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宗先生曾出版<我的電腦探索>作者為:黃志賢、全柏樺、
劉燈、葉秉哲、單中杰、戴凱序、侯俊傑、唐宗漢、賴明宗、黃景彤。
據說好像也是某官員過往創業的夥伴。
最近剛好有網友翻出其之前在批踢踢上的文章。
這是前資迅人出版社的編輯-賴明宗之前回應網友關於某位官員資歷的回應;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472448192.A.481.html
反覆看了這篇文章...有幾個有趣的點,像是其中這一段:
==
唐宗漢在商業週刊應該上了兩次封面吧?資迅人一次、傲爾網一次。
在這中間,我跟他去矽谷開公司時,本來還會有一次的,但我說什麼都
還沒有做出來就在台灣搞宣傳,不但沒有意義,也只會成為我們的壓力,
於是取消了所有宣傳計畫。
==
唐的思維就是重視宣傳大於實質。以前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媒體造神的手法上癮了。
所以現在一堆人開始納悶所以天才IT大臣宣傳如此之多,實質上做了甚麼。
再看看另外一段,也是講得有趣:
==
特別是年少時就有天才名聲的,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人要給你發展的機會,
甚至僅僅是從親友延伸出去的人際網絡,能夠提供的能量就非常可怕了,
如果還有意願經營社群,那更是不得了,往往實際做出來一點點的事情,
傳播出去之後,就好像變成做了一千倍的事情。
這完全不是什麼學歷、經歷的累積,憑的就是信任和一些些的迷魅。
==
賴明宗從頭到尾都沒有講唐的父母就是媒體界高層的這件事情,
而賴本身也是做出版的,賣弄文字應該比賣弄程式更高明,所以懂得避重就輕。
但還是可以看出一些重點端倪,那就是:媒體宣傳可以放大一切。
回過頭來看,有些似乎放大到失真的地步了。當大家覺得被騙,就有可能被公幹。
而賴的這篇文章當中,接近結尾的地方真的一本正經說幹話:
==
那種只會關注在天才的個人身上的,特別是滿肚子質疑的,反而往往是
最容易變成狂信徒的愚者。
今天才剛看到一個觀念「不信不疑」:不要相信人,也不要懷疑人。
==
這一段真的有夠"假中肯",講得似是而非。
今天有人可以透過媒體蝦雞巴造神亂吹,別人難道不能質疑嗎?
「不信不疑」到底是哪來的反智觀念啊? 是腦袋停止運作了嗎?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要「部分相信、部分存疑」,然後去查證、推理再進一步討論。
這就是過去那些媒體、出版業者令人詬病的地方,自以為比眾人聰明。
想利用語言文字來影響閱聽大眾,但卻無法永遠操弄所有人,總是會有人看清。
尤其這些文字涉及到商業、涉及到政治,牽扯到很多利害關係,更容易翻船。
過程中有可能一度名利雙收,但是否能有好的收場?
能寫出故事的開頭,是否有想過故事的結尾? 嗯?
賴明宗在回應推文的底下有補充故事行銷的重要,並舉例子:
==
不管是牛頓被蘋果打到頭,還是身世悲慘依然要當歌手,都是類似狀況。
==
說得挺好,故事行銷的確無可厚非,甚至有其積極面的意義。
但有個前提,故事主角要先有好的能力和成品。
牛頓先有學術成就,才有蘋果的故事;歌手本身要會唱歌,才會有人關心其身世。
如果牛頓被踢爆論文是代筆;歌手被發現原來是假唱,那麼所謂故事只會被恥笑而已。
台灣自從電腦網路開始普及以來,就一直把美國重宣傳的生態模式當成一種典範或標竿。
但是否曾反思,近幾年來有多少的詐騙醜聞是來自這樣過度宣傳而無實質的扭曲作法呢?
再退一萬步來講,在自由市場的經濟社會,各憑本事大鳴大放,願者上鉤。也就罷了。
但是進入了政府體制了還這樣搞,到底有甚麼毛病?
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位故事的主角,急著想要享受鎂光燈和掌聲所帶來的虛榮,
就像賴明宗所講的那樣,當年去了矽谷開公司,東西都還沒做出來,有人就想先宣傳。
即便現在掌管百億了,還是抑制不了那小小的虛榮心,先反智後遭反噬的情形。
以上回應前資迅人出版社編輯-賴明宗先生四年前的文章。
此篇歡迎大家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