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2893
吳鉤
2015-08-28 08:28 來自 私家歷史
說起廉租房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廉租房誕生於西歐國家的近代化過程,比如說英國早在1844年就成立了住房協會,為工資收入最低的工人租賃廉價住房。沒錯,廉租房的確是近代化的產物,因為近代化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城市貧民階層,住房問題的嚴重性前所未有地突顯出來,迫切要求政府供應廉價租房。但許多人未必知道中國宋代已被海外漢學家稱為「現代的拂曉時辰」,而且,也恰恰在宋代,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備的廉租房制度,即政府長期性、規模化向城市的中下層居民提供廉價的公租房。
我們要說的宋朝廉租房便是宋政府「店宅務」轄下的公屋。店宅務,宋初又稱「樓店務」, 太平興國初年改名「店宅務」。宋朝的京城及各州縣均設有店宅務,負責政府公屋的租賃、管理與維修。店宅務名下的公租房規模相當大,宋真宗天禧年間,汴京左右廂店宅務共有公租房23300間,宋仁宗天聖年間是26100間,宋神宗熙寧年間有平房14626間、宅子(別墅)164所。以汴京常住人口一百多萬人、每口需住房一間計算,這批公租房至少可供1%~2%的汴京人口居住。
問題是,你怎麼斷定店宅務提供的公租房就是廉租房?只要我們找出店宅務公屋的租賃價,並與當時同一城市的私房租賃價、城市中下層市民的收入相比,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恰好《宋會要輯稿》收錄有天禧元年與天聖三年汴京店宅務的出租屋間數及租金收入總數,不難計算出北宋京城的公租房租金。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20/55.jpg
北宋開封府地圖
政府公屋的月租金只需500文錢
天禧元年(1017年),汴京左右廂店宅務名下共有23300間公租房,當年收到租金共140093 貫,可以算出,平均每間房的年租金約6貫,月租金為500文錢;天聖三年(1025年),京城店宅務轄下的公租房增加到26100間,當年的租金收入為134629 貫,平均每間房屋的年租金約5貫多一點,月租為400多文錢。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價研究》將開封店宅務公屋的賃錢算為「每間每天平均164文」,賃價相當昂貴,但這應該是程先生的計算出錯了。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的一道減租法令也透露了店宅務公屋的租金水平並不高:「八年正月詔,市中延燔官舍,其修益訖移居者,免僦居二十日;應僦官舍居,賦直十五錢者,每正至寒食免三日之直。」當時,由於店宅務一批公屋發生了火災,朝廷決定,凡房屋被燒、需要搬遷整修的人家,可以安排在政府公屋免費居住二十天;凡租住店宅務公屋、日租金15文錢以下的貧困住戶,逢正至寒食節,可免收三日房租。日租15文錢,月租即450文,跟我們上面的計算結果差不多。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20/59.jpg
宋本《清明上河圖》上的傭工。
在宋代汴京,一戶尋常市民的生活成本一般又是多少文錢呢?北宋政府對城市貧民的救濟標準是每人「日給錢二十」。每日二十文錢,應該就是一名城市底層人的最低生活費用了。換言之,當時維持一個五口之家的基本生活開銷,每月至少要3貫錢。生活在汴京的中下層市民家庭,如果家中有一名勞動力每日能賺取200文錢,或者家中有兩名勞動力,每人每日賺100文錢,那麼在刨掉衣食方面的必要開支之後,每月四五百文的房租,還是支付得起的。如果家庭日收入不足100文,則溫飽堪憂,屬於需要政府救濟的「不能自存者」。
通過考察汴京公私房屋的租金水平、城市居民的收入水準與生活成本,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店宅務轄下的公屋,是具有廉租房性質的,至少那部分月租金在500文以下的公屋屬於廉租房無疑。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20/60.jpg
宋畫《茗園賭市圖》中的小商販。
租住政府公屋可享受到的優恤
店宅務公屋除了租金相對低廉之外,住戶還可以享受到其他方面的優恤:
其一,店宅務不得隨意增加房租。景德年間,「有司言,京師民僦官舍,居人獲利多而輸官少,乞增所輸,許奪賃。若人重遷,必自增其數」。店宅務向朝廷報告說,京城市民租賃公屋,由於所納租金低廉,導致店宅務收入過少。請求政府批准提高賃價,如果住戶不同意增租,店宅務有權中止跟他們的租賃合約。這樣,住戶如果嫌搬家太麻煩,必會同意增加租金。
但宋真宗拒絕了店宅務的這一請求:「豈不太刻耶?先帝屢常止絕,其申戒之。」大中祥符三年,朝廷乾脆立下一條法令:「在京店宅,自今止以元額為定,不得輒增數剗奪。違者,罪在官吏。」到了宋仁宗天聖年間,由於「店宅務積年虧少課利」,以致「失陷舍屋」,無力修葺,宋政府決定對「侵佔官地、修蓋屋舍、收掠房錢」的形勢戶增收房租,而對廉租房住戶,則「慮其中有貧民供納不易,宜特與免添長房錢」。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4/420/57.jpg
宋本《清明上河圖》上的「久住王員外家」,是一傢俬人租賃住房。
其二,開封市民租住店宅務公屋,房租從簽約生效的第六日起算,前五日免租金,作為給住戶搬家、收拾物件的期限:「每人戶賃屋,免五日,為修移之限,以第六日起掠。」我覺得這是很人性化的規定。你說呢?
其三,政府經常會宣佈減免房租,如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月,因陰雨連綿,宋真宗詔:「京城民僦官舍者,免其直三日」;次年(1012年)正月,又「以雪寒,店宅務賃屋者,免僦錢三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二月,又詔:「貧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免僦值三日」。這裡的「官舍」,即店宅務經營的廉租房。
這些優恤舉措表明,宋政府設立店宅務經營公租房,儘管也有圖利的考慮(店宅務就如一個國營的房地產公司。每年10多萬貫的租金收入,對財政不無小補),但向城市中下層市民提供基本住房,使「居者有其屋」,也應該是宋政府實行公租房制度的初衷,否則,店宅務便不可能將租金維持在低水平線上,政府也不可能禁止店宅務動輒增加房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