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點子就要秀出來》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2-04-08 09:05:54
《點子就要秀出來》讀後心得: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
重點是創作的過程,而非成品,每天都分享一點新東西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show-your-work/
無論你是作家、藝術家、YouTuber、Podcaster 或任何從事創作的人,一定都希望自己的
才華能夠被人「發現」。然而,該如何讓別人找到你、追蹤你、成為你的支持者呢?你必
須掌握「公開分享」的訣竅。與其在網路上閒晃浪費時間,不如利用網路的力量,放大自
己的潛能。
這本書在說什麼?
《點子就要秀出來》的作者是作家兼畫家 Austin Kleon,在《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紙
都看得到他的作品。這本書是他的「點子三部曲」中的第二本,我在前陣子分享完第一本
《點子都是偷來的》的讀書筆記之後,接著就來分享第二本書的重點心得。
在這本續作中,作者主要教我們怎麼樣發揮自己的創意潛能,讓別人可以發掘我們的才華
。全書分成三個部分:(1) 如何把工作想成一個持續性的過程;(2) 如何分享創作過程,
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潛在觀眾;(3) 如何面對把自己、把作品公諸於世之後的跌宕起伏。
我自己關注的重點則在於:「如何透過網路公開分享知識」。
知識管理的教學者 Tiago Forte 曾經提到,人們對於知識時常抱有一種「匱乏心態」:
以為知識很稀有又珍貴,必須妥善保護和囤積;我們吝於借助別人的知識,感覺自己的研
究結果沒有別人的好;彷彿要先鑽研許多年,才有資格分享自己的知識。但是,這樣的匱
乏心態,會讓我們錯過網路時代的豐富資訊所帶來的好處。
在《點子就要秀出來》這本書裡,作者透過一個又一個簡單小巧的觀念,幫我們建立起一
個健康的公開分享心態。如同人際關係教育大師 Dale Carnegie 曾經說過:「這世上隨
處可見掠奪與自私的人,所以無私為他人服務的少數人享有很大的優勢,幾乎沒什麼對手
。」公開分享,可以幫你建立優勢。
接下來我摘錄書中 7 個網路公開分享的秘訣。
1.當一個業餘愛好者
有一個心態設定,可以讓我們更樂於分享,那就是「當一個業餘愛好者」。
英文的「業餘」 amateur 這個字,在法文裡面意指「情人」。業餘愛好者是指充滿熱情
、墜入情網般瘋狂投入作品的人,他們不會去計較可能得到的名聲、酬勞和職業成就。正
因為業餘者不計得失,他們會願意冒險、實驗、隨興發揮,勇於分享結果。
如同日本禪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所說:「初學者的心,面向無限可能;老手的
心則飽受羈絆。」在展現熱情和實驗精神的方面,業餘愛好者通常比專業人士更有優勢。
Austin 提到,如果你想開始分享,別擔心該怎麼獲利或如何經營,別再想當專家,只要
盡情展現你的業餘愛好,志同道合的人就會自然找到你。
我想起《在大腦外思考》書中提到的一項研究「專家只能表達自己所知的大約 30%」。研
究人員請專門治療創傷的外科醫師,說明如何將分流器插入股動脈,結果發現,外科醫師
遺漏了將近 70% 的步驟。針對專業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他們說明自己設計實驗、
分析資料的步驟,平均的疏漏與錯誤率達到 75%。一項針對專業電腦程式設計師的研究發
現,他們所列舉的電腦程式除錯步驟,比實際做的少了一半。
專家往往容易忽略了身為專家的盲點。如果你分享的東西,是從初學階段始學習和改進,
那麼你的內容對於初學者而言,會比起專家的內容更顯得親切易讀。
2.不要囤積,而是分享
作者建議我們不要只是「囤積」資訊,而是要適時「分享」出來。
分享的內容包含:「你的靈感從哪裡來?你讀什麼書?你瀏覽什麼網站?你聽什麼音樂?
你看什麼電影?你的剪貼簿裡有什麼?你書桌前面的軟木板上釘了什麼?你崇拜誰的作品
?你偷誰的點子?」為什麼要分享這些東西?因為這可以讓人們推斷出「你是誰」和「你
做的事情」,其透漏出來的線索甚至比你自己的作品本身還多。
我在讀到這段的時候,也想起「收藏家謬誤」(Collector’s Fallacy)這個現象,尤其
在數位工具發達的現代,我們很輕鬆可以在手機、網頁上面收藏、標註書籤、稍後再讀,
誤以為收藏越多,就懂得越多。但是,資訊不等於知識,我們只是誤把「知道」當成了「
理解」。 實際上,資訊只有經過消化、理解、實踐、分享出來之後,才能成為真正能為
我們自己的知識。
如果你想分享別人的作品,請一定要標明出處,要像是發表自己的創作一樣,要懷著尊重
及關懷之心。作者提到:「如果你不能好好說明作品的出處,你不只是掠奪了原創者的心
血,同時也掠奪了與你分享這個作品的觀眾權利。」你可以詳細描述這個作品是什麼?這
個作品是誰做的?為什麼你要分享?為什麼別人該關心?把這個動作想成是博物館作品旁
邊的小小「說明牌」。
分享可以展現出更真實的自己,也會留下麵包屑,讓人能夠回溯到你最初的靈感來源。
3.網路是一個自我發明的載具
每當談到要在網路上公開分享,一個問題就浮現出來:該在部落格分享嗎?該在社群平台
分享嗎?我該分享哪些內容才好呢?
作者認為不需要把這件事情想得這麼嚴肅,也不要一開始就想得太過商業,他說:「不要
把網站當成自我推銷的工具,而是當作是自我發明的載具。在網路上,你可以盡情展露自
我,在你的網站上盡情揮灑你的作品和想法、以及你真正在乎的一切。」把你在網路上發
表的東西,當成是展現進度和興趣的過程。
視覺藝術家 Rafaël Rozendaal 也曾在一段談論藝術和網路的訪談時指出:「如果你把
網路當成一個促銷工具,那就變成了日常雜務。但是當你把它視為一個平台,並說『我不
打算用 Instagram 促銷,我要用它來展示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只是秀出我的草稿,我只
是開放我的工作室給你看』這才是真正的促銷——你已經徹底顛覆了參觀工作室的想法。
」1
我則回想起自己創立《閱讀前哨站》的時候,只是秉持著一股「分享閱讀」的喜悅就開始
了這段旅程。在過程中,我不斷創作一篇又一篇新的文章,隨著這些文章的累積,也形塑
了我在網路上的全新樣貌。這讓我充分感受到「透過網路,我可以形塑自己的未來,我可
以創造我想成為的自己」。把網路當成是一個自我發明的載具,而不只是炫耀成就的櫥窗

你在網路上發表的一切,不只是展現你的過去,更透露了你即將成為的未來。
4.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談到在社群平台上面公開分享的原因,或許「讓人追蹤你」是一個驅動你的前進原動力。
作者認為,你想讓人追蹤你,就要成為值得追蹤的人。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成為一
個有趣的人。讓自己抱有好奇心,時時刻刻注意周遭,練習「不斷投射出興趣」。你想當
一個有趣的人,自己得先對事物有興趣。做你喜歡的事,談你喜愛的事,就會自然而然吸
引喜歡這種事的人。
另外,你也可以繼續把你感興趣的事情、剛學到的事情分享出來,因為「教導」別人並不
會貶低你工作的價值,反而是增值。你教某人如何做你的工作,其實是讓別人對你的工作
更有興趣,大家會覺得與你的工作更親近,因為你讓他們見識到你所知道的東西。
如同 Charles Munger 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要得到你
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展現興
趣的人、分享所學的人,自然而然地,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追蹤的人。
5.主動分享你的幸運
如果你的分享之路愈來愈順暢,逐漸獲得了名望和成功。別忘了分享你的幸運。
《魔球》的作者 Michael Lewis 是一位廣為人知的美國報導文學作家,他在 2012 年一
場對普林斯頓學生的演講中提到:「成功總是被合理化,因為成功的人不想承認他們只是
非常幸運。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也不想意識到這一點。」他接著說:「要知道如果你成
功了,代表你也擁有好運。伴隨好運而來的是責任,你有虧欠,不只是虧欠你的神,還虧
欠那些不幸的人。」他認為我們不該將好運據為己有,而是要盡可能分享我們的好運。
具體而言,作者提供了更具體的作法:你成功之後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運用你的資源
和影響力,幫助那些一路上幫你走到今日地位的人。讚揚你的老師、啟蒙恩師、英雄偶像
、影響你的人、同儕以及粉絲。給他們機會秀出自己的作品,把機會傳給他們。我想起
James Clear 也時常在他的文章和電子信裡面,感謝和提及給他靈感來源的那些人,他這
麼做往往促進了更多的分享和互動。
主動分享幸運的人,往往會獲得更多的幸運。
6.處理酸言酸語的方法
許多人想到要公開分享自己的作品,心裡面可能會擔心:「如果遇到網友的酸言酸語怎麼
辦?」
作者提供了一個很妙的故事。他曾經也被這種困擾所苦,而且很猶豫是不是要把那些難聽
的言論刪除掉。他的太太給了他絕佳的建議:「如果有人跑來你家客廳大便,你不會讓那
玩意兒就這樣放著,對吧?」他這才豁然開朗,面對難聽的評論也是一樣,你應該把這種
東西掃起來丟垃圾桶。
很碰巧地,我最近讀到華頓商學院心理學家 Adam Grant 對於網路批評的一段話:「『批
評』既輕鬆又快速。『創造』既困難又緩慢。你花兩個小時閱讀的書和電影,通常需要兩
年以上的準備時間。任何人都有權利批評別人的作品。但是真正洞見來自於你是否能幫他
們改進,或是打造一個你自己的。」我認為這段話除了說給網路酸民聽之外(好吧,他們
或許不會聽),更重要的是讓創作者和分享者知道,什麼留言是有建設性的洞見,什麼留
言要快速清空。
不要讓昨天的酸言酸語,奪走了你今天創作的好心情。
7.不是從頭來過,而是從經驗開始
不要因為精通了某項技藝而自滿,你必須鞭策自己回到學生的身分。
如果你想重新學習新的撰文技巧、重新學習新的繪畫技巧、重新學習新的彈奏技巧,這個
時候,你該如何分享?你害怕在別人眼中自己看起來又像菜鳥一樣嗎?之前累積的那些成
果,難道就棄之不顧了嗎?
書中有一個耐人省思的故事。喜劇演員 Louis C.K. 十五年來都只準備同樣時間份量的內
容,後來他發現自己的偶像 George Carlin 每年都會把手上的材料丟掉,重新準備一份
新的。他本來不敢學 George 的做法,但他嘗試過一次之後,整個人如釋重負:「如果你
已經懶得再講飛機和小狗的笑話,就把這些題材丟了,然後你還有什麼呢?你只能再深入
一點。你會開始談自己的感受,談論自己本身,然後你用這些當笑話題材,講完就丟掉。
你得再深入一點。」丟掉舊的作品,其實是挪出空位給新的作品。
這裡的重點是,你絕對不會是真的「從頭來過」,你不會失去所有之前的作品。就算你把
舊作品扔在一旁,你已經「學習過的經驗」也會滲入下一件作品。就像是軟體業常說的「
疊代」(iteration),指的是一個重複回饋過程的活動,目的通常是為了接近所需的目
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複被稱為一次「疊代」,而每一次疊代得到的結果會被用來
作為下一次疊代的初始值。
你只要允許自己再次成為業餘愛好者,尋找新的事物來學習,公開學習過程,紀錄你的進
度,並且一路分享,讓其他人也可以跟著你一起學習。不要害怕從頭來過,因為這一次你
是從經驗開始。
後記:分享會形成正向的循環
《點子就要秀出來》跟其他三部曲一樣,由插畫和簡短的文字組成,簡單好讀,卻寓意富
饒。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斷想起另一本書《WOL大聲工作法》的作者 John Stepper
提倡要「公開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他說:「當你分享自己的工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
事情,建立人脈圈,讓同個人脈圈的所有人都能互相分享及回饋,形成正向循環的一種工
作方法。」我認為,無論你分享的是草稿、作品或工作,你都會獲得這套方法帶來的效益

公開分享除了對自己有幫助之外,你同樣對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作者提到,觀眾
不只想發現絕佳的作品,他們也渴望有創意,也想成為創作過程的一份子。當你「持續把
過程公諸於世,你就可以與顧客建立一種關係,讓他們看到產品背後的靈魂人物。」持續
展現,就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自己對這本書的實踐,就是開始實行了一個有趣的計畫,每天張貼一則簡短筆記2。像
是我最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分享的「自責和自省的差異」和「寫作是淬鍊想法
的工具」筆記,就是這種練習之下的產物,我很期待這個練習長久下來會帶來什麼影響。
而現在,不用去想像太多,繼續把點子秀出來就對了。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2-04-08 12:41:00
謝謝分享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22-04-08 21:25:00
謝謝分享
作者: cybeth (峰媽)   2022-04-08 22:01:00
謝謝分享空間真的好貴QQ哇抱歉按到其他多餘的字
作者: emile1224   2022-04-09 23:43:00
謝謝分享
作者: pinball1973 (pinball1973)   2022-04-10 16:20:00
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