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安
上次發表了<<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的部分心得
這次來補充剩下的(也不知打不打的完)
part 1 請見下面連結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9211092.A.B03.html
或是文章代碼 Q #1ZVYFKi3
這本書是一個多月前借的,目前已經還回去
盡量憑記憶所及列點敘述
有錯誤或重點沒提及也請板友補充指正
如果是我個人意見的部分也會盡量註明
以下開始
part 1 提到了新聞對"思考"有害的重點
這篇會提到對"心靈"有害的部分(思考跟心靈的界定未必很清楚,板友自行判斷)
1. 降低專注力
前面有板友提及:網路資訊本身就是故意要把人的意識切的碎碎的
好讓使用者一直流連在網站上
而新聞本身也的確有這種效果
如果是購物網站的話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讓人腦波弱,忍不住出手購買商品
如果套用在新聞媒體的話,各位覺得商品是甚麼呢?
是"新聞"本身嗎? 還是"使用者"本身就是商品呢?
(我的理解是"我交出了自己的意識,讓媒體可以操縱我的思緒")
回到專注力上
簡短且眾多的新聞呈現嚴重影響了人的專注力
我們被迫不斷的分心、接著再把自己拉回來
這件事情的能量消耗及發生次數是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
試想看看,進入youtube首頁時
你需要看過多少個影片標題、並且"過濾"他們來決定自己最後要點選哪個影片?
你又需要"抵擋"多少個封面養眼至極的影片,來搜尋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影片?
零碎又爆炸的資訊讓人分心,用原始衝動誘惑人的資訊更是麻煩
凡人在面對這些引誘是幾乎沒有抵抗力的
即使能及時拉回自己的注意力,人的專注力也已經被犧牲了一部份
而專注力的消耗,帶來的便是
a. 理解力的低下
書中引用的研究指出
當一個新聞頁面中的超連結越多,讀者對於新聞內文的理解程度越低
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有一部份都跑去做"要不要點開連結"的決定了
b. 意志力的低下
低落的意志力,正好幫了新聞媒體的忙,讓人更缺乏逃離這個資訊坑洞的決心
作者認為新聞透過不斷消耗人的認知能力,進一步的讓他們更沉迷於新聞。
而且這是一場人不可能靠意志力打贏的戰爭
總結一句話:思考需要專注,但新聞卻總是逼人分心。
2. 平靜
這點在前篇的第五點有略為提到
基本上新聞是可以製造出永動機效果的
1.製造A族群很無能的新聞給B族群看
2.把B族群的反應(想必是嘲諷之類的吧)寫成第二篇新聞,用來激怒A族群
3.開始無限循環,直到這個話題能量變弱、或是出現了新話題(沒話題就自己造一個)
上述的循環是書中有提及的,我自己則想到一種案例
是臉書時不時會看到(通常是固定的粉專),粉專Po了某人(或某族群)荒謬離奇的舉動
引來了所有留言(或幾乎所有)的嘲笑
剛開始我也是在心裡嘲笑
但久了之後開始覺得,這些事情是真的嗎?還是只是媒體賺取流量的手法
當然很多網路的事情很難求證,因此要直接說沒證據=不存在也未必合理
但撇開其真實性來說,我開始認知到,看到這些新聞完全不會讓我變得更好
即使是消遣娛樂也不會,這頂多助長了我的自我感覺
讓我可以用居高臨下的姿態笑看這些蠢人蠢事
何況這蠢事搞不好還是捏造出來的
作者認為,新聞能散佈的負面能量太多了
從新聞本身的用詞,到留言的爭端或是轉發文的三言兩語
很難看到完全跳脫情緒的評論
(網路使用者大概都會認為這是每個人的言論自由,發表自己的批評有甚麼不可以
但這樣的心態也正好增加了埋藏在新聞媒體中的負面情緒)
當然網路不只有負面能量,也存在有不少正面能量
但作者認為新聞媒體的負面能量比例遠高於後者
因此他主張用其他的資訊方式作為新聞的替代
3. 讓人變得渺小
過度的報導成功人士、俊男美女
這跟全球化有點類似,當我們把潛在競爭對手的範圍放大到全世界時
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心中的社會階級是"下降"的
而社會地位的低落,往往導致的是身體與心靈兩方面的疾病
當然當然,全球化的時代不可能完全不去看看這個世界
但我們只需要知道廣大世界的存在,未必要一直被提醒世界之大來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原因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存在需要改變的原因,甚至缺乏改變的機會
在這種狀態下,安於自身其實可以過得不錯
但新聞媒體卻不時提醒我們"有很多人還比你更好"
這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並沒有看到美好事物的喜悅,反而只會增加焦慮感
更重要的是他們常常無能為力
4. 被動
有個詞"習得無助",說的是動物在對同樣的事情不停遭受挫折後呈現的放棄狀態
比方在貓咪身前不斷用手電筒照射
剛開始他一定興奮地不停去捕捉
但等到他發現無論怎麼努力,他都無法抓到這些光點
貓咪就會陷入挫折感而憂鬱
新聞報導的某些事情也是如此
身在台灣的你,可以為衣索比亞地飢民做甚麼呢?
可以為加州大火的災民做甚麼呢?
可以為烏克蘭受難的人民做甚麼呢?
可以為.....做甚麼呢?
這些令人感到難過的報導都會激起人的憐憫心
但上述幾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甚麼都不能做
就算我們能捐助,捐助的對象勢必也有限,導致我們需要訂下捐助的預算上限
但我們訂下的預算上限,並無法阻擋更多災難新聞的流入
這讓人變得被動、消極沮喪甚至憂鬱
據作者的猜測(是猜測、並無實際研究),新聞媒體應該大大助長了憂鬱症這種文明病
5. 濫用的同理心
這個重點算是作者針對一個指責的反駁:
"你根本不關心那許多受各種痛苦的其他人,才有辦法拒看新聞"
(原文忘了,抓個近似的語意)
作者挑明了指出:
許多人在看這些新聞時,都只是讓自己沉浸在同情心之中,但這並不能改變甚麼
人道精神並非依你對苦難新聞的消費來測量,而是根據行動來決定
當我們確立了行動所及的範圍
對超出我們能例外的事物,就要有我們無能為力(所以別濫用同情)的認知
作者提出了思多噶學派的思考:
"弓箭手能掌控的範圍,是在箭射出之前"
用來勸戒人們,該認知到有時候我們就是無能為力
手痠了,下篇待續哈哈
如果有下篇的話,涉及的重點就會比較零散了
另外我會把作者面對一些反駁的回應試著寫出來
讓也不想看新聞的板友(或是持反對意見的板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