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owei (瓜g)
2025-02-09 17:03:25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A6eMxE
失控的焦慮世代
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作者:Jonathan Haidt
推薦指數:☆☆☆☆☆
社群媒體就跟毒品一樣,試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現實與虛擬的真真假假
「如果把你的身體交給其他任何一個人,你無疑會不以為然。為什麼你不為自己的心輕易
受他人影響,以至於隨便一個批評都能讓你不假思索地感到困惑和沮喪而感到羞愧?」
還記得小時候和朋友之間最喜歡玩的遊戲是紅綠燈,他基本上是鬼抓人改良版,當你要被
抓到時你可以喊紅,此時要有其他人來拍你,你才能轉為綠燈。若全部的人都變成紅燈,
則鬼獲勝。這種遊戲因為需要跑來跑去,我基本上很少在現在的公園看到有其他小孩在玩
這個遊戲,若按照作者的研究發現則是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家長奉行「安全至上主義」,導
致他們會過度保護小孩的安全,以至於這種「有風險」的遊戲會被排斥在外。
反觀現在最常看到的是,小孩成日盯著平板手機,動不動就喊無聊想玩手機,不然就是因
為得不到父母關注(因為父母也在滑手機),而吵著他也要玩平板等等。我完全理解這是
一個簡單又迅速能讓小孩安靜的方法,也深深相信,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這麼做。但是我
在觀察周圍盯著手機的小孩時發現,他們在盯著螢幕時的眼神實在像極了我們工作八小時
後精疲力竭的社畜,整個人無精打采,有非常嚴重的厭世感。
以上兩種情境,你是否有感覺到其矛盾之處?
「保護過度在實體世界普遍存在,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這兩個趨勢是導致1995年之
後出生的孩子成為焦慮世代的主因。」
焦慮、恐懼、憂鬱
「恐懼是對真實存在或感知到的直接威脅的情緒反應,焦慮則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
首先,作者他們發現得到「內化型障礙」如焦慮症、憂鬱症的大學生在2010年後開始大幅
上升。此時正是社群媒體加上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化的時代。而人類是一種相較於死亡的
威脅對社交性威脅如排擠或遭到羞辱更加敏感的生物,也正因如此,當我們與社會脫節時
,我們較易罹患憂鬱症,而憂鬱症又會讓人對尋求社會連結的興趣和能力降低。反覆的循
環導致青少年無法與社會相處,只能活在虛擬的世界當中。
(因為這一部分牽扯到非常多數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去閱讀,但總結來說,焦慮症
跟憂鬱症發生在青少年且時間於2010年後急速上升,其中女生的上升比率又比男生多)
社群媒體「加上」智慧型手機
「社群媒體平台是有史以來最有效的從眾引擎,能在短短數小時內塑造青少年的心理框架
與態度,決定哪些是社會可接受的行為 ; 反觀父母可能煞費苦心想讓孩子坐直或停止抱
怨,努力多年卻徒勞無功。」
「恭喜你的貼文獲得了1000個按讚數!」,你是否很容易受到這類通知所影響呢?我們的
注意力就像汽車行駛於錯綜複雜的匝道,當你花費心力要專注於當下的工作或事情時,你
成功的開到了正確的匝道。然而這則通知則輕易的把你從一個匝道導向另一個匝道,當你
要回去原本的匝道時,你必須花費很多時間才有辦法成功。臉書早期領導人之一的Sean P
arker曾在2017年一次的採訪當中承認:「臉書和IG希望建立一個社群認可反饋循環」,
社群媒體設計師根據點擊數來量化聲望,他們就像駭客駭入年輕人的心理,對他們的社交
發展造成災難性傷害。
這個反饋循環是怎麼形成的?在這邊就要介紹一下Nir Eyal在2014年介紹的「鉤癮效應」
,而這個效應分成四個步驟:
1. 觸發:一個外部觸發如收到通知說有人按讚或評論你的貼文,因此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觸發了你想點開通知的慾望。
2. 行動:因這個慾望導致你打開APP想去看是誰做了什麼事。
3. 變動獎勵:由於之前其他網友的按讚留言或分享讓你心理上獲得了「獎賞」的感覺,
雖然不一定是正面的,但你這次是有「機率」可以看到會令你開心的事情。
上述是源自B. F. Skinner在1940年代的行為派理論,在該研究當中發現最好不要每次動
物做了你想要的行為,你就獎勵他。唯有根據「變動比例時距」(如平均每十次獎勵一次
,有時高有時低),才會創造出最強烈且持續的行為。然而社群媒體強化了這個效應並加
入了第四個步驟:
4. 投資:社群媒體讓用戶知道他花費在平台上的時間,不論是登入個人資料,上傳數百
張照片等等都是一種投資,且這些投資所獲得的回饋也都不一定,進而造成無限的循環。
這個效應完美的詮釋社群媒體的厲害之處,但臉書甚至是MySpace出現的時間比2010年還
早,為何青少年焦慮與憂鬱症大量出現是在2010年之後呢?iPhone 4強大的功能在2010年
掀起了炫風,強大智慧型手機的誕生讓消費者無時無刻都能體驗網路的魅力,本來只有坐
在電腦前面才會被虛擬世界吸引的你我,現在只要有人在你的貼文上按一個讚,不論你在
哪裡都能收到通知。簡單來說,智慧型手機幫助鉤隱效應完成了最後一哩路。
自身或世界該怎麼做?
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指出人會感受到社會空間三個向度:
1. 親密度:親近vs. 不親近的人
2. 社會等級:社會地位較高vs. 地位較低的人
3. 神性:道德行為高尚vs. 行為低劣的人
這三個向度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像上帝形狀的洞」,
為了彌補這個洞有些人藉由信仰來填補,有的人可能藉由做善事,但現在的社群媒體填補
了你我所有的零碎時間,當這個洞變成社群媒體的形狀,我們的道德行為不再受自己所控
制,而是被社群媒體給綁架了。
關於自身該怎麼做,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方法像是靈性練習(冥想)、慢怒快恕等等,但有
一個我覺得滿特別的是「在大自然中找到敬畏感」。人會產生敬畏主因大致有二,一是你
看到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是巨大的,二是你無法將其納入現有的心識結構。兩者的結合會讓
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進而讓人產生深刻的愉悅感。走進大自然會讓人驚嘆這世界的鬼斧神
工而感受到自身的渺小,進而產生神經生理學上的變化,減少對自我的關注,增加與他人
的互動。
至於世界該怎麼做呢?總結來說就是要延後給予小孩智慧型手機以及註冊社群媒體的年齡
,並增加小孩在現實中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跟時間。詳細的內容大家也可以去仔細看書本介
紹,但有一個有關年齡審查的機制我覺得挺有趣的想跟大家探討一下。不知道你有沒有想
過要如何審查註冊者的年齡是否符合法定年齡呢?我的第一直覺是註冊當下必須拍照上傳
身分證,並驗證身分證上內容跟照片是否與你一致。但在全世界越來越注重隱私權的情況
底下,這個方法讓許多人擔心資料外洩的風險而被許多公司捨棄。作者提到的一個方式是
,由硬體方面著手,當家長買智慧型手機給小孩時,輸入小孩年齡,並直接封鎖註冊社群
媒體許可直到合理的年齡。
雖然這本書主要在探討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但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時常會反思自己與周圍
朋友的行為。我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無論什麼年紀,被忽略都是一件讓人痛苦的事。不妨想像自己是個青少年,正在努力尋
找自己的定位與歸屬感時,遇到的每個人都間接地告訴你:你沒有我手機上的人重要。」
強烈推薦大家在跟朋友聚會時關掉手機,在跟伴侶相處時設定無手機日,培養現實生活當
中的連結,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吧!
作者:
Qorqios (詩人Q)
2025-02-09 21:42:00推啊
作者:
deepeye (一切都好^^)
2025-02-10 08:31:00感謝分享
作者: yeight (小歪) 2025-02-10 10:26:00
強力推薦這一本書 尤其是家中有幼兒小孩的家長有興趣的人可以搜尋一個YTer 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他有一集在講這本書 以及社群媒體對下個世代的影響
作者: Facerhio 2025-02-10 16:38:00
感謝分享
作者: target8821 2025-02-11 14:50:00
感謝分享
作者: Ziegler 2025-02-11 19:21:00
感謝分享
作者:
j0987 (jordi)
2025-02-15 04:22:00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