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扇門後面,有什麼?《第五個》恩斯特.揚格
網誌版:
https://anapprenticemommy.blogspot.com/2023/12/blog-post.html
大凡對飲食習慣的建議都是自小培養,因此當小威邁入固體食物期,食材選購就以當季與
多元為準則。不過挑食大魔王仍舊避不開,只是場景不在餐桌上,而是出現在共讀繪本時
。小威不願意接觸「有壞事發生或反面角色的題材」,只偏好「真善美」此種和樂融融大
結局,而那些蘊含著苦難、孤單、排擠、邪惡、受傷、離別、失去、冷落、恐懼的灰色情
節,都被拒之於千里之外。
昏暗的長廊上,五個殘缺不全的玩具們排排坐在椅子上,正在等待著什麼?
門開了,一個出來,一個進去。
還有四個。
門開了,一個出來,一個進去。
還有三個。
門開了,一個出來,一個進去。
還有兩個。
門開了,一個出來,一個進去。
最後一個。(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門開了,一個先出來,一個進去。
換我進去。
不確定性與痛苦都是人不樂見的,所以對於黑暗、未知、等待、受傷都有著本能的排斥與
畏懼。這本《第五個》作者集結這些元素,讓讀者身處在極度不安全又逃脫不掉,步步緊
逼的緊繃時刻;當理性已經被壓制著,此時原始情緒會把我們帶往何處?
「只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這是媽媽陪伴小威成長的親身體悟,也應和教育家雅克·盧
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所點出「說教」是世界上最沒用的其中一種教育方式。人
類雖然以理性達到地球上其他物種難望項背的巨大進展,卻也非是100%純理性的載具,有
更多的行動、決策及溝通其實都依賴著大量潛意識後台的支援與運作。陪伴孩子時,除了
培養理性層面外,情感、情緒等潛意識範疇更是親子關係滋養的重要連結。
與孩子互動的時刻,若不先瞭解他的情緒狀態,父母將難以搭建通往孩子的連結橋梁,此
時兩者角色容易流於各執一詞的對峙立場而僵持不下。若希望能讓親子角色轉向並肩合作
,合力攻下生活中的大小任務時,願意承擔與更有能力的家長則需要更有智慧地騰挪出折
轉空間,提出彼此雙贏的互惠方案,試著將孩子納入為同一陣營中。當孩子年紀愈小,情
緒的主導性遠勝過理性時,身為較成熟一方的父母可以將視野拉高到更高的格局層次,著
眼80/20法則,使用更具有影響力的情感連結方式來理解孩子的情緒困境。
「你好,醫生。」(柔和明亮的燈光下,迎面而來的是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
原來,這是一個講述受傷的玩具們去看玩具醫生的故事。
有感於網路上這句對親子關係的描述,「教育教養都是陪孩子走一段,下雨時我們可以為
孩子撐把傘,而向前走的還是孩子自己。」父母可以是近身教練或專屬顧問,但最後做出
決策與承擔後果的,孩子的角色沒有人能夠取而代之。已走過風雨的父母試圖訴諸數據或
理性來為孩子分析引導,仍抵不過人類趨吉避凶的本能;而情緒的成熟,尤其是負向感受
,更需要學習與歷練。即便是年齡已長、有高成就,具閱歷豐富的成年人,猶如《挺身而
進》作者在做決策時也常常自問:「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顯示每個人行事
時仍會受到情緒的深刻影響。對黑暗與未知的恐懼、面對未知的事情的勇氣、揭開謎底後
如釋重負等情緒感受都要孩子親身一次次地體會與身歷其境後,才能對這些不討喜的、帶
有風險的、看似可怕的成長過程逐漸生出抗體,能在第一時間有能力站穩腳步不逃離,進
而願意正視與有機會萌生挑戰的心態。
對於情緒,我們無法僅選擇令人愉悅類型,打壓或麻痺不討喜的負向感受。《禁止黑暗的
國王》書中探討若少了黑暗,我們也無法珍視光明;厭惡與恐懼中,衍生出新的希望與存
在價值。各種情緒的存在有其價值。《脆弱的力量》書中提出脆弱不是軟弱,猶如黑白或
善惡無法用二分法切割的純然存在。脆弱感受不但是人的本質,更是所有創造力和情感的
核心,也是人性最強大的力量。沒有走過脆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勇敢。而當我們願意在
生命每個當下直視脆弱,同時也撬開了自信、喜樂、創造力與一切可能性。
身為陪伴與照護者的家長,又能在情緒成長上幫些什麼忙呢? 也許先從不妨礙與接納孩
子的各種情緒開始吧。
不要,為了便於管教或增加自身威信而過度驚嚇孩子(雷公打壞孩子、妖怪虎姑婆、陌生
人全都是壞蛋),造成孩子對於週遭環境過於恐懼及畏縮。
不要,討好孩子與閃避親職而醜化其他角色(不乖的話,醫生會打針、老闆趕出去、警察
把人抓走、隔壁桌客人會生氣),植入對權威與職業的誤判誤解,犧牲孩子在未來與各種
人物的協作機會。
可以是,將孩子的情緒困境用更合理的自然後果法來因應,累積孩子心中對父母建議的信
任感。
可以是,傳遞給孩子《心態致勝》中提出的「只是目前階段還沒學會,尚未成功的成長性
思維(growth mindset)」概念,增加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可以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猶如心理學家兼兒醫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說「
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孩子受益,成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