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狂熱》 來過的意義
作者: 橫山秀夫
譯者: 葉廷昭
有讀: 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2/06/climbers high.html
這是我第二本橫山秀夫的書,只是,和《紙花女子》一樣,以「懸疑」見長的作家
,我看的作品,裡頭的「懸疑」成分都和我的既定印象不太一樣:在《高度狂熱》中,與
其說是懸疑,倒不如說是「緊張感」比較貼切。
--------
本書分為兩線敘述,一線是登山,一線是身為報社記者的悠木,在面對史上最嚴重的
空難「JAL123」時的種種經歷。本書的緊張感建立在接二連三的事件,為讀者揭開報社運
作狀況的面紗,也揭露職場複雜的人際關係。但除此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主角悠木和
雅的成長,登山線就是為了映襯主角的改變所寫的,這本書可視為主角的角色傳記,讀起
來流暢,但敘述的筆法直白,角色的內心赤裸裸的呈現,和我過去介紹的小說相比,在角
色的情緒上沒有太多修飾,非常的「記者」,兩線穿插的映照關係也在開頭清楚寫給讀者
知道。
為什麼說「記者」呢?因為,橫山秀夫在創作之前,便有12年的記者資歷。
在此稍稍分享一下我的感想:無論日本還是美國,記者出身的作家,寫書起來的味道
和本身是文學科系起家的作者不太一樣。他們的筆尖相對銳利,敘事邏輯清楚,讀者不需
要太花腦力就可以理解角色間的關係和對話。尤其在描寫權力爭奪或多角色的對話場景時
,他們在處理這類場景時大多得心應手,讀起來很愉快,因此和社會案件或是推理類的小
說很匹配。但以文字牽動情緒的處理上,或許是職業使然,寫起來有種不太放得開的感覺
,在詞彙的運用上不若其他作家來的有創意。這本《高度狂熱》,在我看來就是非常典型
的記者作家文筆。
《高度狂熱》是本頁數很多,讀起來可能會有些「硬」的書籍,但其閱讀的亮點在於
職場書寫——作者善於書寫職場倫理與信念衝突的細節,尤其這部作品主題是作者熟悉的
報社,其中的辦公室場景、截稿壓力,乃至於內部鬥爭與苟且的心態都寫得鉅細靡遺,這
些細節讓讀者很容易就沉浸在接連的事件裡頭,跟著主角悠木緊張、憤怒、捏冷汗,不過
,雖然劇情起起伏伏如山脈連綿,但促使讀者繼續翻閱的動機比較不足,你只是等著還有
什麼事情會爆發,會衝突,那些角色會吵架,什麼時候主角會被要求捲舖蓋走人,你只是
等待,被動的等待事件發生,而不會有種我每翻一頁,就往真相更前一步的主動感。所以
,要是跟《64》比的話,我會比較推薦閱讀《64》——畢竟有個「想找出真相」的動機在
催促讀者翻閱,閱讀的動力會比較高。
這本書適合推薦給作者書迷,或者對職場劇有興趣的讀者。
--------
當主管這件事
儘管作者以攀登衝立岩來比喻報社歷經JAL123新聞大事——兩者同樣艱難,同樣吞噬
數百人的性命,但我在閱讀完本書之後,與其說JAL123事件是主角悠木的衝立岩,不如說
,成為「主管」這件事,才是悠木心中難以攀登的大山。
身為主角,悠木和雅的個性並不討喜。他情緒化、易怒,處事不夠圓融,作者很直白
的在一開頭就寫下“他只願意愛那些對自己有好感的人“,他不懂如何當一個好父親,當
兒子不合自己意時就打人,在工作上,悠木頭一次成為主管就出事,下屬望月不像兒子長
成了死氣沈沈的少年,而是意氣用事的出車禍,讓悠木用一生去背負這條人命。
“悠木認為望月的死與自殺無異。望月不是情緒低落,也不是粗心闖紅燈。望月和悠木都
是過於感性的人,他們會對日常生活的瑣事,產生過度的化學反應,最後放手讓一切毀滅
殆盡。“(Ch2)
這樣的人,卻在JAL123事件之後,因為某些政治理由,被上頭指定擔任「日航空難主
編」——悠木沒趕赴當時與安西攀岩的約定,空難事件卻已經逼得他爬上這座對他來說,
職涯裡最艱困的山峰。
有點職場經驗的人也許會知道,最基層的主管其實頗難為,你必須夾在下屬與上層之
間,沒有一定的技術能力,底下的可能不服氣;沒有一定的處事溝通能力,上層對你難以
信任。在我看來,身為記者,悠木有獨立作業的能力,但以主管來說,就書中的表現,很
難說他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在經歷過望月事件之後,讀者可以看見悠木對下屬的態度已經
放軟,卻也因此失去對底下記者的掌控能力,讓等等力有機會以「來不及送印」這點倒打
他一把。
失去前線記者的動向,失去對下屬的掌握,是悠木在這場戰役中第一個失職之處,但
這並不是最後一個。
隨著JAL123的事件越演越烈,現場狀況、救援情形、家屬報導以及事發原因,需要釐
清的事實越來越多,每一天,在報社裡的工作都像是在打仗,報紙版面該如何安排,也成
了令悠木頭痛的部分——他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這想法,和他果斷的安排,沒辦法讓所有
人滿意。他同時得罪了底下的記者(艱辛寫成的現場報導卻無法刊出),也得罪了廣告部
門的暮阪(求來的置入廣告沒被通知就被撤下),還因為不想讓政治因素介入版面讓高層
不滿……儘管途中有亮點讓眾人佩服,但整體而言,小說情節的「緊張感」,有部分是出
自於悠木對此職位的不適任。
在小說的最後,秉持著身為記者的「信念」,悠木還是離開關東日報的本部了,但也
因為身為記者的信念,他獲得同事的認同,最終選擇在偏鄉執筆,貫徹他記者的生涯。
來過,走過,然後離開。這段驚心動魄的旅程讓讀者看見悠木的成長,看見他終於放
下望月亮太,確認自己對記者這行業的認同,看見悠木嘗試著修復父子關係,綴補破洞的
家庭生活。攀上衝立岩,對悠木來說,不只是身體的極限突破,也象徵了他突破內心的迷
霧,對往日人生無悔的選擇。
「爬山是為了下山」這句登山愛好者安西留給主角的話,同時也是他這段人生經歷的
最佳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