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張忠謀自傳》半導體巨人的蓄積與征戰

作者: wackynoteis (Wacky)   2025-01-15 16:44:43
《張忠謀自傳》讀後心得:前台積電員工的重點解說和省思
半導體巨人一生底氣深厚的蓄積與征戰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morris-chang/
這是一部斷更了 26 年的連載,終於圓滿完結。這是一部台灣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半導
體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篇章。我們一起來看這本橫跨了 21 世紀的智慧饗宴《張忠謀自傳》

這本書在說什麼?
《張忠謀自傳》上下冊完整記錄了張忠謀這位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傳奇人物,看他如何
面對人生中的危機與轉機。他引用海明威對年輕作家的忠告「簡單的字句,真實的感情。
」整部自傳都是由他親筆撰寫,他力求以真誠的態度和樸實的文字,記錄自己的人生經歷

「上冊」聚焦於張忠謀的個人成長歷程,從他的少年時代、留學美國到在德州儀器的黃金
歲月,展現了他如何一步步累積知識與經驗。「下冊」則深入描寫他回到台灣擔任工研院
院長、創辦台積電的過程,以及如何憑藉專業晶圓代工模式讓台積電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
的領導者。
瓦基身為曾經在台積電工作十年的人,我會在接下來分享的「前半段」帶你瞭解張忠謀精
彩的生平故事,「後半段」分享我自身的經歷中,對這些故事的反思和共鳴。特別是台積
電內部的文化與經營哲學,如何造就了它的世界一流地位,並解答一些你可能好奇的內幕
故事。
張忠謀與台積電的故事
第一部分:少年時期的啟蒙與挫折
17 歲,張忠謀曾經想當一位作家,卻因為父親的一句話而破滅:「當作家會餓肚子!」
放棄作家夢想的他,轉而選擇理工科的道路。然而,他在新書發表會的時候提到:「作家
夢的碎片始終沒有消失,我的自傳裡可以找到這些碎片。」
18 歲,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機械工程,從此踏上工程學的探索之旅。直到
24 歲兩度參加 MIT 博士資格考都落榜,堪稱是他年輕歲月的最大挫折。他表示:「20
多年前的晚上寫到這段,我寫到流淚」。這段刻骨銘心的失敗,讓他決定放棄機械產業的
工作,全心投入半導體領域,為日後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職業生涯的起伏與堅韌
27 歲,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TI)開始職業生涯。他憶述當時自己「懷著滿腔熱血」,
渴望在半導體領域大展拳腳。他在三年內憑藉卓越表現脫穎而出,不但獲得升遷,還因為
領導能力突出,30 歲時被公司全額資助攻讀博士學位。
33 歲,他完成博士學位後,在德州儀器直接從工程師晉升為總經理,成為當時管理三千
人團隊的最年輕的主管之一。他形容當時的感受是既充滿壓力,又充滿成就感,他透過創
新策略與團隊合作,成功提升整個事業群的營收與利潤。
41 歲,張忠謀升任德儀全球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全面掌控這一重要業務板塊,迎來職業
生涯的高峰。然而,後來公司的重心轉向消費電子,他被要求開發不被看好的家庭電腦,
這款售價高昂且功能簡單的產品讓他心生疑慮,但他仍然咬緊牙關進行開發。
之後,他接連被調到新的事業單位、職階被降 4 級。他認為自己對德州儀器已經「債還
、緣盡」,決定告別 25 年的德儀生涯,選擇辭職。那年他 52 歲,人生第一次失業。
第三部分:工研院改革的挫敗
53 歲,他誤打誤撞地進入通用器材公司擔任總經理,他後來形容自己「當時沒有想清楚
」。因為當時的通用器材還不是世界級公司,董事長卻要求他把公司對外「美化」,這樣
才能賣個更好的價格。理念不合的情況下,他只好選擇辭職。
54 歲,他受到政務委員李國鼎和行政院長孫運璿的邀請,前來台灣擔任工研院院長。他
滿懷熱情,希望將工研院打造成與民間企業緊密結合的研究機構,並推動了三項改革。然
而,這些改革卻面臨了來自各方的阻力。
書中提到,他希望工研院的研究能真正符合產業需求,因此提出了「十年內一半經費來自
民間企業」的目標。 他也試圖建立更有效的績效評估制度,要把「考績最低的 3% 員工
留職察看」。但出乎他意料的,工研院是一個「準政府機構」的組織文化,根本沒有人支
持他的改革策略。他才終於明白,這地方不是這樣玩的!最後在 57 歲那年辭去了工研院
院長的職務。
他在自傳很感嘆地說,五年內他辭職了三次,這個時候的他有嚴重的挫折感。他甚至聽到
身邊很多同事在竊竊私語「張忠謀完蛋了」,這也讓他開始深切反省。這段經驗看似是一
個挫敗,但卻也成為他人生另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他無路可退了,只能前進,那個方向就是台積電。
第四部分:創業之路與台積電的崛起
56 歲,他還在擔任工研院院長的同時,台積電成立了,他擔任董事長。這年是 1987 年
,剛好是瓦基出生的那年,每次想到都覺得是一個很有趣的巧合。張忠謀將自己在德州儀
器帶領過半導體團隊的洞見,應用到台積電的創辦構想上。
當時「專業晶圓代工」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他認為,台積電可以
專注於提供成熟技術的晶圓代工服務,以可靠的交貨和品質赢得客户信任。
此外,他也預見到未來的客戶將會是新興的 IC 設計公司,以及那些擁有晶圓廠但不願維
持成熟技術生產線的公司。他認為台積電可以與這些客戶站在同一陣線上,成為他們的合
作夥伴,因此「不與客戶競爭」也成為台積電的座右銘。
講到這邊我們會發現,從張忠謀在德州儀器,到通用器材,到工研院,到台積電,其中的
許多經驗和心得是負面的、是挫折的,但是他在自傳中強調:「負面的教訓往往比正面的
經驗更銘心刻骨。知道不做什麼與知道做什麼一樣重要。」
創辦與經營台積電的他,很清楚該做些什麼。
第五部分:台積電的滾滾新世紀
58歲,他邀請擁有半導體製造技術的荷蘭飛利浦公司成為合作夥伴。然而,在台積電成立
初期,飛利浦卻試圖取得台積電的經營權。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在書中,他詳細描
述了這場經營權之戰的始末。他運用了高明的談判策略,以及對未來趨勢的精準判斷,最
終成功地保住了台積電的獨立性。
66歲,原本的台積電是以「製造優越,客戶信任」作為公司的兩個主要策略。 然而,隨
著半導體產業的快速發展,他意識到,「技術領先」也將會成為台積電未來成功的關鍵,
所以主要策略當中,就加入了「技術領先」這一項。
76歲,有財團提出想對台積電進行「管理層收購」的建議。 這個提議看似誘人,但他經
過深思熟慮後,毅然決然地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台積電在公開上市的環境下,才能擁有
更大的發展空間。後來回顧起來,這個決策真的很正確,公開上市才有可能獲得更廣大和
彈性的資金,用來進行更大的資本支出,鞏固日後的優勢。
78歲,剛好是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強烈衝擊了半導體產業,台積電也面臨了巨大的
挑戰。為了度過難關,公司不得不進行裁員。 然而,這個做法卻引發了被裁員工的強烈
抗議。
他在書中坦誠地描述了這段經歷,他展現高度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將 2400 多位多位從「
派遣人力」轉為「正式員工」,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我有很多認識的朋友就是透過這
次事件「轉正」的,他們反而變得對公司更加忠心。
同年,在解決了裁員風波後,張忠謀並沒有停下腳步。他意識到,台積電必須持續拓展新
的商機,才能保持競爭力。因此成立了新的「業務發展部」,積極向外探尋新的合作夥伴
和市場。當時業務發展部的第一任主管就是魏哲家,他成為了後來的董事長暨總裁。
79 歲,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優勢,張忠謀決定將台積電營收的 8% 用於研發費用。這項決
策,為台積電注入了強勁的研發動能。再加上後來的「夜鷹計劃」,讓研發人員透過三班
制的輪班研發,在技術上急起直追英特爾和三星。當時在台積電的我,晚上下班就會看到
研發大樓還燈火通明,心想那兩家公司只有一班在研發,我們是三班人力在研發,在技術
上超越他們是指日可待。
同一年,蘋果公司主動聯繫台積電,希望台積電為他們生產晶片。 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點,標誌著台積電正式進入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81歲,台積電在技術研發上不斷突破,28 奈米技術結點領先全球晶圓代工業,成為業界
的領頭羊。這個優勢一直延續到 7 奈米,他才決定光榮退休。
87 歲,他正式退休把火炬交給了後面的接班人。公司當時的歡送會可說是萬人空巷,所
有人都想要看到張爺爺本人,我有些同事還很幸運得到了他的親筆簽名,直接簽在員工識
別證上面,超令人羨慕!
永遠不能志得意滿的職場文化
張忠謀的會議風格,無疑是台積電後來成為世界一流公司的重要基石。他在工研院主持簡
報會議時,展現出一種堅持實事求是、追根究底的態度。他認為簡報不是一場戲劇演出,
而是一場深入溝通,讓他了解進展、找到問題、解決困難的過程。
他延續了在德州儀器和通用的領導風格,當簡報中有不清楚之處,他會立即打斷提問,因
為他認為:「一有問題就打斷簡報發問,因為問題不能累積,如果一開始就不懂,以後等
於白聽。」此外,他會在簡報後追問關鍵、但沒有被簡報者提及的問題,這種方式直接而
嚴謹,毫無模糊的空間,讓會議充滿效率。
然而,這樣的風格在當時工研院引發了巨大反彈。打斷簡報被視為「不尊重」,追加提問
則被認為「不近人情」。他解釋自己並不是有意刁難簡報者,而是希望啟發他們思考。然
而,他也坦承:「我以為這只是坦率,卻成了『不尊重』的標籤。」
這樣的會議文化被某些人詬病,但也成為台積電文化的一部分。瓦基身為曾在台積電工作
十年的人,深刻體會到這種文化的兩面性:如果你不追求世界一流,或許不需要這樣跟人
說話;但如果你要突飛猛進,這樣的嚴謹態度就是不可或缺的代價。
就像以前在台積電開會,你如果報告說自己做得很好,主管大概就點點頭,然後繼續拋出
更多問題,例如:「你跟其他工廠比起來有更好嗎?其它產業有更好的做法嗎?那你下一
季要如何做出更好的表現?」你會發現,台積電永遠不會讓你有停在原地自滿的機會,而
是持續不斷提出「下一步」在哪裡的刁鑽問題。
如果你想更深刻體會張忠謀的會議風格,你可以收看天下文化舉辦的「《張忠謀自傳全集
》新書發表會重播」,特別是後面的座談階段。我當時受邀到現場參加,就覺得很有「既
視感」。主持人向張忠謀的提問只有一點點的模糊或講錯的地方,馬上就會被他糾正。
當時,我們在追趕英特爾的時候,高階主管教我們一件事情。他們會拿英特爾的公開簡報
給我們看,去觀察裡面英特爾用文字充滿了驕傲和自滿,覺得沒人追得上他們。所以主管
都會耳提面命,永遠不要自滿,就算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比。
現在我們回頭看起來,英特爾後來的衰敗跡象,可能在很早就出現了。衰敗,就是當一個
人或企業站在山頂卻志得意滿的時候。
台積電和蘋果合作的故事
關於台積電和蘋果一開始的合作,當時還是員工的我們,其實受到很大的衝擊。因為突如
其來一個這麼重要的客戶,讓很多專案的時程都像大風吹一樣,說變就變、說改就改。
像我在工作上很多的「第一次」都是拜這個客戶所賜:第一次被要求跟客戶用英文開會、
第一次在外地加班加到睡汽車旅館、第一次臨時取消出國旅程。那段時間有在台積電工作
的朋友,應該都能明顯感受到這家客戶又急、又趕的態度,以及各種看似無理的需求。直
到我讀完自傳,才明白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張忠謀提到蘋果首次接洽台積電的時候,就希望台積電協助生產 20 奈米的晶片。但是,
當時台積電的計劃是直接開發 16 奈米「完整節點」技術。可是,為了與蘋果合作,不得
不「繞道」開發 20 奈米技術,這也難怪當時有許多專案受到影響。
在這中間也出現一個插曲,蘋果突然「暫停協商」,因為他們同時也跟英特爾接洽代工的
事情。還好在最後,蘋果的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告訴張忠謀:英特爾不擅長做
代工,所以回頭找台積電繼續談。張忠謀也在自傳寫道:「不肯接受客戶能接受的價格等
於『不擅做代工』。台積電的本領就是在客戶能接受的價格中賺取合理利潤。」
回到台積電的開發,20 奈米屬於一個「半節點」技術,雖然開發過程困難重重,但最終
台積電成功滿足了蘋果的需求。然而,事情還沒那麼順利,當 20 奈米晶片開始量產時,
蘋果卻選擇從三星購買 16 奈米的產品,這讓張忠謀感到非常錯愕。
他親自向蘋果表達對長期合作的重視,蘋果承諾我們,當台積電的 16 奈米產能準備就緒
後,就會回歸合作。後來,蘋果果然沒有食言,真的回頭跟台積電展開了後續十多年的長
期合作。
台積電也從這經驗中開始了一個新做法:同時開發下一個半節點和下一個完整節點,避免
再次陷入同樣的困境。這不只鞏固了台積電的技術實力,也讓蘋果與台積電的合作更加緊
密。
安排接班人的幕後故事
我是在 2011 年加入台積電,當時的股價是 70 幾塊,全公司一直在追趕著英特爾和三星
這兩個強勁的對手。當時公司的最高層除了張忠謀之外,還有三位共同營運長:魏哲家、
劉德音、蔣尚義。還是小員工的我們,其實很難看懂他們權力之間的變化,直到讀完自傳
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張忠謀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重新出任 CEO,他決定將原本「小型」業務發展單位整合
成新的部門「業務發展部門」。業務發展部門的使命非常清晰:(1)了解並預測全球晶
圓代工市場;(2)掌握台積電 80% 主要客戶的需求;(3)將內部研發與製造能力結合
客戶需求,提高市場占有率;(4)透過持續接觸客戶,將外部的機會與挑戰帶回公司。
他認為「業務發展部門」的負責人就像是「小型 CEO」,需要高度的市場敏銳度與談判能
力。當張忠謀提議由劉德音接任時,劉德音果斷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這個新單位只有六、
七十人,不像是他原本領導的一萬多人的職位來得重要。
相對之下,魏哲家則欣然接受。我也曾經聽過魏哲家後來跟主管們分享,他是如何將這個
職位視為全新的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張忠謀也在書中寫道:「事實上,以員工數目衡量主
管職位的重要性是一個錯誤的迷思。與最高層接觸機會也許是更好的衡量。」這可能也是
一個後來的分水嶺。
另外,身為研發大將的蔣尚義,為什麼後來失去接班人的機會?書中也有稍微提到。如同
前面提到蘋果要求開發 20 奈米技術,這是一個巨大的繞道挑戰,開發很不順利。原本蔣
尚義已經在別組織歷練,但張忠謀卻決定把蔣尚義調回研發單位「救火」,結果打亂了原
訂的接班輪調制度。
關於張忠謀和接班人之間的故事,原本只是小員工的我們,根本是霧裡看花。直到讀了自
傳之後,我們就能更清楚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也對現在台積電領導階層的樣貌有了更完
整的理解。
後記:選擇與價值觀的生命啟示錄
《張忠謀自傳》不只是一位偉大企業家的成就紀錄,更是一部關於選擇與價值觀的生命啟
示錄。張忠謀透過親筆文字,真誠記錄了他從少年時代的挫折,到職場高峰的成就,再到
創辦台積電的艱辛旅程。我們看見了一位領袖如何以敏銳的洞察力與持之以恆的努力,將
台積電打造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翹楚。
我認為這本自傳的價值在於,他不只是分享成功的經驗,更坦然面對他在人生低谷時的掙
扎。從麻省理工的學業挫敗,到職場中因理念不合而辭職,再到工研院改革受挫,他每一
次都能化危機為轉機,讓人生進一步提升。正如他所言:「負面的教訓往往比正面的經驗
更銘心刻骨。」這句話不只適用於企業經營,也值得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反思。
對我們而言,這本書的精髓不在於具體的經營策略,而是如何在看似無路可走時,找到屬
於自己的方向。張忠謀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滿選擇,而選擇的關鍵在
於堅守你認為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對成長、選擇與領導有興趣的人細讀深
思的作品。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5-01-16 00:16:00
謝謝導讀推薦 列入待讀書單
作者: jeff5213   2025-01-17 16:13:00
最近剛看完,真的很推薦
作者: Rogozov (哥發的不是冗是寂寞)   2025-01-18 13:17: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