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人》我,究竟是什麼?

作者: KevinMoleaf (陸坡)   2023-06-30 01:33:48
我就是多面向的組合體,不管哪種面貌都是我
「我」是怎樣的人?這是很多人不斷問自己,且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探討、摸索就是想理出
一個答案。因為生理、心理、周遭環境和際遇等內外在因素的影人,每個人往往都認為自
己是「獨特」的。
但為何這樣獨特的自己在遭遇各種不同人事物,反而會顯現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樣貌,那到
底哪一個是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不如反過來想會不會「所有都是最真的樣子」。
日本芥川獎作家平野啓一郎從過去就苦惱著「自己是什麼人?」,隨著年紀增長和社會化
後出版了書籍《分人》,敘述「人不是單一個體而是可分割的。」將這藥的概念詳細解釋
並舉例關於分人的想法。在面對家人、同事、朋友或網路上,我們都會呈現不同的面貌,
而那些並沒有什麼是假的或真的,他們都是你,是構成你的分人。
《分人》是什麼書籍?
對於什麼是「我」很多學說都有探討過,當提到我一詞,並非只科學上人類身體構成的成
分,而是較偏向於自我、自己等,較為探討私領域、人格、還有獨特性。在歷史上有許多
學說都有陳述關於什麼是自我,尤其在一些心靈成長和宗教類的書籍中都有各自流派的說
法。例如許多宗教都認為要找尋到真正的我需要苦行、頓悟或超脫,才會獲得真我,在哲
學上也有我因為被肯定而存在、與每個我都代表一種思想的存在。
但生活每天用盡全力在事業家庭就已經兩頭燒了,很少有人有這樣的餘力再去探討自我,
可能探討到一半就得接小孩放學、或被另一半使喚去樓下對街買的手搖飲。
如果簡單思考在生活上一般會想到「什麼是我?」通常是對目前生活或當下有所迷惘,甚
至也許覺得自己在重複無意義的工作、還是對於現在的選擇心裡有種聲音總說「這是我要
的嗎?」無法決定自己是什麼人,或是在面對各種事物時自己好像像是在應付或被人說做
事很圓滑、網路跟本人不同,那這些種種究竟哪一個才是自己最真實的樣模?
日本作家平野啓一郎在求學時就有這樣的想法,雖然不是討厭學校、也喜歡跟同學和朋友
相處,但就是有一種我好像不是這樣的人。在經歷許多事情成熟後的他,開始想到與過去
不同了解自我的方式,那就是這種書在敘述的「分人」。
一般人常常會把自己分類成真的和假的兩種,用簡單的二分法非黑即白,平野認為這是一
種太過於簡單且隨便的分類法,這樣的分類會讓人落入好像我認同這個是真的我,另外一
個就要是假的。故平野認為以一人為總和在細分成各種分數的「分人」,比較可以合理的
解釋自己是誰。
分人的概念是認定在面對不同人事物時,我們都會用不同的態度和人設去融入和參與其中
,而並不是刻意裝作另一個人,而是人的個性本來就是多樣性的,並且隨著時間或際遇有
成長成不同模樣。例如你跟家人相處可能表現出懶散、隨性,而跟朋友一起時會想搞笑或
愛玩積極的樣子,如果每個人只有一種個性或一種樣貌,這種多樣性往往會讓人錯亂哪一
個才是真實的我,而作家平野啓一郎則是提出「不管哪一種都是自己」只是我們在面對人
事物時會細分成各種不同的樣貌去跟人相處,只是這些部分的比重先後有所落差。
《分人》分析與延伸:
提倡「唯一的自己是不存在」的小說家平野啓一郎,小說獲得許多獎項,比較廣為人知的
作品是獲得芥川獎的小說《日蝕》,此外她也獲得過雙叟文學獎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讀
賣文學獎等知名文學獎。
平野對於最近年輕世代的人際關係的困境,讓他想到過去自己雖然時代不同但也有同樣對
自己本身到底是怎樣的人感到困惑。他用自身小說家的視角觀察,提出所謂「個人是有不
同分人組合而成」的思想,在日本讓許多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者都有所贊同。並且也
很符合日本社會的對自我的思考點。
書本將「分人」的敘述分成五個章節,第一章為前言,在解釋作者為什麼會有分人這個概
念的想法,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讓他覺得人不應該是個人、而是分人。第二章則是敘述分
人的概念,什麼是分人、跟八面玲瓏或是戴面具表裡不一有什麼不同,可以說是最主要的
章節。第三章則是延伸分人的概念在社會上的運用,例如你的分人和他人的分人接觸,有
多少個生活圈子就會產生多少個分人。第四章則是更細節的描述關於感情跟愛情。最後則
是敘述一些細節,如分人的死去和廷帶還有遺傳是否影響分人的長成。
整體而言分人的概念就是電影中「人性不可能只有一個面孔」,只是在一些影視創作中我
們常常會簡單化一個人的樣貌,例如表面開朗的女高中私下其實有不一樣較為自閉的面貌
,還是工作很積極的同事其實回去以後很懶散房間亂糟糟。
很多劇情是這種二分法的反差性,而當我們看見本來熟悉人士在面對我們之外不同的分人
,就會直覺地覺得這是他的「本性」而忽略了我們日常看見的他。
整體而言,書中提倡的概念是並沒有什麼真面目、表裏不一的人,而是他面對你是一個分
人、在面對其他事物又是另外一個分人。書中表示這樣將其分類的方法,比較可以轉換自
己的情緒與思想。像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那麼面對工作人事的態度只要是可以安穩的分人
就好,而可以將比較重視的事物的分人放比重較重,工作得過且過和私生活豐富的都是我
,我只是找尋到可以平衡自己的重心,並非是一般說的:「原來他是這樣的人啊。」
《分人》值得一看嗎?
在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這個概念其實是有趣的,雖然人的確身體、樣貌只有一個,但是改
變心境去面對各種環境與人,在這個群體展現出自己某個面目,在另一個群體以什麼角色
會比較適合,我覺得這本書詮釋的是不管你在哪裡,那個人都是你,並不是表裡不一,而
是你在社會群體生活中展現出自己各種不同的面相,但這也表示當失控的時候、做壞事、
還是不好的事情,其實這些也是你的另外一面。
但過去在讀經典作品《發條橘子》之中就有一句話:如果只能行善或只能作惡的人,那就
只是一個上了發條的橘子。人的面相本身就多元,就如同我們現在看見性取向、種族、還
有各種信仰的混合,發展好幾千年不斷的變化,才造就如今歷史裡我們的樣貌。
故在只有憑著一個網路訊息、一張照片、或是我聽說來推斷這個人是個怎樣的人,有時候
都並不是真正瞭解他人,而只是看到他其一分人樣貌,補分捉影。
但在閱讀下來,我也覺得這種分人的概念為何會受到日本人的認同,應該是跟日本社會性
有關,日本社會常常需要他人去留意、在乎別人的感受,而壓抑自身的情緒才是社會化的
成年人。故我有時候會認為裡面的平野啓一郎分人的例子很多時候的出發點是「讓自己好
過一點」、「不需要太在意自己有別種面貌跟心聲」。在顧慮別人的情緒跟讓自己好過一
點的複雜情感下,這種把個人區分開來成為分人的概念,可能真的很適合在高壓的日本社
會環境。
「分人」其實是一種人與人相處的概念,將自己在切分成各種可以應對小圈圈的自我,而
透過你我他的分人、構成更多細微的社會分人組合。並不是完全改變性格,而是在同樣是
你本人去延伸適應一個群體。
當然在群體中也有不合、無法合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對應的分人和將分人佔據重要的成
分變小,就會變得痛苦。現代人不管是在網路、真實世界交際都遠比過往時代複雜,有時
候模糊了私人與公共的空間,但如果有分人這個概念的話,也許可以讓我們比較能體諒其
他人的心情,也更能平和地面對各種人際交流。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3-06-30 07:41:00
謝謝分享
作者: lichu721000 (栗子)   2023-07-04 17:16:00
謝謝分享,想看這本書。不知道自己的眾多分人是否有交集處?如果有,那個交集處是否可以代表「我」的本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