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37374/ 文/ 劉瑋婷
編按:《拔一條河》為楊力州導演的紀錄片作品,拍攝災後成立的甲仙國小拔河隊與社區
的故事2013/09/06全台上映。本文為紀錄片背後的故事。
「你對於國小生活的記憶是什麼?」
如果有人這樣問你,你會想起什麼事?是下課鈴聲一響立刻衝出教室看誰先搶到盪鞦韆?
是福利社賣的科學麵?還是球場上舉行的躲避球比賽?對甲仙國小拔河隊的孩子而言,拔
河,應該是他們小學生活的重要記憶,同時,也是甲仙家長們生命中難以忘記的一頁。
聿淨,甲仙國小拔河隊第一代的成員,因為喜歡「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感覺」所以在國
小畢業後,她沒有就近選擇甲仙國中就讀,而是選擇了另一間在都市裡有拔河隊的學校,
離開甲仙一年,新的學年,聿淨決定轉學回甲仙。
問她,在市區學校拔河隊的壓力大嗎?聿淨坦然地說,「就是有一些小摩擦,不過大家說
開了就好了。」關於壓力,聿淨選擇輕描淡寫,但關於拔河,聿淨說,「很謝謝教練,讓
我們可以練習拔河、喜歡上拔河。」
因為甲仙國小拔河隊在首次奪得全國賽亞軍之後,拔河隊的孩子開始嶄露頭角,也因為在
拔河這項運動上得到成就感,拔河,成了一種驕傲,但尚不懂適切表達成就感的孩子們卻
也因此遭受「過度膨脹」、「太驕傲」的批評。聿淨對於這樣的批評,依然相當坦然地告
訴我,「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就好,不要管人家說什麼。」
十多歲的孩子,應答與想法相當成熟,聿淨的媽媽──瑞雲談到女兒與她討論是不是要轉
回甲仙時,則多次紅了眼眶:
「當初讓她去市區念書,一方面是她對拔河有興趣,一方面也是考量到城鄉差距,市區的
學校又有她喜歡的東西,她剛升上國一的那個暑假,才剛畢業,市區學校的學姐就找上她
,因為她們學校的拔河隊是社團,人手不足,學姊升上國三之後,社團成員就是國一的學
妹了,國二這邊就會有斷層。」
瑞雲說,聿淨念的這所國中,在今年的五月拿到全國冠軍,接下隊長棒子的聿淨壓力更大
,「拔河一場八個人,他們幾乎是沒有人可以替補,如果有一個受傷,替補上去的那個跟
大家的能力差距太大,而且他們也沒有相關的設備,有時候移地訓練就是到壽山去跑步。
」
面對新環境、扛下隊長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不能陪在媽媽身邊,國一結束的這個夏天,她
向瑞雲提出轉學回甲仙的想法,「她跟我說,媽媽,我只有國小跟國中可以陪你,上高中
之後,甲仙這裡沒有高中,我就一定要出去念書了。她可能怕我會不答應,還自己列了幾
個方案,像是她的學習態度、課程……我知道她要跟我談什麼,她跟我談的時候我不敢看
她,背對她一直看電腦,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看著她,我會忍不住哭出來……」
聿淨決定轉學回甲仙國中的這個暑假,甲仙國中也正在籌備成立拔河隊,我問聿淨,如果
沒有成立拔河隊會不會很失望?她還是用很肯定的眼神和語氣對我說,「沒有關係,大家
可以在一起就好。」
一路陪在女兒身邊看著自己的孩子、鄉親的孩子在拔河隊成長的瑞雲提到拔河對孩子的影
響,「他們變得自動自發、積極,因為喜歡一個東西,所以就會變得主動,你看電影裡面
也有拍到,他們可以休息不練,但是他們會自己跟教練說:我們要練。」
這支拔河隊不僅僅只是存在於校園,事實上,甲仙國小拔河隊是存在於整個甲仙的,聿淨
說「有時候你喜歡一件事是因為喜歡那種大家一起的感覺。」這像是災區重建的小縮影,
當災難逐漸被遺忘時,社區內能不能夠靠自己站起來?需要的是社區的共識,「大家一起
」做點什麼的念頭,才能有機會真的做點什麼。
這個「大家一起做點什麼」的意念,也反映在拔河隊的經費上,問瑞雲,拔河隊這樣南征
北討的經費怎麼來?瑞雲說,「阿忠〈芋冰城老闆〉他們跟大家幫忙湊了八九萬塊,就省
著用這樣,拔河隊出外比賽,住的是宮廟的香客大樓,看別的隊伍住的是旅館,飯店,「
孩子們會問,為什麼別人住的是那樣,但我們會跟孩子們說,因為我們要把錢省著用。」
而看似「戲份不重」但卻是整個拔河隊的靈魂人物的教練,瑞雲說,「教練真的是一直都
很用心,雖然他不是拔河專業出身,又是學校的學務主任,有很多的行政工作,但是他真
的很用心在這些孩子身上。有陣子大家會說拔河隊的孩子好像變得太驕傲,其實我們自己
都有發現,也是跟教練提,讓教練在練習的時候去跟隊員說,他們會聽進去。」
《拔一條河》8月31日在甲仙國小播映時,阿忠一直到最後才被大家拱上台,他說,「希
望大家都能看到甲仙。」在我採訪瑞雲的同時,阿忠也隱身在廚房之中為晚上的餐會做準
備,如同他在電影中的樣子一般,他讓自己在焦點之外,用自己的力量支持著地方。
地方鄉親也在這場播映會中踴躍出席,但這天南台灣下著大雨,許多地方都到達撤村標準
,坐在我前方的阿嬤在看電影時,接到公所電話,通知要撤村,阿嬤回答:「我們現在都
不在家。」掛上電話,阿嬤嘀咕著怎麼現在通知撤村,然後,繼續看著電影,不時擦眼淚
。
電影中,還提到了美濃的龍山國小到甲仙國小取經的部分,當初甲仙成立拔河隊,要拔河
道,市府說拔河道不是必要設備,拔河鞋還得去跟別的國小借,在獲得名次之後,該有的
設備到為了,另一個也想成立拔河隊的偏鄉小學,卻走上甲仙國小的舊路,拔河道,沒有
!拔河鞋,沒有。
同樣還在拔一條河的,還有遠從國外嫁到甲仙外籍配偶們,但甲仙人用「姊妹」來稱呼這
些離鄉背井的媽媽,丈夫重病、已逝……等等的生命挫折並沒有讓他們退卻,也許是知道
自己只能前進,就不去想怎麼後退了,看著他們拍的婚紗照,笑得燦爛的同時,卻有著被
歧視、被言語羞辱的辛酸。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繩子,向災難、生命、挫折拔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