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之道》讀後心得:黃仁勳 AI 晶片帝國的 9 個重點摘錄
當代最精彩非凡的企業故事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nvidia-way/
最近你常被黃仁勳和輝達的新聞洗版嗎?
什麼逛夜市啦、股票市值第一啦、AI 商機要爆發啦!這些新聞就算不想看到也很難。出
版社也非常積極,一下子出了好多相關的書,但問題是我們一般人的時間有限,哪可能每
一本都看?到底該選哪一本才不會踩雷呢?
三本談黃仁勳與輝達的書籍比較
我最近讀了三本,幫你簡單比較一下。商業周刊的《輝達之道》是我的第一推薦,因為作
者是一位資深的科技和金融記者,不只拿到了黃仁勳的授權採訪,還訪談了超過一百位圈
內人士,從創始人到合作夥伴都有,讀起來最有代入感。
三采文化出的《NVIDIA輝達之道》也不錯,但就少了很多關於黃仁勳的第一手訪談內容,
所以有點距離感。而天下文化的《黃仁勳傳》雖然也有被授權採訪,但作者的寫作背景比
較廣泛,科技和金融的敏銳度比較低,讀起來就少了一點震撼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最推薦商業周刊的《輝達之道》,因為這本書的作者金泰(Tae Kim)真
的太懂這個行業了!他長期追蹤輝達超過三十年,訪問了黃仁勳和一堆相關人士,把這些
故事濃縮成一部既有深度又超有趣的書,完全值得你的時間!
p.s. 這三本我都沒有接受業配,以上純屬個人主觀評論。
《輝達之道》這本書在說什麼?
《輝達之道》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輝達這家公司過去三十年的精彩旅
程。黃仁勳用他獨特的方式,把輝達打造成了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
作者在書中特別提到,很多成功的公司最後都會因為組織渙散和辦公室政治而逐漸衰落。
員工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創新,而是花時間討好上司或內部爭權奪利。黃仁勳早就看穿了這
點,所以他特別注重打造一個能杜絕這種情況的公司文化。
這本書裡的三大亮點也非常值得一提:
1.黃仁勳是怎麼從一個普通人,變成矽谷的傳奇人物?
2.輝達經歷了三次重大失敗,為什麼還能一次次逆風翻盤?
3.他們有什麼獨特的文化和策略,能讓輝達在 AI 領域一路領跑?
接下來,我想分享這本書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九個重點,讓你更了解輝達是如何在科技產
業中一路突破、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1.從餐廳到科技巨頭的韌性
黃仁勳的故事從一個不太容易的起點開始。因為年紀小,再加上種族的關係,他在學校常
常成為霸凌的目標。剛入學的幾個月,他幾乎每天都被欺負,甚至連室友看起來都很可怕
——比他大八歲,全身都是刺青和刀疤。
然而,黃仁勳並沒有被這些壓力擊倒。他選擇和室友成為朋友,教室友讀書,而室友則教
他舉重作為回報。這段求學時光,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他說:「我沒那麼容易害怕了。
我不擔心去我沒去過的地方。我可以忍受很多不適。」
十五歲時,黃仁勳的哥哥幫他找到了一份在餐廳的工作。那是一家 24 小時營業的餐廳,
他的工作從最基本的洗碗、掃廁所開始。他曾經笑著說:「我掃的廁所,可能比史上任何
執行長都多!」後來,他慢慢從洗碗工變成服務生,在這份工作中學會了吃苦耐勞和如何
與人打交道。
黃仁勳一直堅信,性格才是成功的關鍵。他在訪談中曾經:「期望越高的人,韌性越差。
不幸的是,韌性對成功非常重要。偉大和聰明無關,偉大來自性格。」這些經歷教會他,
只有面對逆境並堅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非凡。
也正因為這些早期的磨難,黃仁勳在創立輝達後,面對資金短缺和隨時可能失敗的壓力時
,依然能堅持下去。他認為,承受挫折的能力才是成功的關鍵。每當有人問起他「成功的
方法」,他總是回答這句話:「希望你承受足夠的痛苦和磨難。」
2.職場上的名聲是一輩子的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要對現在的工作全力以赴?黃仁勳的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在職
場上的「名聲」真的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當年,黃仁勳決定離開原本的公司去創業。他的前老闆知道他想離職的時候,帶著他去找
大老闆,想要聯手說服他留下來。結果大老闆聽完黃仁勳的創業構想,居然直接問他:「
我可以投資嗎?」可見大老闆有多麼欣賞他。
那時候美國的創投環境其實很不友善,特別是對於像黃仁勳這樣還沒有產品的新創公司。
他的大老闆打電話給創投公司,開頭第一句不是推銷黃仁勳的商業構想,而是直接推薦黃
仁勳這個人:「嗨,我們有個小伙子要創業了,他真的很聰明,你們應該仔細看看他。」
最後,輝達成功籌到了第一筆 200 萬美元資金。黃仁勳後來感慨地說:「你的名聲走在
你前面,比你來得重要,就算你的商業計劃寫作技巧不夠嫻熟也一樣。」這句話真的很有
道理,因為正是他的名聲幫他打開了這些機會的大門。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無論我們現在在哪個位置,都應該全力以赴。或許現在的努力還看不
出效果,但你的名聲正在替你累積未來的可能性。
3.最好的構想來自激烈的爭論
黃仁勳有一個特別的信念,他認為:「最好的構想來自於激烈的討論和辯論,就算你來我
往可能令人不快。」就像磨一把劍,最鋒利的劍,來自最強的摩擦。
當初他和兩位創辦人在創業時,常常為了某些商業策略和設計細節吵到不可開交。他們有
時候吵到互相大喊,團隊其他人還以為公司要解散了,但實際上,這樣的爭論反而讓他們
的想法變得越來越清楚。
黃仁勳後來回憶,這些爭吵就是「磨劍」的過程,讓團隊的點子變得更精準、更強大。輝
達的會議文化也完全反映了這種哲學。不管是誰,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大家一起
討論,直到找到最佳解法。
他們的目標不是爭個誰對誰錯,而是讓不同的觀點碰撞出火花。
4.避免自滿的情緒蔓延
輝達早期推出第一個產品 NV1 晶片就是一場重大的失敗。
當時的輝達設計理念想做一個「一機多用」的產品,展現自己技術「超強」,甚至在圖形
卡裡面加入音效功能。但問題是,當你什麼都想做時,往往什麼都做不好。他們過度設計
顯示卡,放進一堆沒有人在意的功能,客戶根本不買單。
當時,市場對於圖形處理的需求其實很明確,大家只想要一張性能超強、價格合理的顯示
卡,其他的花哨功能並不重要。有些遊戲公司甚至直接跟輝達說:「我們很喜歡你們的繪
圖技術,但把那些音效功能去掉再來找我們吧。」
黃仁勳回憶這段歷史時曾坦言:「我們學到,少做點東西比做太多東西好。雖然做很多東
西的 PPT 看起來很厲害,但沒有人會去店裡買瑞士刀。」這次失敗讓黃仁勳和他的團隊
意識到,不應該因為技術而自滿,要更專注於客戶的核心需求。
經過這次教訓之後,恐懼和焦慮就成了黃仁勳最愛用的激勵工具。他會在每一場公司月會
上跟員工說:「我們再三十天就要破產了。」另外,他也是出了名的直率和沒耐性。無論
在什麼場合,他會一口氣花十五分鐘教訓員工。
他說自己的嚴厲,是用來磨練員工,也是一種防止自滿的情緒蔓延的方法。他認為:時間
應該用來解決下一個問題。最致命的罪過就是回顧過去的成就,好像它們可以保護你免受
未來的威脅。
5.工作哲學: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新聞常報導輝達員工的「工時」非常高,加班或假日工作幾乎是常態。這樣的企業文化,
很大程度是來自於黃仁勳本身的努力工作態度。作者揭露了很多細節。
像是黃仁勳每天早上九點到辦公室,常常忙到接近午夜才回家。他認為工作倫理比智慧更
重要:「你有多聰明並不重要,因為總有人比你更聰明。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你的競爭對
手不會睡覺。」這句話反映了輝達的企業文化:長時間工作以及全力以赴的態度。
對黃仁勳來說,工作就是一種熱愛,甚至連休假時,他都會坐在陽台一邊看孩子在沙灘上
面玩沙,一邊寫電子郵件。他的下屬試著勸他:「出去陪孩子玩吧!」但是他卻堅持:「
這時候可以完成很多工作。」
另外,在看電影的時候,黃仁勳說他從來都不記得電影的內容,因為他從頭到尾都在想著
工作。「我每天都在工作。我沒有一天不在工作。如果我不在工作,我就會想著工作,工
作對我來說就是放鬆。」
黃仁勳曾經告訴他的高階主管:「可能有人比我聰明,但沒有人比我努力。」根據作者訪
談很多輝達員工,他們都表示這種工作哲學讓他們壓力很大,但也激發了他們的潛能。他
們知道,跟著這樣的老闆,自己也得全力以赴,才能追求卓越。
儘管有些員工埋怨工時太長,黃仁勳的回應一如往常直接。「為奧運備戰的人也會抱怨一
大清早就要訓練。」黃仁勳在傳遞一個訊息:漫長的工時是追求卓越的必要條件。直到今
天,他仍然沒有改變觀念,依舊期望員工採用極端的工作習慣。
6.加快速度遠遠領先對手
輝達曾經差點因為產能跟不上而破產,當時他們真的面臨很大的壓力。但黃仁勳的解決方
法超大膽,他決定重組整個公司的架構,目的是要更快地推出新產品。
黃仁勳發現,整個市場都在跟著電腦製造商的節奏走,而這些製造商每年會在春季和秋季
推出新產品,尤其秋季檔期最重要,因為有開學季和耶誕購物季。所以如果晶片製造商不
能快速推出新品,就會被市場淘汰。
問題是,一般的晶片設計需要 18 個月,但市場的需求更新速度比這快得多。黃仁勳當時
就說:「這樣不行。一定要想辦法解決這個設計週期的問題。」
於是,他提出了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方案。他把公司的設計團隊分成三組:一組負責全新
的晶片架構,另外兩組則負責在現有基礎上快速迭代新產品。這樣一來,輝達每六個月就
能推出一款新的晶片,完美符合市場需求。
這種模式讓輝達始終保持領先,黃仁勳甚至開玩笑說:「唯一比我們產品長命的東西是壽
司。」其他競爭對手根本追不上這個速度,只能疲於應付。
有趣的是,競爭對手看到輝達這樣做,也想要有樣學樣。結果卻學不起來,搞到最後瀕臨
破產,輝達把對方一堆工程師招聘進來。其中一位工程師本來以為輝達有什麼神秘技術,
結果發現原因竟然這麼簡單,感慨地說:「我的天啊,我們來到這裡,以為有什麼獨門秘
方,原來只是真的拼命工作和嚴格按照時程執行罷了。」
這也讓我想到,台積電也曾經採用「夜鷹計畫」,讓研發人員三班制不眠不休輪班研發,
達到 24 小時全年無休研發的速度,奠定了後來超車三星和英特爾的技術基礎。這樣看起
來,全力以赴的執行力,有的時候還真的很有必要。
所以,輝達的成功並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而是他們快速迭代和高效執行的企業文化,讓
他們一直走在最前面。
7.目標導向:使命才是老闆
當企業規模變得愈來愈大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組織僵化和官僚政治的現象。書中就提到輝
達遇到三次重大的失敗,都跟組織的溝通不良有很大的關係。而黃仁勳後來極力避免這種
現象發生。
黃仁勳開始告訴員工一個觀念:你所肩負的「使命」才是真正的老闆,所有決定都是為了
顧客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幫直屬主管升官。他認為員工的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特定的使命,
而不是為了某個組織架構服務。思考工作,而不是等級制度。
所以他創造非常「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每一個新專案都會指派一位負責人,稱為「機長
」(Pilot in Command),直接向他報告。他發現這種架構比傳統的「按部門分類」的管
理架構,更能提升員工的責任感,也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動力。因此,員工經常有機會接觸
黃仁勳本人以及他決策的過程。
很多剛加入輝達的高階主管也對這種扁平化的組織感到印象深刻。像是一般執行長開大型
高階主管會議時,例如董事會,會議室裡只有八、九個人。但是黃仁勳的高階主管會議卻
經常是好幾十個人,座無虛席。因為他要確保每個人同時獲得相同的資訊,保持一致的步
調。
當有重要資訊要分享或即將改變業務方向時,他會在同一個時間公布,讓公司每個人知道
這個訊息,並徵詢意見。他說:「事實證明,透過直接向很多人傳達訊息,而不是一對一
交流,讓公司變得更扁平化,資訊傳播得快,員工也獲得授權。」這種架構是經過他精心
設計的。
這種使命驅動和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讓輝達的內部運作保持極高的效率,持續在競爭激烈
的科技領域中脫穎而出。
8.第二名就是頭號輸家
黃仁勳是一個從小就非常「好勝」性格的人。像是他在跟別人打乒乓球時,每次都全神貫
注,目標就是贏。連下西洋棋輸給公司裡的頂尖高手時,還會氣到把棋盤上的棋全部撥倒
。
還有一次,輝達的一款晶片表現被評價為市場第二名,對很多公司來說,這已經是很不錯
的成績了,但黃仁勳卻非常不滿。他當時嚴肅地告訴他的行銷主任:「第二名就是頭號輸
家。」他的目標是期望每次都要贏。
這種態度讓員工在每次產品開發中都承受巨大壓力。以輝達的 RIVA 128 晶片為例,這款
產品在遊戲性能上表現出色,甚至可以輕鬆運行高要求的遊戲《雷神之鎚》。但為了趕上
市日期,團隊在影像渲染的功能做了一些妥協,導致煙霧和雲朵的畫質不夠清晰。一家雜
誌報導了這個問題,並把輝達的成像效果評為最差。
黃仁勳看到之後,立刻召集團隊破口大罵,要求解釋為什麼產品會有這樣的問題。當時有
人出來打圓場,提到是為了趕上市期時必須做的妥協,他直接回應:「輝達的晶片不能只
在一種標準,而是要在所有標準打敗競爭對手。」
可以說,正是這種「第二名就是輸家」的哲學,讓輝達在業界一直穩居領導地位。
9.如何破解創新的兩難?
黃仁勳很喜歡《創新的兩難》這本商管經典書。簡單來說,一家公司越成功,越有可能被
自身的成功拖累,特別是當它忽視低階市場的競爭者時,就會出現危機。
黃仁勳深受這個觀念的啟發,決定讓輝達避免掉進這種陷阱。他說過:「我們製造的是法
拉利級的高階晶片……我不想讓任何人進來成為價格領導者,把我困在市場底層。」為了
抵抗這種風險,他開始研究其他公司的策略,尋找靈感。
他發現,英特爾的 CPU 晶片是個絕佳案例。英特爾會將「高速運作下不合格」的晶片重
新調整,閹割掉部分功能,當成「低速的晶片」來賣。這就就重新利用了原本賣不出去的
不良品,還能有效擴大產品線,黃仁勳深受啟發。
這種策略叫做「整頭牛出貨」就像肉販會把牛的每一部分都賣掉一樣,輝達也要讓每一塊
晶片都發揮價值。他注意到,以往品質檢驗沒過的晶片會直接被丟掉,這其實是一種浪費
。他說:「為什麼不花一點錢重新包裝這些零件,做成低階產品?」
經過計算,他發現封裝一片晶片的成本只要 1.32 美元,而這些原本要丟掉的零件,若重
新包裝後進入低階市場,完全可以為輝達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這個策略讓輝達快速建立起一條防禦性的「低價產品線」,專門用來對抗以低成本為主的
競爭對手。黃仁勳甚至說,這些低價產品就算虧損,也能靠高端晶片來補足,重點是要阻
止對手搶走任何的市場份額。
這個做法讓輝達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主動權,持續站穩腳跟並領跑市場。
後記:保持危機意識和專注前行
讀完《輝達之道》真的讓我有一種莫名的共鳴與敬佩。黃仁勳帶領的輝達用實際行動證明
了,科技創新與堅持突破終將改變一切。
輝達從最初的小公司,到如今站上全球 AI 領域的巔峰,背後的原因不是僥倖,而是透過
一次次的失敗和調整,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
細看黃仁勳的管理手段就會發現,他知道敵人往往不是其他公司,而是自滿的情緒。無論
在哪個產業,保持危機意識和專注前行都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你想從一個科技與金融作家的視角,重新認識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我大
力推薦這本書。
相信你讀完後,也會像我一樣,對黃仁勳和輝達的故事充滿敬意,並獲得滿滿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