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煲文字魔湯《吃朋友》上菜

作者: fondness (迷走他日)   2009-01-18 16:09:28
林欣誼/專訪  (中國時報20090118)
簡媜這個名字,對台灣的年輕讀者來說,幾乎是等同於「散文」的代名詞。她比
徐志摩、朱自清要來得與我們血脈相連;也比琦君、林文月要來得與我們年代親
近。簡媜的創作力豐沛,每隔幾年就從書頁裡現身與讀者打聲招呼,當年輕輩讀
者從生澀、青春到學習裝扮成熟,簡媜也歷經了她人生的變動,拓展新的視野。
簡媜在大學時代就完成了第一本著作《水問》,一九八○年代陸續出版了《月娘
照眠床》、《私房書》等以細膩雕琢聞名的「簡媜式」抒情美文。年輕讀者對她
的《胭脂盆地》、《女兒紅》和《紅嬰仔》更是熟稔,簡媜從對女性議題的扣問
到初為人母的育嬰史,都能以散文出入各境。
二○○○年後,沉浸於家庭生活的簡媜寫出《好一座浮島》、《微暈的樹林》等
作品,二○○七年更首度交出直接面對社會議題的教育紀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
禮》。然而,當我們對這位「教育家」感到驚豔時,她又輕靈一轉,推出以「一
桌珍饈,換一個故事」的新作《吃朋友》。
「在寫作上,我有獵人的冷靜,和獵犬的躁動。」簡媜一身素雅,說話卻流露出
慧黠之氣:「換句話說,我不會打同一隻鹿兩次,憑著本能的嗅覺反應,我每一
本的題材都不同。我曾寫過女性主題、童年緬懷、追尋身世,以及宗教的、鄉土
的。寫過之後,就不再重複。」
雖然常被定位為「抒情」散文家,簡媜不把自己侷限在這個框架,《老師的十二
樣見面禮》首度跨出純文學領域,這部以她陪伴兒子遊學美國四個月的經歷,所
寫成的國外教育現場觀察筆記,出版後在校園激起廣大的回響。
但簡媜不為寫而寫,之後她婉拒許多教育專欄的邀約,埋首新作。《吃朋友》一
出,又意外地飛快二刷,「這一次,是低潮的中年人得到安慰。」
去年,簡媜在思考「飲食文學」時發起一個構想:「三五好友圍坐餐桌,輪流說
出自己的故事,桌上的每道菜對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生命故事,朋友、菜餚、故
事三者合一,共享人生感悟。」於是,由多年好友黃照美負責掌廚,教育家趙國
瑞、楊茂秀、治療師魏可風等七個朋友輪流說故事的一場美食饗宴就此展開。
不料,故事一個比一個苦,如黃照美講到母親「菊妹」獨力帶大孩子,或楊茂秀
的幼時苦兒流浪經歷,都讓在座人就著桌上食物鼻酸。
每場飯吃完後,簡媜便回到書桌邊哭邊寫,《吃朋友》成了一部從日治時代橫跨
到一九六○年代、白色恐怖的庶民奮鬥記:「我用最樸素、沒有雕琢的文字把這
些人的生命故事分享給讀者,如果我們這些無名的市井小民都能走過這些坎坷,
相信一定能給許多同樣經歷的人鼓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