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單親家庭的孩子是否較容易受到霸凌?
其實國內也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
首先是2009年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郭惠玲所做的碩士論文《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
研究顯示「國小學童的受霸凌及霸凌行為在性別上具有顯著差異,
均是男生多於女生;國小學童的霸凌行為會因家長社經地位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低社經地位多於高社經地位,受霸凌行為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同研究發現,事實上親子關係比起家庭結構(即單親或雙親、隔代教養等),
在與受霸凌之間反而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
再來是2014年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
胡振德碩士論文《影響在學國中生校園霸凌被害相關因素之研究—
以新北市新莊區國中為例》研究顯示,
「研究對象中男生、體型矮瘦型者受霸凌經驗較多;
學業成績越低者,受霸凌經驗越少;學校生活與受凌經驗之關聯度最高,
對學校規定、師生互動關係及同儕關係越正向的學生受凌經驗越少;
而家庭生活與受凌經驗關聯度最低。」
以及長榮大學社工系鄭維瑄、蘇金蟬兩位教授所做的研究:
《誰容易被欺負?青少年個人及家庭特質與被霸凌風險相關性研究》
指出「,父母不同族裔青少年被嘲笑的機率比同族裔青少年高約25%,
被勒索的機率高出約 140%;男性被不同型式霸凌的機率都較女性高出許多;
家庭結構與社會經濟地位與被霸凌風險無相關與西方研究發現不同。」
列出上述研究結果並不是要否定某些單親家庭受霸凌者的個人經驗,
而是必須說明個人經驗式的描述並無法證成單親與受霸凌間必然具有因果關係,
因此,子女易受霸凌,並不構成反對單身生子的理由。
從相關研究中也可發現,父母為不同族裔(即所謂的混血兒),
或者低社經地位家庭,甚至於體型矮瘦者與受霸凌的相關性,
都比單親者來得高,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要反對異國婚姻,
或所謂(相對於高富帥的)「矮窮醜」生育子女的權利?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針對「矮子歧視」的相關研究,
例如美國總統大選通常是由身高較高者勝選,
日本社會新鮮人中,高個子比矮個子更能獲得較高的平均薪資;
乃至如前所述,身高較矮者也比較容易受到霸凌等等;
那麼,如果一個人遺傳了父母基因而長不高,導致社會條件較差或被霸凌,
他是應該反對社會的「矮子歧視」,還是反過來怪父母矮就不該生小孩?
更何況兒福聯盟的統計指出,所謂「單親家庭」很少是自始單親,
除因離婚造成單親者佔67.1%,分居、配偶失蹤或入獄服刑等均是可能原因,
換言之,我稱之為「非計畫性單親家庭」,也就是原本是雙親,
但因不在生育當時預測內的變故造成單親,從這方面我們也可以說,
問題不在「單親」,而在於發生變故的衝擊影響了家庭的弱勢因素。
「亦有單親家庭其家庭滿意程度呈現滿意者,這表示雖然家庭不完整,
但是只要單親父母能夠不放棄教育孩子的責任,身兼父(母)職,
一樣能夠給予孩子們正向的成長空間。」(蕭頌恩,2010)
這個結論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要增強對於單親家庭缺乏根據的偏見,
或是從自己做起,拒絕「單親歧視」,
期待與協助計畫性或非計畫性的單親父母負起善加養育子女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