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美國幾大自動駕駛聯盟的暗中角力

作者: Scape (non)   2017-05-23 14:20:03
http://technews.tw/2017/05/23/self-driving-cars-league-wrestling/
從 Google Waymo 與 Lyft 合作看美國幾大自動駕駛聯盟的暗中角力
5 月 14 日,Google Waymo 與 Lyft 合作的消息震動自動駕駛產業界,出於對
Waymo 在自動駕駛領域技術地位的考慮,業界普遍將此次合作視為 Google 在「自動
駕駛汽車驅動的按需駕乘網路」商業模式上的實質性探索。但在合作的背後,如同美
劇《紙牌屋》一樣的角力正逐步公開。
技術優勢明顯的 Waymo,一步步蠶食 Uber 地盤
Waymo 與 Lyft 就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達成合作的消息最早由《紐約時報》於 5 月
14 日爆出,但 Google 就該商業模式的布局要更早些──4 月 25 日,Waymo 官網
上線了「早期騎手計畫」(early rider program)。即日起,美國鳳凰城大都會區
的居民可以申請免費試用 Waymo 旗下的自動駕駛旅行車來完成外出需求。
Waymo 在官網上直言不諱的指出,該計畫致力於搭建面向未來的按需駕乘網路,探索
無人駕駛汽車如何融入人們的日常通勤和生產生活中,Waymo 毫不掩飾對 Uber 在叫
車市場地位的覬覦之心。
Google 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地位無可爭議,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前總經理王勁曾
公開表示:「現在領跑的是 Google,全球我們認為無人駕駛最好的技術應該是
Google。」
5 月 9 日,Waymo 透過官方 Twitter 宣布,公司自動駕駛車隊累計的行駛里程達
300 萬英里。除了例行向競爭對手、特別是 Uber 施壓,Waymo 明確提到,第 3 個
百萬英里的達成只用了 7 個月,而跑完前兩個百萬英里耗時長達 7 年(2009 ~2016
)。行駛數據迅猛增長的背後,Waymo 分拆運作、小步快跑的效果拔群。
在車隊規模上,Waymo 為早期騎手計畫組建的車隊規模達 500 輛,加上年初投放的
100 輛,Waymo 自動駕駛車隊的總數達 600 輛,這是已知的全球最大自動駕駛車隊

簡單概括一下 Waymo 技術現狀的話,Waymo 擁有業界技術水準最高的自動駕駛技術
(軟硬體解決方案全部自研),儘管距離真正可商業化尚有距離,但分拆獨立後,
Waymo 對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式的搭建也提上了日程。
在與 Lyft 達成合作後,Google+飛雅特克萊斯勒+Lyft 分別輸出自動駕駛技術+
整車製造能力+按需駕乘網路,逐漸完成了以 Google 為核心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
式的閉環。這個合作團隊的優勢在於 3 個技術輸出方幾乎沒有弱點。
聽到 Waymo 和 Lyft 合作,最不高興的一定是 Uber。在此之前,Uber 也組建了
Uber 先進技術集團+Uber 叫車平台+Volvo 分別輸出自動駕駛技術+按需駕乘網路
+整車製造能力,同樣完成了自動駕駛商業模式的閉環。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Uber 的自動駕駛技術水準仍然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2016 年
12 月,Uber 自動駕駛測試汽車在上路測試的第一天就闖了紅燈,後續曝出的汽車運
行日誌顯示,全副武裝的 Uber 自動駕駛汽車當時尚無法辨識交通號制。3 月洩露的
路測數據顯示,在人工干預頻率這一指標上,Uber 當時的成績為 1 次 / 英里,而
半年前 Waymo 的成績為 0.2 次 / 千英里,換句話說,Waymo 在這個指標上技術水
準比 Uber 要好 5,000 倍……
今年 2 月 23 日,Waymo 就前員工 Anthony Levandowski 竊取大量商業機密加入
Uber 對後者發起訴訟。自那以後,Uber 自動駕駛部門便相繼陷入訴訟戰、高層離職
潮,最終以 Levandowski 下課告終,Uber 還被勒令交出 Levandowski 從 Waymo 下
載的 14,000 餘份機密文件。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對 Uber 自動駕駛部門今年來的技
術進展不抱樂觀態度。
這就是為什麼 Waymo 和 Lyft 合作會讓 Uber 大為光火,Waymo 的訴訟搞得 Uber
自動駕駛業務進展近乎停滯,如今又找上 Uber 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Lyft 合作,共
謀自動駕駛商業模式進展。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以前說:「我們清楚看到,
山景城的朋友(Google)正在進入汽車共享領域,我們必須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如果
對方鋪開的駕乘共享網路比 Uber 價廉質優,我們將一敗塗地。」
如今,他的預言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5 月 14 日,Uber 眼中最討厭的兩個公司達
成合作的那一夜,Kalanick 一定沒睡好。
豪擲 5 億美元投資 Lyft,通用就這樣被一腳踢開
每家交通運輸行業的企業都不可避免的捲進這場變革中,除了 Uber、Waymo,美國本
土另一家傳統車企通用的轉型也非常努力。
關於通用在自動駕駛汽車商業模式上的布局,36Kr 之前曾專門撰文介紹過。通用+
Cruise Automation+Lyft 分別輸出整車製造能力+自動駕駛技術+按需駕乘網路。
是的,你會發現 Lyft 在通用和 Google 兩邊都有位置,Lyft 之前已經和通用組局
了,玩到一半後退出遊戲,加入了 Google Waymo 組的局。
事實上 2017 年以來,通用轉型的姿態已經非常積極。3 月 6 日,通用和標緻雪鐵
龍(PSA)集團聯合宣布,經過幾輪談判,PSA 集團最終以 22 億歐元將通用旗下的
歐寶品牌收歸為該集團中的最新成員。
此次被「甩賣」的背後,是歐寶長達數年的虧損,從 1990 年代末開始,通用汽車歐
洲業務已經持續虧損 17 年,累計虧損達上百億美元。出售歐寶的背後,是通用甩掉
虧損包袱,收縮全球戰線,放棄追求企業規模,轉而注重新業務及現金流的戰略調整

自動駕駛研發方面,2016 年 3 月,通用運作了 2016 年自動駕駛領域溢價收購的第
一案,宣布斥資近 6 億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創業公司 Cruise Automation。在 2016
年年底加州車輛管理局公布的各家車企路測數據報告中,通用 Cruise 以 9,776 公
里的路測里程、18.5 次/千英里的人工干預次數排第二,僅次於 Google Waymo。隨
後又發表了兩則自動駕駛展示影片,在整段路測過程中,那輛車處理了路口轉彎、交
通號誌燈變化、行人過馬路等交通情況,完成了變道超車的操作。Cruise CEO Kyle
Volt 和通用汽車總裁 Dan Ammann 兩人都坐在車裡。從展示影片看,通用在自動駕
駛領域進展良好。
4 月 17 日,通用宣布,未來 5 年內將在加州投資 1,400 萬美元為 Cruise 增加
1,100 個技術人才工作職缺。通用汽車董事長兼 CEO Mary Barra 表示:「壯大
Cruise Automation 團隊並將其與全球工程人才聯繫起來,是我們重新定義個人出行
未來戰略的一個重要布局。我們的自動駕駛團隊保持身為創業公司的獨立性,可以給
予我們需要的研發速度,使通用繼續保持在技術和市場應用的發展前端。」
在按需駕乘網路這一環節上,2016 年 1 月 4 日,通用拿出 5 億美元換來 Lyft 一
個董事會席位和雙方深度合作,但 5 億美元仍然買不來通用管理層的安全感;投資
Lyft 11 天後,通用推出了自家按需駕乘網路服務 Maven。此舉也為如今 Lyft 踢開
通用投入 Google 的懷抱埋下了隱憂。
值得一提的是,2 月 17 日,路透社曾曝出,通用和 Lyft 將在 2018 年搭建一支規
模數以千計的雪佛蘭 Bolt 自動駕駛汽車車隊。如果消息屬實,這將是汽車產業界公
布的規模最大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計畫。當時通用和 Lyft 都拒絕評論這一消息。但通
用 Cruise CEO Kyle Volt 表示,2018 年這個節點「不值得驚訝」,並給了幾乎確
認的正面回應: 「我們確實有一個按照時間表推進的計畫,我們的計畫比大多數行
業人士想像的要快得多,我們確實計劃在汽車共享服務中快速部署,我只能說這麼多
。」
看起來一切都在穩步推進中,儘管今年以來市值不時被成立 13 年的「壞小子」特斯
拉超過,通用一直在隱忍中努力轉型,直到 5 月 4 日 Lyft 突然宣布與 Waymo 達
成合作。
Uber、特斯拉、Waymo、FCA、Lyft、通用
算起來,Uber 在自動駕駛方面投入至少 15 億美元,落得如今負責人下課,技術進
展幾乎停滯的下場真是讓人唏噓。
但要說 Uber 是嗅覺遲緩,錯失了發展自動駕駛的機會,恐怕有失偏頗了。《財富》
雜誌的編輯 Adam Lashinsky 出版的新書中介紹,Uber CEO Travis Kalanick 很早
就看到了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力。他很早就打給特斯拉 CEO Elon Musk,探討雙方合作
的可能性,但正在密謀自家按需駕乘網路服務 Tesla Network 的 Musk,對 Uber 興
趣缺缺。
2015 年,特斯拉早期投資人 Steve Juvertson 回憶他與 Kalanick 的某次談話:「
Travis 告訴我,到 2020 年,如果特斯拉汽車能實現自動駕駛,他家的車 Uber 全
要了。估計特斯拉 2020 年的產能有 50 萬輛,Uber 需要這麼多自動駕駛汽車。但
他沒聽到 Elon 對這個想法的回應。」
(找)特斯拉(合作)是沒希望了,那 Waymo 呢?
2013 年 8 月,Google 風投部門 Google Ventures 斥資 2.58 億美元投資 Uber;
轉年 6 月,Google 再次跟投 Uber 新一輪融資,Google CFO 兼公司發展高級副總
裁 David Drummond 代表 Google 加入 Uber 董事會。Uber+Google 曾一度看作是
左右未來交通競爭格局的最大變量。
怎麼就分道揚鑣了?──Google 在尋求合作的過程中太過強勢是關鍵原因。
Google 希望與整機廠合作,實現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這個口號喊了好幾年,為
什麼只有 FCA 集團一家出來響應?此次與 Lyft 達成合作後,中國某自動駕駛公司
創始人透露,Google 在與 FCA 集團、Lyft 的合作中非常強勢。Uber 身為全球最大
的叫車平台,不願意屈居 Google 之下也情有可原。
外部合作徹底無望後,Uber 在 2015 年 10 月啟動了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一路大手
筆投資,為了營收好看點賣掉了 Uber 中國,但一直堅持投入另一個虧損泥潭自動駕
駛業務,當然,結局不如預期。
在 Google 與 Lyft 宣布合作的同一天,通用疑似回應般宣布在紐約推出自家按需駕
乘網路服務 Maven。通用表示,將不斷豐富 Maven 車隊,投放包括凱迪拉克 XT5、
Escalade、ATS 別克 Encore、雪佛蘭 Equinox、Trax、Malibu 和 Cruze 等多種車
型。
今年 2 月,通用透露,Maven 推出 13 個月以來,已經擴張到美國和加拿大 17 個
城市,發展超過 24,000 名用戶,使用服務次數達 27,500 次。不過,比起 Uber 甚
至 Lyft 都遜色太多不是嗎?
開弓沒有回頭箭,暫時陷入困境的通用又能怎樣呢?Uber 又能怎樣呢?
==============================================================================
這篇文章提到了好幾個公司:
Waymo、Lyft、Uber、Tesla、FCA(飛雅特克萊斯勒)、Volvo、GM、PSA(標緻雪鐵龍)
有些公司有自駕技術、有些公司有製造車的能力、有些公司透過收購或合作擁有自駕技術
有些公司則是一開始自駕技術、製造車輛技術都沒有,想直接購買自駕車輛
若是以製造汽車能力來看,排名大概是這樣:(單純以銷量看)
GM > FCA > PSA > Volvo > Tesla >>> Waymo = Uber = Lyft ≒ 0
(以Volvo的銷量跟成長率來看,過幾年可能被Tesla超越)
若是以自駕車技術來看,排名可能是這樣:(個人主觀,不喜歡就自己排)
Waymo > Tesla > Volvo > GM > FCA > Uber ≒ Lyft > PSA
其中GM、FCA都是透過收購或是合作獲得自駕車技術
Waymo、Tesla都是初始就自主發展
其中Tesla還有很強的造車能力,蒐集資料能力還會比Waymo強
所以像Uber、Lyft這種毫無造車能力、也沒什麼自駕車技術的公司
但他們在未來又極需大量的自駕車來拓展他們的業務
就只好找人合作
Uber很早之前就想找Tesla合作,甚至想一年跟Tesla買50萬輛車,等於是把產能全包下來
但是還是慘遭Musk直接拒絕
(來源:https://goo.gl/eaJn1H )
現在Uber的主要對手Lyft又找上了另外一個在自駕車技術很強的Waymo合作
甚至缺少的製造車輛能力還有FCA來填補
Uber看起來是前途黯淡,自己找不到夥伴、自主開發技術也不順利
但Waymo + Lyft + FCA 也有他們自己的問題
難道不用電動車當自駕車平台嗎?
FCA目前看起對電動車興趣缺缺
用燃油車加裝硬體來發展自駕技術不是不行,而是架構會較複雜
新一代的電動車其實就是有輪子+感應器+網路的電腦
幾乎所有問題都能透過軟體來解決
這種自駕車+叫車平台的結合,帶來的是一種幾乎可預見的新行業
或許可以直接叫他無人計程車車隊 (老闆可能是個人、叫車平台、甚至是汽車製造商)
雖然看似還很遙遠,各企業都還處於競合狀態
但很有可能2-3年內就會來到
等這股浪潮到了台灣之後,是要因為計程車司機抗議就把它踢出台灣
還是要一邊觀察早點想好如何接納的因應之道呢?
作者: Killercat (殺人貓™)   2017-05-23 15:04:00
通用:五年投入1400萬創造1100技術人才職缺...這數字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XD 一年平均6萬台票?薪水
作者: whitecow (whitecow)   2017-05-23 21:33:00
掌控手機作業系統的就是最後贏家
作者: iamspy (寧)   2017-05-23 23:41:00
因為要用手機叫車是嗎=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