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疑惑,
從孔子用肉乾當學費教育平民之後,
天朝的百姓漸漸有了“識字”的機會,
很多團結的家族也能夠顧得起先生教育族中子弟。
大陸尋奇甚至介紹過某座偏僻至極的村落除了有精巧的防火建築機關外,
村子歷朝歷代算是出過不少高官名將,
以一座偏遠村子來說除了地靈人傑外,
啟蒙教育應該可說是有一定水準
(跟古代的全世界比)
到了明朝,除了為人詬病的八股取士外,
也是出版品盛行的黃金時代。
這些出版有諷刺人世的、有風花雪月的、怪誕不經的,可說是汲取前朝歷代的說唱文本養分後開花結果。
宋代范仲淹窮到斷齏畫粥還能苦讀,
那個畫作聞名的王冕,雖是門第之後卻是農民之子,家裡再窮也至少讓他得以識字自學。
可見在古代天朝,一般男性要識字應該不是很奢侈的事。
所以明朝這些閒書的消費總不是全靠所謂讀書人買單吧?
要說一般人的沒有閒錢,明朝的其他娛樂小吃也十分多元。
我甚至懷疑很多人把現代戰後長輩因戰爭、窮苦輟學的經驗類推到歷朝歷代去。
有沒有人對古代百姓識字比較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