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大指導
查到這一篇
http://tinyurl.com/hdomour
以日清戰爭賠款來說,大概是幾個步驟:
1.大藏省決議以英鎊於倫敦點收,並且律定庫平銀兌換英鎊匯率
2.清政府以庫平銀於本地支付,依照指定匯率於倫敦兌換成英鎊,應該還全額入庫,要貼手續費
3.英鎊賠款於倫敦由清公使交由日本公使點收
4.日本公使將所得英鎊賠款再逐次匯回國內,還賺了一點利息
也剛好當時日本要從銀本位轉成金本位,所以日幣不若庫平銀一樣貶值,反而兌英鎊還升值
最賺看來就英國人了,世界金融中心不是叫假的,坐著錢會自己來
通商戰爭一拿下香港就開銀行,掌握東亞地區外匯,果然銀行跟保險就是兩大穩賺不賠的行業
※ 引述《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之銘言:
: ※ 引述《oleander (一見發財)》之銘言:
: : 2010年德國對法國支付最後一筆一戰賠款,應該是德國國庫直接轉帳
: : 那清朝的時候沒事就要賠人家幾百萬兩甚至破億的,除了直接由稅收抵償的之外
: : 實際上償付的程序會是什麼?總不會還是現銀上船運到國外點收吧
: : 當時是已經有一些國際匯兌的程序了,外商銀行也可以在中國執行收放款業務
: : 但中國官方看起還都需要與民間的錢號甚至商人(像胡雪巖)合作與外商銀行接洽
: : 當時跟外國買軍火或是借洋債都可以讓這些白手套吃喝不盡
: : 就是因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金融體系相差很大才這麼麻煩
: : 有沒有當時國與國之間如此大額的金流是如何進行的八卦?
: 就是實物交付
: 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皆是如此
: 普法戰爭的賠款一樣是黃金支付
: 匯票的過程是甲地銀行承接 乙地銀行支付
: 如果乙地銀行手頭沒有這麼多黃金或白銀
: 就要從其他地方銀行抽調或是向另外的銀行借調
: 當然不用全搬回國內,能用當地銀行開的票據做調度,但背後是真真正正的黃金白銀
: 純粹紙上作業那是現代才有的體系
: 至於晚清的外債與政府財政的關係就很麻煩了
: 首先要先搞懂原額財政、留存、協餉、信用擔保、財產擔保、產權抵押
: 由商人接洽條件反而比官員直接接洽來的好
: 因為很多官員根本不懂債權、年利、支付方式等細節,魔鬼藏在細節裡
: 這裡面每一項都大有文章,一來一往的差距可以到很大
: 就以甲午賠款而言
: 日本強迫清政府補足成色跟換算英磅就多收到2800萬兩(全額款項為庫平兩2.315億兩)
: 為了節省利息決定分4期支付,這樣可省下2000多萬兩的利息跟200萬的衛海威軍費
: 點交在英國倫敦只有第四次在倫敦跟柏林兩地進行
: 請參照〈甲午戰爭賠款問題考實〉,戚其章,《歷史研究》1998第3期(北京)
: 如果商人能談到更好的條件,為何不交給他們談?
: 縱然給予抽成,相比最後支付的總額,清政府還是付出較少
: 並且能培養債信,只是在晚清的背景下,這些御用商人的下場並不算好
: 而外債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關係錯縱複雜
: 我建議直接看書比較快
: 可以參考馬陵合先生的《清末民初鐵路外債觀研究》、《晚清外債史研究》、《外債與
: 民國時期經濟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