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記憶中的歷史:從個人經歷到公共演示

作者: saisai9230 (小為)   2024-10-08 23:58:53
書名:記憶中的歷史:從個人經歷到公共演示
作者:阿萊達 阿斯曼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7
前言
一開始先是作者介紹,然後是書中摘要,最後是心得。
書中摘要不會按照書中章節一章一章摘錄,而是我自己最後統整出來的筆記。
有些內容對一般人實在太難了,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知識,
會完全落入五里霧之中,就不打上來了,
下面的書中摘要是我認為比較平易近人的部分。
作者介紹
1993年,康斯坦茨大學英美文學系榮退教授
1977年,以「虛構的合理性」為主題的博士論文
1966-1972年,海德堡大學英文學系、圖賓根大學埃及學系
作者研究領域:英語文學和記憶研、德國「二戰」後的記憶研究、
文學與社會中的世代關係
影響:她與丈夫揚 阿斯曼(Jan Assmann)被視為「文化記憶」理論的奠基人
大哉問:紀念?
when:什麼時間點值得被紀念?
Where:什麼地點值得被紀念?
What:什麼事情值得被紀念?
Who:誰值得被紀念?
Why:為什麼要紀念這些時間點、地點、人物、事情?
How:如何紀念這些時間點、地點、人物、事情?
強調歷史學的侷限
1.過度重視文本,而忽略文本以外的實體
2.過度重視過去的真實性,而忽略現今人們如何理解、想像過去。
本書問題意識
Q:德國人應該回憶什麼?
A:歷史課綱制定者的任務
Q:真正存在於人們記憶和普遍認識中的德國歷史是什麼?
A:問卷調查專家的任務
Q:記憶研究者的任務
A: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在歷史學之後它是如何被談論、被解讀以及被描述的?
本書主旨
1.「我們如何面對歷史,在歷史學科之外,它是如何被談論、被解讀以及被描述的?
……這裡涉及的不是頭腦中可以被測試或者可以被灌輸的歷史知識,
而是不斷變化著的歷史興趣、不同形式的歷史傾向、
歷史所提供的各種經歷以及對歷史的消費。」
2.「比回憶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回憶的事件的意義……通過回憶,
人類不僅拓寬了事件的跨度,也獲得一個非常重要的反省自己的維度。
過去是一面鏡子……它超越了個人和集體的掌控,它無法被專權操控,無法被最終評價,
無法被永久否定,並且最重要的:它絕對不會被完全摧毀。」
公共空間中的歷史:作為記憶承載者的建築
1.道路名稱、重大歷史建築
威廉二世路?介壽路?
柏林城市宮?張學良故居?
2.擊敗「傳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另一種傳統」來對付
3.重建、復建、改建爭議
重建:運用現代材料重新建造起來
復健:盡量使用原有材料建回原來的樣子
改建:保留或者拆除部分原本遺址,損毀部分另外建造新式建築
4.歷史建築的重建與復健問題:
人們想像中的重建,跟原件絕對會有一定的差距!
即使用復健,等到原來看過原狀的都死掉了,復建的建築物就會被當成原件。
王朝歷史的展覽:重回國家與民族的榮光
展覽名稱:斯陶芬王朝(Staufer dynasty)
展覽時間:1977年3月
展覽地點:斯圖加特老王宮
*可是1971年不敢紀念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100周年
展覽名稱:維特爾斯巴赫與巴伐利亞(Wittelsbach und Bayern)
展覽時間:1980年6月14日-10月5日(慕尼黑)
    1980年6月12日-10月5日(蘭休特,Landshut)
展覽地點:巴伐利亞的慕尼黑和蘭休特
展覽名稱:普魯士-一次歷史回顧的嘗試
展覽時間:1981年8月15日-11月15日
展覽地點:柏林馬丁 格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Gropius-Bau)
展覽名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926-1806
時間:2006年5月18日-8月27日
地點:馬格德堡和柏林
(馬格德堡:帝國中世紀,即公元962-1500左右的奧托大帝至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柏林:帝國近代,即1495至1806)
這些展覽意義與影響
1.中世紀時代比其他時代更有優先權
2.而王朝統治主題又比社會歷史主題更享有優先權
3.避免近現代史與意識型態的困擾
社會歷史主題開始取得主導權
展覽名稱:毀滅戰:1941-1944年之間國防軍罪行(Vernichtungskrieg. Verbrechen
der Wehrmacht 1941 bis 1944)
展覽時間:1995
展覽地點:從漢堡開始,各地城市巡迴展覽
策展機關:漢堡社會研究所
策展理由:二次戰後國防軍也就是德國政府軍隊被認為沒有參與猶太大屠殺,
但是根據後來的歷史研究並不是如此,所以藉由巡迴展覽來展示不為人知的歷史。
展覽名稱:逃亡、驅逐、融合(Flucht, Vertreibung, Integration)
展覽時間:2005年12月3日~2006年4月17日
展覽地點:波昂
策展機關:漢堡社會研究所
策展理由: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希臘人與土耳其人「人口交換」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強制遷移」
展覽名稱:脅迫之路(Erzwungene Wege)
展覽時間:2006年8月11日~2006年10月29日
展覽地點:柏林太子宮(Kronprinzenpalais in Berlin)
策展機關:漢堡社會研究所
*這是因為二戰結束後,邱吉爾和史達林決議將東歐地區的全部德裔居民遷回德國,
一大堆德裔居民流離失所,成為戰後德國社會劇烈的動盪,
下圖是東歐德裔人口脅迫遷移狀況。
https://i.imgur.com/SaIZhwG.jpeg
觀眾作為(as/als)見證者的錯覺:下意識認定「電影情節=真實歷史」
舉例說明:《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相關背景
拍攝時間:2008年開始
電影所設定的歷史背景:
1944年7月20日德國一群反對希特勒的政軍高層企圖暗殺希特勒並且取得政權
湯姆克魯斯飾演男主角馮·史陶芬堡上校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之爭議
1.湯姆克魯斯被認為信仰邪教(山德基)因此不配飾演男主角
2.馮·史陶芬堡上校被槍決地點已經被改成紀念館,而此地不可以被褻瀆,
紀念館不願意租借劇組作為取景場地
3.劇本忠實呈現了這一群政軍高層的私心與彼此之間的利益爭奪,這對後人難以接受,
像是馮·史陶芬堡上校的後代無法接受有人這樣污辱先祖
本書結論
1.國家歷史與私人歷史的對立性
2.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所擁有不同樣的歷史記憶
3.不同事物展現不同歷史與記憶乃自紀念方式
心得
這本書我很喜歡,作者她在講自己所發明的理論,
然後用德國歷史和德國人如何紀念歷史的歷史來當作實例,
其實裡面還有其他像是文學的例子,但是我沒看過相關小說,
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就全部刪掉了。如果對德國史有深究的人會讀起很過癮,
但是只要不太熟悉的話,就是馬上感覺作者在公三小!是一本門檻很高的書籍。
之所以分享是因為她其實想要表達的概念很簡單,
就是不要一直用歷史學角度來看待過去所發生的事情,
甚至歷史變成歷史學家才說的算的僵化模式。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在一般人眼中並沒有差別,那就是歷史。
一般人所認知的歷史影響力一定是比歷史學家所認為的歷史更加有影響力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