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汽車持有成本高 5年少11萬個車主

作者: strellson (臺語是客家話)   2018-09-28 09:29:56
原文連結: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928/1437690
原文內容:汽車持有成本高 5年少11萬個車主
107/09/28
使用牌照稅為地方政府重要稅收之一,且近五年稅收成長逾一成,但以車輛數來看,扣除營利事業與機關團體後,全國汽車車主人數五年共減少十一萬人,財政部認為,應與近年大眾運輸普及、汽車保養等持有成本漸高,以及車輛租賃風氣漸盛有關。
據財政部統計,觀察近五年使用牌照稅稅收,從一百零二年的五百七十八億元,一路到一百零六年規模達六百四十一億元,成長百分之十點八,占地方稅百分之十八,以新北市八十九億元最多。而今年一至七月為六百廿三億元,有機會超越去年高點。
稅收逐年增加的主因,與汽車車籍數逐年增加有關,一百零六年實徵件數八百十八萬件,其中汽車七百八十八萬件(占百分之九十六點三),較一百零二年增加四十一萬件,小客車即增加卅八萬件;機車徵收件數也從十六萬件成長至卅萬件。
觀察汽、機車各使用類別對牌照稅收貢獻,一百零六年以自用小客車五百七十四億元(占百分之八十九點五)最高,近年占比皆維持九成左右,貨車四十四億元(百分之六點八)居次,機車為五億元,較一百零二年成長一倍。
若從汽、機車排氣量觀察,一百零六年牌照稅稅收來源以1801-2400c.c車輛為主,應稅輛數二百四十萬輛,占全部應稅輛數百分之卅二點七,查定稅額二百五十三億元,占查定稅額百分之卅九點一;其次為1,800c.c.以下者二百卅億元,占百分之卅五點六。
經歸戶統計,一百零六年全國汽車車主五百六十二萬人(不含營利事業或機關團體),持有一臺者四百八十六萬人(占百分之八十六點四),較一百零二年增十萬人,但持有二臺以上者減少廿一萬人(負百分之廿一點九),互抵後,全國車主略減十一萬人或百分之一點九,可能與近年大眾運輸普及、汽車保養等持有成本漸高、車輛租賃風氣漸盛、購車以交通需要為主有關。(劉懿慧/臺北報導)
心得/說明:光是不合理的燃料稅,就會讓駛車次數少的人覺得買車不划算,一落地車價就減少了,不像果迷稱讚的蘋果手機保值,後續的保養費用也不便宜,停車不便,買車的人就慢慢減少了。
作者: gtoselina (啾啾)   2018-09-28 09:31:00
路上怎麼還是這麼塞...
作者: rrazer (可以不要嗎)   2018-09-28 09:31:00
台灣車太多,少一些也不見得是壞事
作者: dayjay (The last of us)   2018-09-28 09:35:00
真的有變少嗎
作者: kigohcy (風櫃店庄小孩念國中)   2018-09-28 09:36:00
難怪「偽多元」計程車變多了...
作者: anson8901 (棒球)   2018-09-28 09:37:00
這一大部分應該是平常就不會上路的吧 才會覺得不划算乾脆賣掉、停牌
作者: wih1007   2018-09-28 09:39:00
路上明明一年比一年塞......
作者: jamesyu545   2018-09-28 09:49:00
記得買TOYOTA神車,保值
作者: Lorazin (Lorazin)   2018-09-28 09:50:00
台北市還有6米下巷弄 沒收費 全部收應該又少一批
作者: rock0747 (kick it)   2018-09-28 09:50:00
整體停車環境跟觀念沒改善,少一些車子也是好事
作者: yl870426 (凱)   2018-09-28 10:11:00
偽多元計程車跟假公司車吧
作者: asdf3164 (小安)   2018-09-28 10:17:00
繼續提高稅金啦,不然一直塞車
作者: supereva (eva)   2018-09-28 10:21:00
我覺得從停車下手很好增加停車需要的成本你要買車 就要有地方停
作者: u987 (您987)   2018-09-28 10:23:00
小黃砍一半空氣和道路品質都會變好
作者: supereva (eva)   2018-09-28 10:23:00
可能沒那麼快立法要有停車位才能買車 但是能讓路邊不能停車 或是要收費
作者: chram (chram)   2018-09-28 10:25:00
我覺得以前比較塞欸 十年前跟現在 車變少蠻多啊
作者: solidmiss (索德米斯)   2018-09-28 10:34:00
每次看到銷量表都覺得 多好多車RRRRR
作者: kerodo (kerodo)   2018-09-28 10:38:00
是提高油價。。使用者付費
作者: starts (珍惜平凡的幸福)   2018-09-28 10:41:00
阿放拉屎君的車幹嘛 蘋果趁機偷打廣告喔
作者: tigerzz3 (CC)   2018-09-28 10:42:00
以前比較塞 現在是因為手機發達 任何新聞都傳的快
作者: gn12357   2018-09-28 10:43:00
拜託再少一點 實在太塞
作者: tigerzz3 (CC)   2018-09-28 10:43:00
我小時候從台北搭客運到台中 好像有搭過快十個小時....
作者: OrzOGC (洞八達人.拖哨天王)   2018-09-28 10:52:00
小時候那是沒國三的年代吧?
作者: sober921 (鎖勃)   2018-09-28 10:54:00
沒有私人車位的汽機車都應該強制報廢
作者: dslite (呼呼)   2018-09-28 10:58:00
所以變成一個車主有好幾台? 不然每個月領牌創新高是?
作者: ALDNOAH5566 (A/5566)   2018-09-28 11:11:00
掛租賃車公司車吧
作者: kncc31 (愛睏)   2018-09-28 11:14:00
我家前的幹道一年比一年亂
作者: syterol (小賊)   2018-09-28 11:15:00
推沒有私人車位的車強制報廢,沒有房子的人也應該強制安樂死
作者: horb (猴柏)   2018-09-28 11:19:00
以前比較塞+1 二十年前連假到南部玩 高速公路根本是停車場現在再怎麼塞 車子至少是有移動
作者: adam27 (LUC)   2018-09-28 11:22:00
以前是因為沒有高鐵,很多路沒開通,大眾交通也不發達好
作者: espreso   2018-09-28 11:30:00
以前會塞到很噁心
作者: Mizkyo (小小白)   2018-09-28 11:47:00
我覺的是少子化~老人變多~買車的當然變少~跟持有成本無關
作者: krit1009 (嚕嚕奧瑞)   2018-09-28 11:48:00
87 明明就是交通越來越爛,大家寧願騎車或改搭捷運 你看看台北他媽的垃圾小黃跟公車的開車水準,淦你妹不塞才怪,鄉民用屁眼都知道原因,就整個相關單位都在吃屎,真是可憐幹我好森7
作者: kurt911 (尻了玖么么)   2018-09-28 12:09:00
連價車變少有個原因是高鐵
作者: gx9900824 (ZETA)   2018-09-28 12:09:00
職業駕駛糞大於米
作者: yukiyama (飛狐)   2018-09-28 12:42:00
買電動車囉
作者: maniaque (maniaque)   2018-09-28 12:42:00
政府目標是大家都搭大眾運輸,有啥問題????
作者: DeadKaster (kastar)   2018-09-28 12:45:00
放假出國也是原因之一
作者: Bigcookie2 (ミン)   2018-09-28 12:53:00
台北小黃真的....很恐怖
作者: GoldDeath (有事寫信請勿傳訊)   2018-09-28 13:06:00
市區還是塞爆,建議所有車子價格加倍賣,國家抽稅100%
作者: js52666   2018-09-28 13:06:00
縮圖放拉屎車難怪沒人開車
作者: wheat1130   2018-09-28 13:26:00
作者: berryc (so)   2018-09-28 14:00:00
一台車多少錢, 燃料稅才多少錢? 不合理的稅是牌照稅兩個加起來負擔才真的有感
作者: bgt5 (ㄧ拳超人)   2018-09-28 14:04:00
以前塞到會下車看
作者: giunrz (一條魯蛇)   2018-09-28 15:22:00
社會人口老年化 高齡不開而已
作者: whisky520 (走向孤單的明天)   2018-09-28 15:51:00
鄉民希望少一點車,結果自己卻在開車XDD
作者: lancelot123 (lancer)   2018-09-28 16:46:00
鄉民邏輯就是全台灣人都不要開車,只准我自己可以開
作者: tntbear (苦命上班族)   2018-09-28 19:32:00
幹!我家後山之前空的要死,這一年爆滿
作者: chain174 (阿前)   2018-09-28 19:43:00
持有兩輛以上的減少21萬喔
作者: TaiwanNeko (台灣小小貓)   2018-09-28 21:19:00
以前比較塞+1
作者: soulllful (soulllful)   2018-09-28 23:15:00
根本就是因為車子太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