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udn.com/2013/8/24/NEWS/ENTERTAINMENT/ENT3/8116780.shtml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專訪】
楊力州是台灣紀錄片界最活躍的導演,7年內有6部紀錄片在戲院上映,拿過金馬獎、不斷
開發紀錄片的製作模式,最近一部作品「拔一條河」更與超商通路結合,創下媲美主流商
業片的全台35家戲院的映演規模。但楊力州「紀錄片人生」的起點,其實是一個誤會。
報考南藝 蛤?專攻紀錄片
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後,楊力州先在復興商工當老師,因為愛電影,在1996年報考甫
成立的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當時楊力州以為是電影研究所,直到口試時,才發
現「蛤?是專攻紀錄片的?!」口試委員問,「你最喜歡的紀錄片是哪一部?」,他回想
起生平唯一印象深刻的紀錄片說「就是那部講白化症小朋友的片子。」連片名都不記得的
他,後來才想起這部大三在輔大308教室放映時看到的影片是「月亮的小孩」,該片導演
吳乙峰,正是其中一位口試委員。
楊力州說,他誤打誤撞進入南藝,快三十歲才進入人生叛逆期。他家附近有個消防隊,長
輩總告誡他別太接近,因為那裡的人常在災難現場,怕帶霉運,但他偏不信邪,一天下午
一個人帶著攝影機走進消防隊辦公室,隔天又去,隊員才知道他不是電視台的人,是拍紀
錄片的,也因此有了紀錄片「打火兄弟」。
獲金馬獎 卻陷捲款爭議
楊力州研一時一度因沒錢拍紀錄片想放棄學業、回頭當老師,幸好申請到聯合報系文教基
金會30萬的補助金,讓他繼續拍片。研究所畢業後,他與公視合作4部紀錄片,其中「新
宿驛,東口以東」雖獲金鐘獎非戲劇導演獎,但收視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零幾,他笑稱「
可能比誤差值還低」。紀錄片沒人看,楊力州轉而拍廣告賺錢,因拍一家運動廠商的足球
短片,得知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隊的故事,交片後,想請廠商贊助拍為紀錄片但遭婉拒,直
到郭守正的山水電影公司出資才促成「奇蹟的夏天」。
「奇蹟的夏天」是台灣首部以35厘米拷貝版本放映的紀錄片,還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但
隔年楊力州卻因接受商業周刊委製的「水蜜桃阿嬤」捲入捐款爭議備受打擊。停拍紀錄片
一年後,楊力州隨遊戲橘子執行長劉柏園、林義傑、陳彥博等赴北極,原只是側拍,沒想
到一趟北極長征讓他重燃對紀錄片的熱情。
北極長征 重燃拍片熱情
「在極地走了600公里,看看GPS,終於到了磁北極。這個『世界的盡頭』,就是白茫茫一
片,什麼也沒有。我想,都到了『盡頭』,再往前應該是『開頭』吧!」楊力州終於對「
水蜜桃阿嬤」事件釋懷,從此對人際關係與紀錄片資金與收益處理更加謹慎。
「被遺忘的時光」與「青春啦啦隊」是楊力州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紀錄片,都成功引領話
題,盈餘分別進入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和聯合勸募。儘管有人質疑「與其花錢拍紀錄片
,何不把錢直接救助」,楊力州不以為然,「紀錄片不是拍來做公益而是創作,創作的空
間和影響是不一樣的」。
關注社會 創作引領話題
楊力州有次觀賞學生拍攝的紀錄片習作,規定每組播5分鐘,其中一組卻以「給老師驚喜
」為由要求放10分鐘。這組探討玫瑰產銷問題,到鄉村訪問花農,受訪花農說著忍不住對
鏡頭問,「你們拍什麼?」學生說:「紀錄片」,花農恍然大悟地說「紀錄片?我在電視
上看過一部講失智老人的『被遺忘的時光』,我看了以後向村口那家人說對不起,因為我
以前都叫他們家的老人『老番癲』,那是失智症啦...」楊力州說,當他在暗黑的教室看
到這段,竟忍不住流淚,也讓他更清楚為什麼要拍紀錄片,而這間教室正是20年前他看「
月亮的小孩」的輔大308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