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腦外思考》讀後心得:如何善用大腦外的智慧?
你的身體、環境、人際關係,都是思考和創意的無限資源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extended-mind/
你知道嗎?我們長久以來認為創意、智慧、記憶是在大腦「裡面」思考出來的,然而,愈
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大腦「外面」的世界才是解鎖我們大腦潛力的關鍵。今天介紹的
這本書,會幫你打破大腦的侷限,透過大腦外的思考,讓自己學得更有效率、更有創意、
更輕鬆有趣。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大腦外思考》的作者是備受讚譽的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
),她擅長結合故事、案例和科學研究,用淺顯易懂的敘事帶讀者認識科學背後的樂趣。
她寫的這本書,是我最近很感興趣的一個主題:如何在大腦外面思考?更精準一點說:如
何借助大腦以外的東西來思考?
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的大腦早已跟不上資訊大量流入的速度。我自己特別有
感,時常有讀者問我:「你讀過這麼多書,都記在腦袋裡嗎?」說實話,如果硬要我直接
回想,我有很多資訊是已經忘掉的。可是,這些記憶跟想法,並不是直接儲存在我的腦袋
,而是存在我的部落格、我的數位筆記、我的手繪心智圖、存在我大腦之外的世界裡。當
我需要調用的時候,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會快速串起一張複雜的資訊網,彷彿重新喚起
了那些深藏的記憶。
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我們不該把思考侷限在大腦內,而是要善用與外界的互動。全書分
成三個部分,第一部是「以我們的身體思考」,講的是用動作、手勢等肢體動作,來激發
我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第二部是「以我們的環境思考」,講的是環境對我們思考的影響
,還有如何借助環境來提升思考能力。第三部是「以我們的關係思考」,講的是我們可以
向同儕、前輩、社群等不同的人,建立教學相長的關係,透過人際互動來加深學習成效。
作者說:「我們要突破自己的侷限,方法並不是把大腦當成機器一樣加速,也不是將大腦
當成肌肉一樣鍛鍊,而是將豐富的材料攤開在我們的世界,再編織成我們的思想。」這本
書讓我完整瞭解了許多所謂「記憶力秘訣」或「學習力訣竅」背後的科學根據,也讓我更
知道要如何設計、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來充分發揮大腦內、外的所有潛力。
以下分享一些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研究跟發現。
手勢能夠提升學習效果
「手勢」是在大腦之外思考的其中的一種好方式。
根據科學研究指出,高所得的父母做出的手勢比低所得的父母來得多,而且差距不只是「
數量」,還有「品質」。較為富裕的父母,他們做出來的手勢類型更多,代表的意義類型
也更多,例如實際物體、抽象概念,以及社交訊號。比較貧窮的父母與子女,彼此互動時
使用的手勢種類較少。高所得家庭的子女會模仿父母的手勢,他們比低所得家庭的子女做
出更多的手勢。
一項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發現,來自富裕家庭的 14 個月大的幼兒,在 90 分鐘的觀察
時間之內,平均使用手勢表達了 24 種意義。相較之下,貧窮的家庭的幼兒,只表達了
13 種意義。四年之後,富裕家庭孩子的字彙理解測驗平均分數是 117 分,貧窮家庭的兒
童則是 93 分。手勢的使用,竟然影響了這些孩子後續的學習表現。1
另一項研究則證實,呈現手勢動作的「教學影片」,能大幅提升學習效果,因為觀看者的
注視會更有效率,更關注重要資訊,也更容易將所學應用於新的情境。我從這些研究裡得
到的啟示是,之後我在錄製線上課程影片的時候,也必須把手勢的表達給考慮進去。
工作環境會影響工作效率
我們人類所身處的「環境」,對於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甚鉅。
像是我們生活周遭的「建築」,就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如果建築設計得當,能增強人們的
專注力,維持積極性,提升創造力,豐富日常生活。作者引用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曾經說過的一段話:「有些人有種自以為是的想法,覺得一個人什麼都能靠自
己,完全不需要環境提供重要養分」。他繼續說道:「一個人可以說是由他的環境塑造出
來的,能否達到和諧的狀態,完全取決於自身與環境之間是否和諧。某些類型的實體與社
回環境能賦予一個人活力,其他類型就讓人死氣沉沉。」
而我們身處的「工作環境」,也是影響思考的一大主因。
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讓研究對象在四種工作環境中的一種,完成一系列的工作。
這些環境分別是:毫無布置的辦公室;有簡單盆栽布置的辦公室;有權自主布置的辦公室
;自己布置完之後,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重新布置的辦公室。實驗結果顯示,在任何「有
」布置的辦公室中,研究對象更努力工作,生產力也比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有權」
自主布置的辦公室工作的人,表現則是四組當中最好的。2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擁有一個空間時,就能控制這個空間的外觀與功能,更能拿出更具生產
力的表現。如果你是老闆或主管,千萬不要剝奪了員工「布置辦公位置的自主權」,給予
他們多一點的自主權,反而會提高創意和生產力。
螢幕大小和記憶力的關係
如果你時常會用電腦螢幕辦公,你覺得用大螢幕比較好?還是小螢幕比較好?
卡內基美隆大學和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當研究對象同時使用三台環繞式的螢幕
,比起只看見一台螢幕,記得的資訊多出 56%。研究對象在記憶資訊的時候,會旋轉軀幹
或轉頭,大腦會自自動標記資訊在空間中的位置。研究團隊表示,這些記憶的線索「不需
要主動努力就能產生」,人類本來就會自動注意位置資訊。3
但是當螢幕比較小的時候,我們心中的概念圖只能保存在腦袋裡,而無法在螢幕上完整展
開。因此,我們必須挪出一部份的認知能力來維持大腦裡的概念圖。使用小螢幕時必須以
「虛擬」的方式,在資訊當中捲動、縮放、點閱,而不是像使用身體那樣,能輕鬆憑藉直
覺在實體空間找到方向。相反的,螢幕比較大的時候,虛擬導航活動就會越少,對於大腦
的認知能力的損耗也就越少。
這個研究結果,很符合我之前認知「空間可用於引導提示,幫助回想」的觀點,人類的頭
腦內建了「空間記憶」的能力,只要花費很少的力氣就能夠記住東西在哪裡。空間記憶,
是最輕而易舉的記憶。
所以,與其購買速度超快的電腦處理器,還不如把錢花在一台大型顯示器,或買個幾台顯
示器排成一列,讓大腦發揮它原本就擅長的事情。
教導別人會提高智商?
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學徒制、社會互動、團體思考的好處,許多科學證據都顯示了跟「別
人」互動,可以提升我們大腦的各種認知表現。例如,你或許聽過「教別人可以讓自己學
得更好」這種說法,我在書裡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數據,可以從另一個切入點來檢視這個說
法。
在挪威有一項針對兩萬四千名 18~19 歲男性的研究指出,長子的智商分數,平均比弟弟
高出 2.3 分;排名第二的弟弟,又比排名第三的弟弟高出 1.1 分。研究人員排除了幾種
可能的原因,例如營養比較好和父母給予的關照程度不同,最後發現,排名愈年長的孩子
智商分數比較高,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哥哥會教導弟弟。4
作者進一步說明:「教學者為了解說內容,必須把自己不清楚的細節向對方說明白,同時
也會看見自己在知識和理解上的衝突。在解說關鍵的細節時,自己會動用更深層的心智工
具。」研究人員還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具備理解困難內容所必備的心智工具,可是當他們
在自己獨自念書的時候,反而不常拿出來用。一旦學生必須扮演老師的角色,就非得動用
這些資源不可。
因此,如果我們要教導別人,自己必須先研讀詳細資訊,大腦也會更徹底整理資訊,在教
學的過程中,教學者會學到更多。
後記:善用大腦外的資源
在閱讀《在大腦外思考》的過程中,我持續關注那些可以提升學習成效、加深記憶力、強
化筆記效用的科學證據,這也讓我更加相信將大腦「外部化」、把腦中資訊「卸載」到實
體世界當中的重要。大腦之所以厲害,並不是因為它可以獨立運作,而是它可以在「與外
界互動」的過程當中運作得「更好」,這就是這本書要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觀念。
這本書提供了多元的工具,我們可以讓思想在「身體」各處流通,用動作表達思想、留意
在劇烈運動過程中,以及運動過後湧現的靈感。我們可以在「空間」中攤開思考,將大腦
裝著的內容,當成一個有待標示、導航、量測與探索的領域。我們可以將想法交由「別人
」的大腦去思考,從他們身上得到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得到的領悟。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讀起來流暢有趣的科普作品,學會大腦正確的運作方式,帶來的效
用絕對是終身受益的。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大腦之外思考,而我們最不該做的,就是把思想
一直放在腦袋裡面而不去跟外界的世界互動。跳出框架,跳出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