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致富觀念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4-05-22 11:48:25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讀後心得:精選四個致富觀念
富過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的傳家至寶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tters-of-rockefeller/
有多少人能夠從「美國史上第一位億萬富翁」的口中學到成功的法則?恐怕很少。但是今
天分享的這本書,就是一位億萬富翁寫給自己兒子的私人信件。這些信件深入探討:一個
人如何透過商業智慧、有道德的價值觀、肩負社會責任來塑造一個成功的未來。
這本書在說什麼?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的作者是約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他
曾經是美國首富,是一位實業家和資本家,同時也是標準石油公司的創辦人。他除了擁有
億萬財富之外,他在商業上的成功和他對慈善事業的貢獻相得益彰,建設了許多學校和醫
療研究機構。
這本書收錄了他寫給兒子的 38 封私人信件,字裡行間充滿了父親的愛、成功的哲學、道
德的薰陶,以及商業智慧的提點。透過這些信件,我們可以知道洛克菲勒能夠成為商業巨
人的底層邏輯,更能深入理解他的致富心態和人生哲學。或許,他留給子孫最寶貴的禮物
,不是億萬財富,而是這些能夠一代傳一代的永恆智慧。
洛克菲勒在信中可說是真情流露,有時候耍幽默自嘲一下,有時候爆氣噴那些魯蛇,讀起
來真的很過癮。我認為,無論是企業家想要學習如何教育自己的接班人,或是像我們一樣
的普通讀者想要了解成功企業家的方法和價值觀,這本書都能提供我們許多啟發和靈感。
這些信裡面,有一部分是我已經聽到膩的的成功觀念,像是主動積極、勇於冒險、相信自
己、不要找藉口,雖然對現階段的我幫助不大,但我可以想像在年輕的時候讀到會很有幫
助。但這些老掉牙的東西我就不談了,我分享其他四個值得一提的觀念。
一、貪心是成功的關鍵
洛克菲勒告訴他的兒子,要學會「貪心」。
在一般人的眼裡,貪心這兩個字充滿了負面的含義,可是作者卻認為,不要害怕貪心,反
而要擁抱貪心。他鼓勵兒子要從貪心開始起心動念,世界才會進步!
他在信中寫道:「打開貪心這扇門,並不等於開啟了裝滿罪惡的潘朵拉盒。」相反地,「
釋放時時刻刻跳動著的貪念,就像釋放了我們內在蠢蠢欲動的潛能。我從每週薪水五美元
的記帳人員奮鬥到今天成為全美首富,正是因為貪心讓我成就了這個契機,貪心是驅使我
追求財富的動能,就像它驅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一樣。」
他繼續強調:「命運要靠你自己去開創,想要什麼就必須想盡辦法去得到。失敗和成功的
距離並不是像傳說那樣只在一念之間,而是取決於誰的貪念更強烈,誰具備這樣的能量誰
就能發揮全力,不斷自我超越。」
我認為,他所謂的「貪」,是一種追求更好、更多、更強的那種貪。不要感到不好意思,
想要變更強就努力求進步,想要打敗更多對手就盡力去做,想要賺更多錢就用盡全力去賺
。求知若渴,求勝若渴,求財若渴。不夠貪心的人是無法創造自己的命運的。
貪心就是成功的關鍵,對自己的未來一定要貪心。
二、金錢是幸福的泉源
洛克菲勒告訴他的兒子,要懂得跟「金錢」打交道。
在某些人的眼裡,如果一個人講話講來講去都是「錢」,好像會讓人感覺充滿了銅臭味。
有些更極端一點的,會把金錢污名化是骯髒的東西。過得比較淡泊一點的人,可能會認為
錢就是夠用就好,不需要太汲汲營營。
然而,在洛克菲勒的信中,字裡行間都離不開金錢,他鼓勵兒子賺錢、談論錢、使用錢。
他的觀念是:「你如果有錢,就能造福家人和親友,建構幸福和快樂的生活,甚至可以衍
伸到社會上,讓孤苦無依的窮人得到救贖。如此一來,金錢就是幸福泉源。」
對於批評他的聲音,他寫道:「在某些人的眼中,我始終都是個有卑鄙動機的生意人,即
便是我大力贊助許多慈善事業,也被他們認定是另有盤算的詭計。他們懷疑我有追求利益
的自私動機,卻對我無私奉獻的公益之舉視而不見,有人甚至還說我這麼做是為了贖罪,
真是可笑至極。」
在這些信中,他除了教兒子養成商業頭腦懂得賺錢之外,也不斷提醒兒子:「巨大的財富
,也是巨大的責任。只有傻瓜才會因為有錢而自命不凡。」他不希望兒子成為揮霍金錢的
紈褲子弟,而是鼓勵他善用金錢的力量促成一種良善的循環。
我認為,當我們採取這種心態來對待金錢,就能把金錢當成是一種用來「利己利人」的資
源。關鍵在於如何獲取資源、運用資源、分配資源,千萬不要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懂得
把金錢當工具,用來達成自己真心嚮往的目標。
金錢可以是幸福的泉源,只要你懂得跟錢打交道。
三、合作是利益關係
洛克菲勒告訴他的兒子,要懂得跟別人「合作」。
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有不小的鴻溝,想要跨越這道鴻溝,就要依靠別人的合作和支持。
想要成功,合作就是捷徑。重要的是,聰明的人擅長與人合作,包括與競爭對手合作,善
用別人的力量來生存壯大。
但他也提醒,關於合作有一個常見的盲點,那就是很多人以為合作就是到處交朋友。相反
地,他很直白的寫道:「合作不是在交朋友、談戀愛或結婚,合作的目標不是要去得到感
情,而是獲取好處及利益。」也就是說,合作不是如何做一個好人的問題,而是利益問題

另外,他還講了一句話讓我特別有收穫:「我深信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誼,遠遠比建立在友
誼上的生意牢靠得多。」我們會發現,特別是在出了社會之後,那些在職場和商場上能夠
和我們保持合作關係的,通常都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標,而被背後的雙贏的利益關係推動著
這段關係持續前進。
相反的,如果我們只是為了保持檯面上的表面友誼,而做出一些「不得已」或者「不情願
」的合作決定,到後來很可能都會變成一種互相情緒勒索的爛攤子而已。
這也讓我想起中國商業顧問劉潤在《底層邏輯》書中說過的一個道理:「你能幫到的人,
才是你的人脈。」商業上的人脈是建立在利益上面,而不是感情上面。
合作必須是利益關係,而不是感情關係。
四、創業是巨大財富的途徑
洛克菲勒告訴他的兒子,要懂得自己「創業」。
在一封信裡面,他直截了當地說:「『努力工作就能致富』是騙人的話,為別人工作絕對
不是累積可觀財富的好方法,反之,我十分認定為自己工作才會富有。」他之所以說這段
話,並不是否定「為別人工作」的意義,而是提醒兒子要有更寬廣的視野。
他繼續補充:「我所做的一切都謹遵著我的遠大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而不斷向目標推
進。 在我從學校畢業,到處找工作時,就給自己設下了目標——到一流的公司工作,成
為一流職員。一流的公司能讓我得到最好的歷練,讓我培養出一流的工作能力,讓我得到
一流的見識,同時也能累積可觀的收入,作為我將來開創事業的資本,而這一切終將成為
我成功大道上最堅硬紮實的基石。」
我們會發現,這個觀念和許多中產家庭的教育背道而馳。中產家庭大多會鼓勵兒女,好好
讀書、努力工作、安穩退休。如果是這樣的人生路線,在洛克菲勒看來,是跟巨大的財富
沾不上邊的。在他的眼中,巨大的財富會帶來豐盛的幸福、對社會產生更多的貢獻 ,並
且在賺取財富的過程中,體驗到更都多的樂趣和成就感。當然,他鼓勵兒子這麼做。
儘管我們仍然有可能在剛出社會的時候要為別人工作,他這麼提醒道:「那些愚蠢的工作
,可能在千辛萬苦中仍然沒有收穫,而如果你將為老闆賣力工作看成將來為自己效勞的墊
腳石,那就是創造財富的開端。做自己的老闆太好了,那感覺實在難以描述。」
回到我自己身上,我的志向雖然不像洛克菲勒對兒子的期許那麼遠大,可是我很能夠認同
,先透過努力工作累積實力和資本,然後開創一個符合自己天賦長才的事業,無論這個事
業是什麼。從台積電離開投入自媒體,做自己的老闆,也是我做過最棒的決定。
回顧過去三年,創業帶給我很多除了金錢之外的財富,像是更充裕的時間、更多的自主性
、更高的生活意義感。創業的獲利大小,是規模的問題,但是內心的幸福感,是程度的問
題。由於我很清楚自己的嚮往,我更在乎的是提高幸福的程度,而不是企業的規模。
創業是巨大財富的途徑,也是實現個人嚮往的一種手段。
後記:做好求勝的準備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讀起來真的很有意思,看洛克菲勒直截了當地說道理,完
全不會拐彎抹角或者還留一手,你會看到他巴不得把全部的智慧都傳授給兒子的樣子。讀
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會回想到自己的父親有時候碎碎念,有時候耳提面命的模樣。年輕的
時候覺得老人愛說教、感覺很討厭,現在回想起來反而變成了很珍貴的回憶。
此外,我認為這本書對中產家庭的孩子會帶來最大的衝擊,因為裡面的觀念很多跟父母講
的可能不太一樣,有更多創業家的冒險犯難和創業精神,也有更多的商業手腕和人際關係
的謀略。就算我們的父母不是台灣首富,透過這本書也能稍微窺見有錢人的思維模式。
最後,再引用書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求勝之心,而最後贏得勝利的人,都是那些有決
心且做好準備的人。」如果你想取得與眾不同的勝利,無論是戰勝自己或超越別人,這本
書會幫你做好心態上的準備。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4-05-22 12:55:00
這本書介紹顛覆我以往的很多觀念,列入待讀書單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實信徒-我愛蘿)   2024-05-22 19:25:00
發財秘技才中肯
作者: Yukilover (我愛美少女)   2024-05-23 01:18:00
作者: rtoday (rtoday)   2024-05-25 05:33:00
推 結尾心得寫得真好
作者: webster1112 (webster)   2024-05-26 23:46:00
你們如果不是我兒子 就別浪費時間讀這了 !!!!!
作者: ricoricoyan (芮可)   2024-05-27 17:21:00
樓上wwww
作者: suicidalkai (瘋狂阿凱)   2024-05-27 17:26:00
推,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