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29920400 (nothing)》之銘言:
: 現在Tesla model 3其實性能上真的已經超越了市面上同級的車很多了,就算BMW M3 都未
: 必能跑得贏 standard , 雖然這樣,但很多人還是有2B1A類似的品牌迷思,這很正常沒什
: 麼。但說真的買了BMW 價格貴一倍的車但在真實路上起步加速被價格只有一半還更省油的
: model 3海放真的不會被影響嗎? 想聽看看大家的想法
假議題,
如果駕駛真的只是單純的價錢與Spec做選擇,
那為何車廠還要標榜駕馭感受、舒適性以及其他更加感性的層面?
以這篇文章的標題來看,
如果內文是:「為什麼同價位、台灣人對於韓國品牌接受度還是比較低」我覺得可以,
因為擺在相同的級距之中,
同屬燃油車款且產品定位差距不大,
例如Hyundai Elentra和Toyota Altis、Tucson和Rav4之類的,
更多的選擇因子被導向了維修便利、妥善率、未來保值性以及對品牌本身認知與認同等,
然而過了一定的價位門檻之後,
考量的點不只是看得到的Spec、更多的是車主/駕駛本身主觀的感受,
底盤調性、懸吊調校、座艙舒適度與接受度乃至於實際上路的車體回饋等等,
除此之外,
動力不只馬力大小與扭力高低,
NA和Turbo的差異、動力曲線的調校、變速箱反應和整體的性能呈現等等,
絕非文字可以單獨決定喜好的,
是,Tesla的Model S和Model 3在帳面規格確實有其優異獨到之處,
但舉凡BMW所主打的後驅操控性、Mercedes在車體質感的展現、
Audi(VAG)的科技感或是Quattro四驅技術獨到之處,
買車之所以強調要實際體驗過是因為、有許多東西是規格看不到的,
300萬左右的預算,
有些人會選擇Tesla Model S,
看重車體寧靜、加速表現與強大的車載科技,
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718 Cayman、有些人會選擇Mercedes AMG A45,
還有些人會再往上一點選擇BMW M2?
這些都不是單純的售價與加速度可以解釋的,
要車子衝得快相當簡單,
但要車子會轉彎、並且轉得更快更穩,
那完全不是件容易的事,
就如同要許多人理解有CP值以外的事情一樣,
開車絕不只是踩油門和煞車踏板那麼簡單,
傳統汽車品牌所累積的技術經驗倘若那麼好達成與超越,
那麼為什麼要成立新的品牌並且讓市場接受是如此的難?
不是詆毀或看輕Tesla、而是事情真的沒那麼簡單,
而每個人要的全都不是同樣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