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愛之船》:華裔青年的台灣行腳

作者: ericshinshin (阿川)   2020-01-21 00:58:55
前陣子看到府中15推出「這個世界不太冷」主題影展,播出由舊金山州立大學蘇幸娟教授
(Valerie Soe)執導的紀錄片《愛之船:台灣》(Love Boat: Taiwan),顯然是要探討
台灣過去對外僑務中很有趣的一頁,「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
https://youtu.be/Y7tZtoEkOyg
我國政府於1967年開始辦理海外青年暑期回國研習團。活動的目的在於「幫助海外華裔青
年認識中華歷史文化,學習國語文和了解國內情況」,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輕華人支持中華
民國。這項活動一開始招收的是美加地區的華裔青年,1969年擴增至美、歐、非洲,1971
年擴大招收亞洲地區華裔青年。片中大量剪輯歷屆學員、輔導員的口述訪談、學員自攝的
影片與照片,穿插著不同年代參與這個活動的華裔青年對於這個活動的期待、興奮、焦慮
、失望、與收穫。
僑委會每年辦理為期6週的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廣邀海外華裔青年來台學習語文、
國粹、民俗技藝,並在台灣各地參觀遊覽,學員需負擔400元美金與來回機票;許多學員
都是被父母送來台灣參加這個在年輕人群體中稱為「愛之船」的夏令營,申請人數經常爆
滿。學員抵台來到劍潭青年活動中心之後,學員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受到極大的文化衝擊
,過往以為我們這種「黑頭髮」只會出現在城市一隅的華埠之中;沒想到初來乍到發現這
座城市、這個國家到處都是跟我一樣的人!這個營隊以及其學員的組成,在更深的層次觸
動每一位來台的華裔青年,他們清楚而具體地意識到自己的亞裔/華裔的獨特身分,而且
世界各地也有很多同樣族裔背景的朋友,而台灣正是讓他們認識自己族裔身分與具體文化
內涵的所在。
本片聚焦在一批又一批來台參加暑期返國研習團的各國華裔青年的種種夏令營隊回憶,以
及其對台北城裡充滿威權符碼的另類印象。一如台灣學子參加夏令營隊、隔宿露營,從一
開始充滿敵意與尷尬,揮汗如雨還得完成一堆大地遊戲。營隊主辦單位總是有個時刻戴著
墨鏡到處吼人的值星官,讓隊員、輔導員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般地產生短暫而深刻的革命情
感。片中也描繪了在暑氣蒸騰、酒精與隔壁夜市美食香氣以及年輕人旺盛的賀爾蒙的催化
下,嚴肅而專制的台灣營隊規訓反而帶給學員許多激情與刺激的深刻記憶,成為結業後離
情依依、返國後彼此魚雁往返的片段憑據。
海外青年回國研習團除了是一個官方辦理的夏令營之外,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出
現這種營隊呢?我國自遷台以來無論是外交或是僑務政策,深受全球冷戰的國際因素影響
,反共一直是政府的政策主軸,如何團結全球華僑、抵抗國際共產主義的侵略,成為1950
年代以降僑務政策的主旋律。僑委會自1960年代開始更加積極運作海外僑務;1970年代中
共進入聯合國,揭開僑胞爭奪戰的序幕,國共雙方為爭取正統的發言權,在政策上,特別
是教育與經濟方面祭出許多優惠。僑務從過去「役於僑」的僑民服務,升高了政治與國家
安全的層級與高度,以團結海外反共力量與華僑社會為號召,期能成為復國、建國的重要
力量。隨著世界各國的社會結構產生變化,華人在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扮演著越來越關鍵
的重要角色,如何培植友我僑社新力量成了僑委會下一步政策方針,海外青年回國研習團
正是僑委會在華僑的社會教育方面之重要措施。歷經中共加入聯合國、中美斷交,國家處
境愈趨困難,政府反而在這個活動投注更多資源,參與的學員人數也在1990年代達到高峰
。不過返國研習團也經歷了不少亂象,時至今日,已轉型成3週的海外青年臺灣觀摩團。
儘管從訪談的內容看來,這些華裔青年對於這個一直帶學員參觀軍營或是一些意味不明的
地方,又不准學員晚上出去開派對、買雞排的警察國家抱持著一定程度的警覺與距離(還
有更多是疑惑),因此,直接的政治目的看來並不盡成功。但是這些華裔青年在那個暑假
裡認識了這塊土地的美麗、美好以及掙扎,認識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對生命有著同樣疑問
的青年,並也透過這些人認識了更真實的自己,可說是對於族群身分認同與政治意識的啟
迪。多年以後,那個名為台灣的概念在其中一些青年的人生道路上發芽而且成長茁壯,是
否可謂是間接地達成了某種政治上的目標呢?
這篇參考了:僑務委員會編印,《僑務五十年: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僑務委員會成立五
十周年紀念》,臺北市:僑務委員會,1982。
這篇文章也是出自我的部落格:
https://tinyurl.com/uj9sef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