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就是點商周出版的洪蘭翻譯的版本很有問題嘛
那麼來追究一下這間出版社的操作風格好了
商周出版原本是商業周刊 就是靠編故事賺錢的雜誌 但有一定影響力
商業周刊最早就是天才IT大臣他媽跟何飛鵬詹宏志等一起創刊的
而台灣目前比較大的出版媒體基本上就是被一群講究裙帶關係的人所壟斷
而這些人認為自己圈圈所認同的才是台灣菁英
所以常常會將重點放在某個人身上 把人名當招牌拱起來 塑造明星名牌
把人名塑造成品牌之後 猶如知識權威 多數人是看到名字和頭像就會去買
如此反覆操作 同一票人名利雙收 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
就算其他地方有更適合的人才 但不在他們的圈圈當中 也很有有機會出頭
又好比說天才大臣 入閣之後出了幾本書? 您猜猜...
中文書五本 日文書九本 入閣六年多 總共出了十四本書 破紀錄了
可是聽說賣得還不錯喔 之前大臣去各地演講 也順便帶貨(賣書)
很多買書的人應該是想說 "哇~天才耶~買一本書來朝聖~希望自己也變聰明~"
很多人就這樣三百五百掏出來 買一種感覺 把書放在家裡供著
精美的封面設計 卓越的人物設定 具有話題性的行銷 才是出版業的賺錢之道
至於那些會認真挑剔錯誤的意見 也只是一小撮的讀者意見
或許在消費端有起了一點點的抑制作用
所以真正追求知識的讀者越來越向簡體書或外文靠攏
或許台灣的出版業 應該要反思檢討 如何行銷與內容品質兼顧
※ 引述《Historia (常山七次郎)》之銘言:
: 最近在閱讀平克所著的《語言本能》,在版上要搜些心得文章,
: 才發現台灣版本的語言本能翻譯問題很大。
: 不過我本來就是讀簡體版和英文版的,所以沒有被錯誤翻譯誤導。
: 但我發覺,既使是許多專業的譯者提出質疑,
: 甚至在BBS和出版圈都引起風波的錯譯、誤譯。
: 在多數讀者來看似乎不受影響,書照賣,文照譯。
: 要是消費者端有顯著的衰退,我相信事情不會是這樣發展。
: 反過來說就是「大多數消費者基本沒人在意。」
: 的確,我也是認識一些朋友家裡擺滿了整牆的書但卻沒有翻完任何一本的。
: 對他們來說,作者有名,書有名,擺在廳裡好看就夠了。
: 你認真要跟他們聊書,話題很快就被帶到其他地方去了。
: 難道這些把書籍當作裝飾品的人,才是目前書店的消費主力嗎?
: 細思極恐。
: 當然我也不是很在意什麼知識分子社會公共責任的那種人,
: 只是,成天胡說八道還是很多人相信假如成為常態,恐怕不是一個很健康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