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學院》尋找亞當語
作者:匡靈秀
譯者:楊睿珊
出版社: 臉譜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5/01/250104.html
--------
尋找亞當語
「我們在巴別塔所失去的不僅僅是人類的團結,還有原始語言。這個與生俱來,完全可
以理解,且形式與內容皆完美無缺的原初語言,聖經學者稱之為亞當語。」(第六章)
《巴別塔學院》,這是一本徹頭徹尾的、以奇幻「銀工魔法」包裝的殖民小說。小說
將人性的貪婪與傲慢深刻的刻印在主角羅賓的際遇上,他像是哈利波特的陰暗版本,當哈
利波特為讀者展示魔法的奇妙世界,巴別塔學院則用盡全力的為世人展示人性的傲慢與貪
婪。當哈利在魔法世界找回他自己,小男孩卻得先拋棄中文姓名才得以加入帝國。他就像
《神隱少女》裡的千尋簽下賣身契,必須成為銀工魔法的工具人,必需時刻對自己的境遇
心存感激。
在最一開始,《巴別塔學院》是本節奏較慢的小說,讀者跟著主角羅賓踏入帝國時代
的倫敦,輾轉進入牛津,看他交朋友、學習,享受獎學金和隱隱約約的格格不入,為了瞭
解銀工魔法,作者解釋了很多詞語在印歐語言中的演化,沒興趣的人讀起來會有點生硬,
但我還覺得有趣。劇情直到第三部、小說的中段部分才突然加速,變得暴力,精神上與物
理上的急轉直下,直至結尾。
在這本小說裡。「翻譯」是銀工魔法的靈魂,也是整部小說的核心,由一個語言跨越
到另一個語言,字義扭曲的部分成為銀條施展魔法的根源,整個城市都倚靠著銀條運轉:
加快馬車速度、長保食物新鮮、讓鐘聲傳得更遠……甚至是治療病症、強化船堅砲利。語
言之間的歧異是力量,也是小說中帝國的財富來源。個人認為這樣的設定很巧妙,銀工魔
法融入了歷史上殖民帝國主義對財富(白銀)的追求,對知識的掠奪(貿易衍伸的翻譯需
求),同時也是人礦的剝削(如主角一行人的遭遇)。我也喜歡作者對於主角際遇的鋪陳
,在羅賓體會到豐衣足食後卻突然遭受勒維教授的暴力,牛津的美好背後是資本主義的臭
味與對非白人的歧視,主角一行人滿足於對知識的追求,卻也一點一點的累積不平的憤怒
——儘管帝國銀工需要羅賓這類翻譯人才,但他們卻不可能、也無法成為帝國平等的成員
。
最終,他們也不過是自己所說語言的容器和載體罷了。(第十一章)
諷刺的是,盡管就讀「巴別塔」學院的主角四人來自不同種族、不同文化,有著需要
共面對的不平與課業壓力,他們友誼的裂痕卻在劇情推移越來越深,越來越難以彌補,最
終四分五裂。
……也就是翻譯是不可能的,銀條捕捉和顯現的純粹意義領域,永遠無法也不能受
到知曉,這整座塔的世界從一開始就注定徒勞無功。(第三十二章)
除了對外來人的排斥歧視,當代對女人的輕視也在小說中給點了出來(儘管在很多時
候,羅賓都沒有特別意識到),藉由「插曲」*,作者補充了羅賓視角的盲點,也書寫了
女生組的嫌隙,讓蕾緹有身為女性的受限,也有身為白人上流階級的天真,比起單純的的
帝國支持者勒維教授,蕾緹的角色矛盾更為豐富。
帝國的貪婪是歷史循環的一部分,雷米、羅賓、薇朵瓦、蕾緹各自有各自的主張,暴
力還是非暴力?以死明志還是苟且偷生,在歷史中尋找機會?在小說的最後,帝國的失利
不代表銀工魔法的崩毀,這頭貪婪的巨獸無法停下,頂多換個名字。主角群各人的主張留
待讀者自行消化吸收。
《巴別塔學院》是本很「厚」的小說,實體有超過六百頁,而且前期的劇情比較平緩
、銀工魔法也不如《哈利波特》有吸引力,個人認為是需要花點時間進入小說世界的書籍
,小說中後期的極速進展才讓人有種想要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單純享受娛樂效果的話會覺
得這本書有點厚重,辭源的解釋也可能會讓讀者覺得生硬,但我個人是蠻喜歡的。
僅推薦給習慣閱讀,也對這類主題有興趣的讀者:P
--------
*「插曲」:雷米與蕾提的故事在插曲中補完,因為這是羅拚視角無法補足的部分。其實
,小說「尾聲」也是插曲的一部分,作者將薇朵瓦的部分也補齊了,至此,主角四人的故
事都已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