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320368
以前,國編版的歷史課本,講到二戰,雖然敘述不長,但肯定會著重描述法國在六週戰敗
,然後順便宣揚一下國軍如何英勇撐過八年。這放到現代網路用語上,就某種程度的「辱
法」吧。
但法國的失敗確實是這場大戰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轉折。高盧人一倒下,整個歐洲幾乎都納
入了納粹的魔爪之中,然後希特勒得以快速轉頭對付還沒做好戰備的蘇聯 (據說史達林聽
聞法國投降,震驚之後破口大罵);在亞洲,日本立刻侵占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並以此
為跳板開始覬覦東南亞的資源,引發英、美、荷、澳的警戒與包圍,最後朝向太平洋戰爭
。種種的蝴蝶效應,把戰火真正的擴大到世界範圍。
然而,關於法國戰敗的作品,在華語圈屈指可數。夏伊勒的《第三共和的淪陷》算是之前
最拿的出手的代表作,但它廉頗老矣。貓頭鷹最近出了一本《維琪政府症候群》(2022)
,令人驚豔,不過它比較偏社會政治的討論。五南曾出過著名史家布洛赫的《奇怪的戰敗
》,這本是他的親身體驗,感覺反而比較偏向是史料證言而非分析。至於簡體書市,著名
的出版社指文的《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以純軍事討論為主;最後就剩下這本由英國著
名近代法國史研究者朱利安‧傑克遜(Julian Jackson)撰寫的《法蘭西的陷落》。
本書作者撰寫過《戴高樂傳》、《黑暗時代:1940-1945》等二十世紀法國史,而《法蘭
西的陷落》則是幫助他贏得2001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的傑作。傑克遜在這本書中,用了並不
算長的篇幅,精煉的描述了法蘭西第三共和是如何在贏得了大戰之後,又不到二十年內潰
敗於強敵之手,並從軍事、外交、內政、社會狀態等多方面分析了其成因與結果,還有產
生了什麼影響。個人在翻閱了數頁之後,便決定購買,然後,果然沒讓我失望。
開卷,作者寫到:「我們必須謹記,軍事史上那些流暢而簡單的敘述與混亂而複雜的戰爭
現實是多麼不同。」
許多歷史初學者最容易犯下的錯誤,就是以後見之明推論。就像今日我們看待烏俄戰爭也
是各種迷霧重重,但半個世紀後的人們,相信就能用較超然的眼光去面對。這種必然產生
的時間差距,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之所以必須不斷強調這點,就是作者發現,在討論1940
年法國的戰敗,這種後見之明的現象特別的多。
法軍只想死守馬其諾防線以拖待變?
法國人其實早也多少知道巴黎和會不過是個“短暫的休戰期”,為了防範與德國有可能再
次發生的大戰,他們在最直接的邊境建構了號稱史上最強的馬奇諾要塞。然而,在1940年
,它對於整個戰局確實毫無作用可言,然後被眾多史家詬病成鋪張浪費之物,也被指責是
造成法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其實是個謬誤。法國國防部最早的作戰計畫是基於一戰的經驗,他們清楚知道德
法邊境不會是主要戰場,於是盤算建構要塞以最少的兵力防守,然後把動態防禦的力量集
中到北部的比利時。二零年代初期,巴黎跟布魯塞爾在軍事上合作,擬定了多種防禦計劃
,法軍將打算在比利時境內跟德軍一決死戰,甚至積極反擊。然而這種盤算隨著進入三零
年代的國際局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