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們身體裡的生命演化史

作者: happyennovy (喵)   2023-08-08 22:52:02
Vocus 全文: https://vocus.cc/article/64cda3dffd89780001f6125c
前言
本書中文版譯名看起來不怎麼吸引人,大概就跟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說明告示牌一樣無
趣吧? 閱讀前的我這麼想著。趁著 Hami 特價99元購入,倒也不是什麼會心痛的大錢。結
果,我錯了,這是本讓人欲罷不能的科普書。作者尼爾蘇賓 (Neil Shubin) 無疑是科普
書作者中說故事的佼佼者。我為了整理書中的豐富資訊,還動用了心智圖,鮮少有書籍能
夠獲得如此待遇!
蘇賓是芝加哥大學有機生物與結構學系的講座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除了是
兩本暢銷科普著作的作者,最著名的事蹟是在加拿大北部發現提塔利克魚(Tiktaalik) 化
石。這種生於泥盆紀的古老魚類在脊椎動物演化史上佔了重要的地位 - 他是介於魚類和
兩生類之間的物種。
脊椎動物是如何從無脊椎動物分離出來? 魚類又是如何登陸? 為什麼脊椎動物的胚胎在初
期如此相像,後期卻發展成全然不同的物種? 這些謎題自達爾文 1859 年出版<物種起源>
後一直困擾者生物學家。爾後的100年,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學家、生物學家、博物學家、
探險家、醫生等受到<物種起源>的啟發,致力尋找生物漫長演化史中的關鍵拼圖,人類才
逐漸描繪出整個進化的進程:海鞘變成魚,魚又踏上陸地,而後蛻變成馳騁在草原上的馬
、翱翔於天際的鷹,以及目前主宰地球的現代智人,一切聽起來充滿著不可思議。
達爾文沒有說清楚的「功能性改變」
<物種起源> 的發表震驚科學界及羅馬教廷。達爾文提出「天擇說」說明具有某種特徵的
物種得以適應環境而生存,但他無法解釋同物種個體間的差異來源,為什麼只有特定物種
會發展出功能性結構而得以生存? 其中被達爾文視為最具威脅性的天擇論反對者為聖喬治
米瓦特 (St. George J. Mivart) 認為天擇說未能解釋功能性的結構怎麼來的,他認為物
種得以生存非單一特徵決定,而是全身性的特徵改變。
<物種起源>初版出版的五年後,持續研究的達爾文提出新的見解反擊米瓦特 "許多人感到
困惑的顯然是天擇無法解釋功能性的結構一開始是怎麼出現的。這個題目,與特徵的逐漸
改變 (通常伴隨著功能性的改變)關係極為密切。"
好一個「功能性的改變」,米瓦特如啞巴吃黃連,無力再反擊。
但什麼是「功能性的改變」? 那不就表示原來已有的某個生物特徵在逐漸改變的同時功能
也一同改變了,剛好誤打誤撞遇上天擇,運氣好讓個體而活下來? 這一切得回到魚類的研
究說起。早在 1798年拿破崙征服埃及的隨隊科學家就發現尼羅河有種會水面呼吸的魚,
經解剖發現這種魚的食道竟分叉出氣囊,還連結到頭頂的呼吸孔。數十年之後,奧地利探
險隊在亞馬遜河流域發現美洲肺魚
作者: hwider (海裡的星辰)   2023-08-09 07:43:00
謝謝分享
作者: Sylow (lavish)   2023-08-10 10:43:00
這本真的不錯。另外推薦我覺得類型相同的:「與達爾文共進文共進晚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