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大崩壞》心得筆記

作者: MAXjames (麥酷斯)   2022-03-25 20:09:22
圖文心得:
https://maxjamesread.com/collapse-how-societies-choose-to-fail-or-succeed/
過去人們曾建立許多鼎盛壯闊的文明,如馬雅、復活節島的波里尼西亞文化。但它們卻在
巔峰後快速殞落,讓人費解。《大崩壞》對這問題給出一個警示的答案:人類破壞環境,
最終自食惡果,失去生存利基。
此書是賈德.戴蒙「人類大歷史三部曲」的第二部。先前曾介紹過首部曲:《槍砲、病菌
與鋼鐵》。而在此書中,他再一次用其深厚知識底蘊,橫跨全球、縱貫古今,佐以大量案
例和科學、社會學研究,為讀者帶來一場驚滔駭浪的大歷史之旅。
賈德.戴蒙用此書告訴大家,環保並不是理想主義的打高空,而是實實在在與我們切身相
關的要事。如果我們無視環境破壞,逕自發展,最終,還是會被反噬。
雖然我很愛新幾內亞的鳥類,但我更愛我的兒子、我的妻子、我的朋友、新幾內亞人等等
。我很關心環境破壞的問題,因為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衝擊更甚。
-賈德.戴蒙
這篇心得會從文明崩壞的主要5原因講起,解釋為什麼環境問題如此重要;接著我會細談
復活節與格陵蘭社會何以走向滅亡;然後探討為什麼人類會對明顯的環境問題視而不見;
最後則會從兩方面提出可能解方。
【文明崩壞的5主因】
首先,我們來聊聊導致人類社會走向崩壞的5個要因。
〔1. 生態環境破壞〕
首先是環境破壞,也是本書主題。賈德.戴蒙指出過去許多文明的崩壞,其實都是走著類
似足跡:
1. 人口膨脹
隨著文明進展,人口與日俱增。
2. 環境破壞
人口壓力使居民改行精耕農業與過度放牧,為了餵飽眾人付出環境破壞的代價。
3. 資源耗盡
持續開墾造成地利耗盡,採獵資源也逐漸減少,食物短缺問題開始浮現。
4. 戰爭衝突
為了爭奪有限資源,人們衝突不斷,甚至奮起推翻菁英階級政府。
5. 滅亡
爭耗不休下,曾經巔峰的文明只能走向亡途。
而這一切宛若同一主題的不斷變奏般,在人類浩浩歷史上不斷上演。
〔2. 氣候變化〕
另一個原因是氣候改變。除了現今大家熟悉的全球暖化,大自然氣候本身其實就會隨時間
變化,更熱、更冷、更乾燥、更潮濕都是可能方向。
氣候變化可能是福也可能是禍。如果剛好往壞的方向走,一個文明自然就岌岌可危。比如
1400~1800年的小冰河期,或是近年來乾燥的美西。
當然自然氣候變化不是人類可掌控的。但如果一個社會剝削環境,則會令生存條件變得脆
弱。此時如果正好撞上氣候變化的黑天鵝,就更可能被擊墜。
〔3. 強鄰威脅〕
這點相信大家不難理解。如果身旁有個充滿敵意惡鄰居,一個文明自然的存續當然會受到
威脅。
但賈德.戴蒙也指出,如果一個文明夠強韌,或許還有對抗可能;反之,如果肆意環境破
壞,讓其體質衰弱,就會給敵人可趁之機。
〔4. 友邦支持轉弱〕
有敵人自然也會有朋友。古今的各個社會,多半會跟身邊的文明貿易等往來。如果身邊的
夥伴出問題,無法繼續供應重要物資,前景自然堪慮。
書中就舉芒阿雷瓦、皮特肯、亨德森這三個曾經密切交易的鄰近島嶼為例。芒阿雷瓦因生
態浩劫日漸衰頹,造成原本仰賴其物資的皮特肯、亨德森即便努力尋求生機,依然無力回
天,成為荒島。
賈德.戴蒙尖銳地點出,當今世界因全球化而經濟相依,其實就宛若這些小島的翻版,甚
至更嚴重。相信肺炎以來大家很能理解這樣相依的脆弱性。
〔5. 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最後一項,是文明遇到問題時的應變力。雖說許多問題是不可抗的因素(如氣候突然改變
),但如果及時因應往往可以有轉機,反之如果不願改變,那滅亡就很難避免。這點在後
面格陵蘭與日本的例子中會更詳細地解釋。
從上述可發現,一個文明會毀滅,原因雖錯縱複雜,但環境往往都扮演不可或缺的因素。
書中整理出12種環境破壞模式,前8項是過去人類社會常見的環境破壞,而今日社會則多
了後面4項:
過去社會
1. 山林濫伐
2. 土壤問題
3. 水管理問題
4. 過度放牧
5. 過度捕撈
6. 新物種引進
7. 人口膨脹
8. 人均生態衝擊
現在社會新增
1. 人為氣候變化
2. 有毒物質沉積
3. 能源短缺
4. 光合作用極限
談完文明崩壞的5要因,接著我想用書中2個社會的慘痛案例,讓你更具體感受為什麼環境
破壞會讓文明走向崩毀。
【2個慘例】
〔1. 復活節〕
想到復活節島,一般人第一印象應該是那些蔚為奇觀的神祕巨石像。
https://imgur.com/tvMOvMn
復活節島的石雕巨人(截自《大崩壞》)
要有能力雕鑿、搬運並豎立這些巨石人,必須是複雜、人口眾多且環境富庶的社會才能做
到。但探險家發現復活節島時根本是個不毛之地,缺乏野生動物,人口稀疏,根本沒能力
建築這些巨石像。顯然復活節島過去並非如此模樣。
https://imgur.com/dlxYpt9
光禿禿的復活節島(截自《大崩壞》)
事實上,復活節島過去曾是巨木參天、綠意盎然。考古學家發現,復活節島在人類抵達後
(約公元900年),森林濫伐問題便日漸嚴重。到1722年,島上的森林已幾乎砍伐殆盡。
缺乏樹木的後果是致命的。不但野生動物因失去棲所而銳減,土壤也變得更容易受雨水侵
蝕,作物產量因而大受打擊。此外,缺乏木材的島民,便失去製作獨木舟出海的機會,過
去可享用的海上食物只能淪為空想。
從上述狀況,考古學家推演出復活節島衰亡的歷程。隨著大量墾荒,人口蒸蒸日上。雖然
文明蓬勃發展,甚至有能力建築巨石像,但因環境過度破壞,資源耗盡,隨之而來的便是
飢荒。接著人們因爭奪資源而戰爭不斷,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況,最終走向滅亡。
復節島的慘例,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如果過度利用資源,會有什麼後果。因為島民與附近
社會幾乎沒有連結,目前也未發現氣候改變的證據,因此幾可斷定,復活節島的崩壞,元
兇就是環境破壞。
〔2. 格陵蘭〕
格陵蘭99%的土地都是不能居住的白色雪地或黑色山頭。其英文名Greenland,看來實在有
點怪異。是的,這裡也不是一開始就長這樣。維京人在10世紀曾在這開疆闢土,建立成熟
的人類文明。然而,他們卻在400年後滅絕。
原因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熟悉。維京人來到格陵蘭後開始大砍樹木、切割草皮並過度放牧
,造成土壤侵蝕。和復活節島一樣,雖之而來的木頭短缺讓他們無法造船,失去利用海上
資源的機會。此外,這也導致維京人缺乏柴火,這在冰冷的格陵蘭可說相當致命。
當然格陵蘭本身就條件不佳。氣候嚴寒,生長季短,種甚麼都很勉強。維京人要在這裡生
存可說極為艱難。遇上氣候不佳的時節,就會抓襟見肘。幾乎可以想見在某個特別嚴寒的
冬天,維京人終於等不到春天,耗盡糧食,走向末路。
但環境惡劣並不能解釋為什麼維京人的滅絕,因為在這裡討生活的除了他們,還有因紐特
人。那是什麼原因使得維京人滅絕,因紐特人卻活下來呢?
其中一個原因很值得思考:維京人的歐洲本位觀念。
格陵蘭人以基督徒自居,明明資源已經不豐,卻依然興建大小教堂,像聖尼可拉斯教堂,
就是個長32公尺,寬16公尺的龐然大物。此外,他們還很崇尚歐式生活風格。這點從進口
燭台、玻璃鈕扣便可知曉。
這樣的信仰與民族認同,讓他們能在惡劣環境中奮力生存。但這也使他們視因紐特人為異
族,不願向他們學習。
比如同樣是缺木頭,因紐特人懂得雪塊造房、利用鯨脂照明,甚至發展出用海豹皮覆在支
架上的小皮艇。但維京人並沒有師法他們的鄰居,最後徹底消失在這塊土地上。
格陵蘭是個很好的例子,解釋一個社會面對能否針對困境應變,與是否能存續息息相關。
https://imgur.com/mplDclE
因紐特人的皮筏(截自《大崩壞》)
談完上述兩個人類社會滅亡的例子。如果我們將鏡頭轉回現在,會發現狀況也並不樂觀。
如美國蒙大拿,同樣面臨過度伐木,土壤鹽化,缺水等的問題,甚至還多了礦業物染這現
在社會才有的病灶。
https://imgur.com/kOLZR3H
蒙大拿的佐特曼–藍斯機礦場,利用劇毒氰化物溶解礦石中的微量黃金,現已廢棄(截自
《大崩壞》)
又比如與我們比鄰的中國,同樣面臨除基本的森林砍伐、過度放牧外,其空汙問題更是嚴
重,連帶造成水汙染。加上近年經濟快速發展,人均生活水平上升,對環境傷害更加劇烈

當然這些社會離崩壞都還很遙遠,但過去許多文明也曾盛極一時,卻在巔峰後急轉直下。
上述的格陵蘭雖然最終全滅,但他們也撐了400餘年,比許多我們熟知的現在國家還長得
多。
【人類何以走到崩壞?】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會不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環境破壞結果如此災難,那為什麼許多文
明依舊無視這些問題,呆呆走向末路呢?像復活節島上的人們,明明知道樹木是他們生存
命根,怎麼還是將它們濫砍殆盡?
關於這問題,賈德.戴蒙在書中花不少篇幅探討。這邊我想舉兩個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
〔一、公有地悲劇〕
公有地悲劇指的是很多人都在利用一種大家共同擁有的資源,如漁民在某片海域捕魚、牧
羊人在公共牧場上放牧,要是每個人都過度利用,這公共資源就會耗盡,最終讓所有人受
害。
理論上大家應該因此克制,讓資源永續,但大家往往會想:「如果我沒多利用,其他人也
會,所以我不能吃虧。」而這樣的想法會讓過度利用的情況無法停止,終致資源耗盡。
〔二、短期與長期動機衝突〕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短長期的利益的相互衝突。
環境保育在短期上,常常會與當下的經濟利益衝突,唯有把時間拉長才會看到好處。但就
如凱恩斯說的,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因此許多人乃至公司,都不願設想那麼遠。
如果一個環境問題會影響到我們孫子的生計,大家可能會關心。但如果會影響的是孫子的
孫子呢?大家多半就會選擇忽視。
【解方?】
走筆至此,大家應該可以感受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那面對這些困境,是可能有解方的嗎

面對這問題賈德.戴蒙提出上而下與下而上的兩種解決方向:
〔上而下〕
其中一種方法從政府出發,由上而下的施行政令,改善環境。
如書中日本幕府政府種樹的例子。日本是相當愛好木材的民族,許多建築都是木造,同時
它們一樣會用木頭做燃料,為了應付人口增長,同樣需要清出林地來種田。這樣看來,日
本似乎會走向復活節島的後塵。
但他們沒有。
在1657年江戶大火後,由於重建需要大量木材,幕府因此驚覺木材短缺危機。此後的兩世
紀,他們開始施行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政策。除了嚴禁人們私砍樹木,更是積極種樹,甚至
連林木狀況都嚴格監控(如下圖的森林帳冊),最終成功挺過危機。至今,日本森林資源
都相當豐富。
https://imgur.com/bB5Ey3K
幕府時代的森林帳冊(截自《大崩壞》)
〔下而上〕
除了由上而下強制執行,另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從下而上,由每個人出發,一同營造更永
續的環境。
比如書中提到像我們這樣的小民,可以對造成環境破壞的公司施壓。賈德.戴蒙認為公司
東就是以「股東創造利益」為優先,不能期待它們自動自發做好環保。人民必須透過抵制
相關產品,創造壓力讓公司改變行為。
某些產業較難直接抵制,這時候我們可以對採購它們原料的公司施壓。如書中提到與其抗
議金礦業汙染,不如給珠寶公司施加壓力。
另一點是大家要願意為環保付費,多支持環境友善的商家與產品。如書中提到,可以購買
有FSC(林業監管委員會)認證的產品,確保其伐木程序符合永續標準。
當然上而下、下而上並不是平行的兩條線。唯有兩邊擴散接軌,一同努力,才能創造出永
續的環境。
【總結】
來到總結時間。綜合以上,一個社會會走向崩壞,往往是因為人口成長,需要消耗更多資
源來養家活口,最後讓環境超負荷被反噬。就算能苟延殘喘,如果遇到氣候不佳或強敵入
侵,終究還是得走向滅亡。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所處的現在其實也並不樂觀。全球人口已揚破70億大關,加上經
濟快速發展,環境破壞方式更多元厲害。而全球化更使得世界綁在一起,一個社會的崩解
往往會擴及世界。
而公有地悲劇與長短期目標的互斥特質,常讓人們無法重視環保。唯有透過政府上而下,
與人民下而上的共同努力,才能屏除這些困難,用更長遠的眼光思考環境永續的價值。
【後記:人啊人】
此書是我2022年重讀計畫的第一本書,趁機買了15周年的新版,讀得十分過癮。這邊也附
上舊版書封,灰灰的也挺有味道。
https://imgur.com/OvYmnwt
書中對於人口的探討我覺得很有意思,想再談一談。畢竟一個文明會需要繼續破壞環境,
無非就是為了支應人口成長。書中提到許多人類社會都有墮胎、殺嬰的習俗,為的就是控
制人口。賈德.戴蒙甚至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持正面態度,認為人口停滯是好事。
然而就連中國最近也因為勞動壓力放棄一胎化政策。而台灣的生育率低下,也常被視為國
安危機。如此似乎走入一個死胡同。我們需要更多人勞動,來支持經濟,但更多的人就意
味著更多的環境破壞。
突然想到最近時常聽到,人會被AI取代的說法。如果可以用更少的人,就能達到更高的生
產力,或許這不全是壞事?
關於這些我也還沒有答案。眼前能做的或許還是從自身出發,關注環保。
如同書中強調的,環保與經濟並不互斥。像是礦業汙染造成的傷害,最終處理起來反而耗
掉更多金錢。更糟的是,許多破壞是不可逆的。地球的資源終究有限,持續消耗只是讓未
來的人承受苦果。
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但我希望我們的子孫,還是能好好的活著!
作者: rtoday (rtoday)   2022-03-25 21:10:00
推,他是我很喜歡的作家。後續的昨日世界和兩年前的大動盪也發人省思
作者: castlewind (城中之風)   2022-03-25 21:12:00
我好像只有大動盪沒有買 因為感覺大崩壞跟昨日世界 感覺沒有啥新的見解、主張或研究出來?
作者: brella (府城嚴選臭懶趴)   2022-03-26 00:47:00
買了但還沒看
作者: psion (psion)   2022-03-26 06:44:00
日本人不砍自己島上的樹 可是猛砍別國島上的樹啊!!
作者: toshism (奇天烈)   2022-03-26 08:43:00
感謝分享
作者: handcreambox   2022-03-28 13:59:00
推 也推《動盪》裡面芬蘭跟蘇聯的對抗很切合時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