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Taxes (得粥加湯)
2022-03-20 14:55:00我想李茂生所謂的"消失"並不是指真正的銷聲匿跡。而是指過程中聲音被淹沒不受重視。而<淳>的出版也在<絕歌>之後,所以李茂生在為<絕歌>做導讀的時候,可能也尚未看到<淳>.所以李茂生當下會那樣講是有這樣的脈絡和語境。當然李茂生的用詞有很大的語病。"暴民"、"消失"都是不精確。另外,想請問一下市長截圖的那個留言是甚麼時候的?假設那個時候市長已經得到<淳>的授權,當下其實可以更有依據地反駁。譬如說"家屬沒有消失,只是沒有受到李茂生的重視,所以我尚市長願意幫李茂生刻意忽略的家屬發聲。"就算你當下留言的時候尚未正式取得授權,也可以提出<淳>早已在日本出版,也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打臉。因為你當下沒有把強而有力的證據提出來,別人才會容易認為你們是私人恩怨。若當下有理有據,勝過事後的千言萬語."家屬根本沒消失,李茂生又胡說八道"<=這是市長留言原文"家屬一直都在,只是李茂生不願意重視"<=這樣的不更有力?大家看到留言的"氣壯",但是沒有相對的"理直"。我在上一篇就說過了,李茂生有時候講話就是"無厘頭"。被"無厘頭"激怒,就只能講氣話,這樣筆戰很難贏。那個留言甚至也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例如:"請問李茂生是否讀過被害人家屬所出版的著作<淳>?"若回答"有",再反問"既然知道有,那何以會說家屬消失?"若回答"沒有",就說"那就請去讀一讀,你不重視,不代表消失"一方面打臉李茂生,另一方面又幫家屬的心聲做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