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云:
: ...
: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
: 這種偏好生女兒,寄望將來嫁入皇家,或者權貴家的狀況,
: 史實上的狀況如何? 不僅限唐代,亦不僅限古中國。
: 尤其像歐洲不是有某名家,透過聯姻比透過武力擴大的家族勢力更大?
長恨歌很有趣,
雖然大家認為是白居易描述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
然而故事開頭寫的是「漢皇」,
許多事蹟也跟漢武帝的故事對應。
例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史記紀載漢武帝時衛子夫立后,
衛家哥哥衛青封長平侯,除了長子為世子外,
連帶還有三個衛青襁褓中的小孩也封列侯。
所以當時有歌謠:
「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不過嚴格來說,可能這也沒到「重生女」的地步就是..)
至於透過聯姻擴展家族勢力,
搞得最為風生水起的,大概是日本的藤原氏吧。
他們早在奈良時代就與天皇家通婚,
在平安時代變本加厲。
最初是藤原良房將女兒明子嫁給文德天皇,
文德天皇去世後,良房外孫清和天皇繼位,
良房便以天皇外祖父身分擔任「攝政」。
從此之後,天皇往往是藤原家族首腦的外甥或外孫,
天皇年幼時,藤原氏擔任攝政;
即使天皇年長,此時藤原氏羽翼已豐,
(他們兼併大量土地、累積大量人脈,)
天皇也無法繞過藤原氏推行政務。
天皇成年後,藤原氏家長就由攝政改稱「關白」,
繼續把持朝政+繼續把女兒們嫁給年輕的皇家。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竊據朝廷者為攝關,
大約就是平安朝攝關政治的概況吧!)
攝關政治以聯姻生孩子展開,
最後也以女兒生不出孩子作結束。
藤家的頂點是藤原道長,
在1018年,他完成「一家三后」的壯舉。
藤原道長
│ ┌─藤原妍子(1012中宮,1018皇太后)
│ │ │
│ │ ├───禎子內親王
│ │ │
│ │ 三條天皇
│ │
│ │
├───┼─藤原彰子(1000中宮,1012皇太后,1018太皇太后)
│ │ │
│ │ │
│ │ │ ┌─後朱雀天皇
│ │ │ │
│ │ ├─┴─後一條天皇
│ │ │ │
│ │ 一條天皇 │
│ │ │
│ │ │
│ └──────藤原威子(1018中宮)
源倫子
我國文不太好,
最初以為「一家三后」是
「先後有三位女兒擔任皇后」的意思。
當時覺得這已經夠扯了...
後來才發現我理解錯誤,
三后不是連續三位皇后,
而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中宮)」,
三位同時間存在,而且都是道長的女兒。
真好奇三姊妹如何稱呼彼此呢?
「一家立三后」是藤原氏空前的壯舉,
道長詠了一首和歌,歌頌自己的偉業:
「此世をば 我が世とぞ思ふ 望月の 虧たる事も 無しと思へば」
也可以用漢字表達(如大日本史):
「固能庸乎麼 和我庸圖所憶望不 模知頭幾乃 加階黨流去登母 奈之徒於望弊麼」
(每次看到這句我都覺得很有喜感..)
意義是「此世即吾世,如月滿無缺。」
也算是一語成讖,
道長用月亮來形容自己的成就,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道長與嫡妻源倫子的孩子賴通、教通,
雖然都有生女兒,
這些女兒們也都嫁給天皇或東宮,
可是都沒有生下繼承人。
最後皇位落到後朱雀天皇與禎子內親王的兒子尊仁手上。
禎子內親王是道長的外孫,
賴通、教通也算是尊仁的舅公,也是親戚。
但是賴通、教通很想讓自己外孫當天皇,
早年對尊仁一直冷眼相待。
藤原家自己也有很多麻煩,
道長還有一位小老婆源明子,
她也生了許多孩子,
可是二房兄弟們在官場一直比不上大房的賴通、教通兄弟;
更麻煩的是賴通、教通兩人本身也不合。
於是源明子的兒子藤原能信,與尊仁聯手,
利用機會推波助瀾,讓尊仁取得繼承權。
大房二房不合+大房的大哥二哥不合+與繼任的天皇不合,
不合三箭射出,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就結束了。
尊仁就是後三條天皇,他開創了院政時代。
最有趣的是,攝關政治雖然結束,
但攝政、關白這兩個職位卻被藤原氏「世襲」了下去,
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為止。
在失去實權之後,
卻在將近千年間保持名義上朝廷最高職位,(肥貓?)
只能說日本政治真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