
數來第二列的最後面時,正常的人不會懷疑店員所說的話的真實性。
這種情況不是很正常嗎?是,是很正常。但如果我們把這種模式套用到另一個場景,就會
有截然不同的成果。在龐氏騙局發生的那幾年期間,有無數投資者與 Charles Ponzi 談
過話,有無數精明的公司將錢交給他來運作,但他們都沒有發現 Charles Ponzi 是個騙
子。這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預設為真」:我們傾向於認為別人是不虛假的,於是總是
輕易的相信別人。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傻子,確實有精明的人看出這個
龐氏騙局並且在早期就提出顯著的證據,可是社會並沒有因此拋棄對 Charles Ponzi 的
信任。為什麼?
你相信一個人不是因為你對他沒有疑惑。相信不等於沒有疑惑。你相信一個人是因為你對
他的疑惑不夠多。
因為要跳出預設為真的模式需要所謂的「觸發器」。觸發器和懷疑(第一個懷疑的念頭)
不一樣。我們只有在反對我們初始假設的理由變得明確時,才會跳出預設為真的模式。換
句話說,我們的行為不像神智清醒的科學家,慢慢搜集某件事是真實或虛假的證據,然後
達成一個結論。我們的做法剛好相反。我們先相信,直到我們的懷疑和疑慮達到再也無法
自圓其說的程度,然後我們停止相信。也就是:我一直相信你,直到我再也無法相信你。
值得討論的是,「預設為真」是有助於我們智人生存的,智人社會的特色之一是大量的協
同合作。如果每個人不能預設為真,每個人都在懷疑他人的話,這樣的社會根本無法達成
合作。換個角度來說,偶爾被欺騙一次不會阻止我們傳遞基因或嚴重威脅物種的生存。但
另一方面,有效的溝通對我們的生存有極重要的影響。這樣說來,「預設為真」的模式深
耕在我們與陌生人的互動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要如何解決預設為真造成的問題?讓我們先想想看「不預設為真」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這幾年有個熱門的詞剛好就在描述這種人:「響哨者」。在所有人都認為社會運作正常的
時候,有那麼一個人站了出來説:「這社會有問題!」我們通常會認為這種人勇敢,擁有
卓越的見識且值得敬佩,但如果我們會願意成為響哨者嗎?或是我們會願意活在一個人人
都是響哨者的世界中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於是,我們可以做出以下的小結:預設為真
有其存在的必要,我們能做的是理解有「預設為真」這件事情的存在,並且在那一兩個響
哨者出現的時候,提醒自己,不要基於自己相信的人事物而否定他。
#透明性
「透明性」指的是我們傾向於認為他人的行為舉止就代表著他人的內心世界。透明性的概
念是人的行為舉止(他們對外表現自己的方式)提供一個真實而可靠的窗口,讓人能了解
他們內在的感受。它是我們用來了解陌生人的第二種關鍵工具。當我們不認識某個人,或
無法與他們溝通,或沒有時間深入了解他們時,我們相信可以透過他們的行為和外表來了
解他們。
我們往往根據人的外表來判斷是否誠實。能言善道、自信、握手有力、友善和有魅力的人
,被認為值得相信。緊張、閃爍、口吃、不自在、做飄渺而繞圈子解釋的人則不值得相信
。可惜的是,「透明性」這件事根本就是胡說八道。當我們面對陌生人時,我們必須以概
念-刻板印象來取代直接的體驗。而這種刻板印象經常是錯的。一個閃神閃爍的人一定是
在說謊嗎?一個說話支支吾吾的人一定是有所隱瞞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作者提供了許多實例來說明有關「透明性」概念的錯誤之處。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報導說犯
罪者從派出所或法庭走出來時「毫無悔意」。這便是「透明性」的概念在作祟,人們普遍
認為一個懺悔的人會低下頭、哭泣、哽咽等等,但又「面無表情」或是「微笑」便是毫無
悔意呢?世界上就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表達情緒時做的行為和我們普遍認為的不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建造了一個世界,有系統地歧視某些類別的人,只因為這些人無意中違
反了透明性的荒謬概念。
透明性很荒謬這一點讓冷讀術毫無用武之地,甚至讓許多社會上既定的程序產生爭議。例
如法官在審判犯人時究竟要不要親眼看著犯人?或是公司主管在面試招聘時,究竟需不需
要直面面試者?預設為真是一種偶爾發生且無可避免會誤導我們的重要策略。透明性是一
個看似常識的假設,結果卻是一種錯覺。不過,兩者都引發相同的問題:如果我們接受我
們的缺點,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必須接受,了解陌生人的探索有現實上的極限。我們
永遠無法知道全部的事實。我們必須滿足於不完美的真相。與陌生人談話的正確方法是帶
著審慎和謙遜。
耦合
「耦合」指的是所置身情境的重要性。書中以「自殺」以及「犯罪」舉例。
我們談談「自殺」。一般來說,大眾對於自殺者的印象是那些死意堅決的人,可是一些研
究結果並不支持這個想法。許多人並不是想自殺,她是在尋找一種殺自己的「方法」。而
且不是任何方法就好。這就是耦合的重點:行為是特定,人必須找到適合的方法。舉例來
說,在 1960 年代初期,英國 25 歲到 44 歲女性每百萬人約有 100 人自殺,其中接近
一半是以煤氣自殺的(當時煤氣的取得非常容易,打開煤氣管關緊門窗就能離開這個世界
)。而到了 1977 年英國全面完成改用天然氣(比起煤氣能大量減少產生一氧化碳)後,
自殺率下降了幾乎一半。
這個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是:那些自殺者並不是死意堅決的。只是剛好在情緒低落時,他
們置身的環境有極易取得與執行的自殺方式。只要我們讓自殺的成本大幅提高,便能有效
地抑制自殺的情形。和自殺一樣,犯罪與很特定的地區和背景有關聯(這就留給各位在本
書中查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沒有那些死意堅決的人,我想本書的意思是,這
世界上很多不幸的發生都是耦合的,都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注定要發生的。
跳開自殺這種沈重的話題,耦合給我們的啟示是:當你接觸陌生人時,你必須自問你在何
處、在何時接觸這個陌生人。陌生人的行為與地方和背景緊密關聯,換句話說,當我們面
對陌生人時,必須連整個背景都考量進去。「這個人是外向開朗的」並不是一個好的敘述
,「這個人在派對的場合是外相開朗的」會比較合適,因為可能這個人在正式的談判場合
便會不知所措。
心得
這是我第一次讀葛拉威爾的書。念完本書之後,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葛拉威爾真的名不虛傳
。
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層層逼近的邏輯架構,都是這本書容易閱讀的理由。但關於內容就
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畢竟葛拉威爾的整本書都是建構在「正面確認」的概念上(給一
個理論,然後找出一堆符合這個理論的故事),但負面確認才會是真正站得住腳的說明方
式。例如,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便曾否認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提出的「一萬小時
法則」。
於是,雖然我並不是本書討論的內容的專家,但我想試著給出一些針對本書的反思。在《
不對稱陷阱》中,塔雷伯曾大力批評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H. Thaler,認為他提出的人
的「不理性」或稱「捷思」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那些不理性便是人類日常生活的預設,將
這些不理性提出,或是批評一些人基於預設的行為不理性根本就是荒謬的行為。根據信念
評斷人們是不科學的。世界上沒有信念有「理性」那樣的東西,只有行動有理性。行動有
理性只能用演進(存活)方面的考量加以評斷。
將以上的邏輯套用到本書提到的三個識人慣性:預設為真、透明性、耦合中,這三個慣性
有哪幾項是不合理的呢?如果說,存活下來的便是最具有反脆弱性、最有理性的事物,那
麼這三個慣性便都相當合理(畢竟是智人演化了幾百萬年後還殘留的行為模式)。但問題
是,這些慣性真的是「存活下來」的嗎?還是「近代被發明出來」的?透明性的概念認為
人的表現代表了他的內心世界,那麼,哪些行為與哪些內心變化對應呢?世界上的每個地
方,歷史上的淵源長河中的每一個人的同一個心情,真的都會對應出同一些動作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參照書中內容,以及一些人類學研究)。於是,「透明性」的概念
確實是需要多加注意不要犯下的謬誤。那「預設為真」和「耦合」呢?我想,這些討論就
等日後讀者讀完本書後再行定奪了。在讀書時吸收內容,在讀書後思考內容。我想本書在
我的閱讀歷程中帶給我的感觸已經遠超書本裡面提及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