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 畢恆達老師:為何要迫人自我否定?

作者: quendigay (小蝦媽媽來掃地)   2016-11-29 05:25:34
▼ 畢恆達 (台大城鄉所) 11.28 @ http://bit.ly/2fJON5G
▼ [他什麼事情都還沒有做,大家就說他做錯了]
同志婚姻平權近日沸沸揚揚,有的人認為相愛是人權,有的人主張毀家廢婚,有的人害怕同志婚姻會摧毀傳統家庭制度。不論你支持何種主張,都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但是,論辯要有邏輯、不能用假資料、要真心反省自己是否有歧視的差別心。
在有些年代、有些社會,小女孩才一出生,什麼事都還沒有做,她就已經是罔市(隨便養)、招弟。隨著社會觀念變遷,現在,女人已經當上總統了,男人可以接受女人的領導。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如果妳生的是女兒,妳還會希望女孩從小就接受男尊女卑的價值觀,認為女人沒有權利與男人平起平坐嗎?
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裡...對,我就是要講異性戀霸權。
不知道為什麼萌萌們,很討厭這個詞。其實說異性戀霸權,並不是在指責特定的個人,而是在描述一個社會的性別制度。在大家沒有明說之前,預設了每個人都是異性戀者。(很多人、很多研究都在探詢同性戀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的?其實答案蠻簡單的,你先回答我異性戀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的?你的答案就是答案。)異性戀成為規範,而同性戀是他者。透過制度、文化與個人日常實踐,來鞏固異性戀作為主流規範。
想想我們社會中的同性戀者,在什麼事都還沒有做的時候,開始察覺自己跟多數人不一樣,身邊找不到同類,社會的氛圍讓他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於是學會說謊,假裝自己跟大家一樣。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妳會希望你的孩子(或別人家的孩子)在什麼事都還沒有做的時候,就以為自己做錯事了,於是學著否定自己嗎?
簡單的說,如果為同志立專法,是社會隔離(social segregation),而不是積極行動
(affirmative action)。因而是歧視,不是矯正。隔離是,將異性戀與同性戀視為不同
的族群,分開立法,給予不同的待遇(異優同劣)。而積極行動,是為了補償長期歷史下同性戀受到不公的待遇(權力資源分配),因而透過國家的介入,讓同性戀受到更多的優惠待遇,加速不同性傾向之間的平等。現在修民法的主張,只是要將同性戀與異性戀視為同樣的人,享有基本人權,沒有要特殊待遇。假設要另立伴侶法的話,前題有兩個,一是仍然要修法讓原有婚姻制度可以適用在同性戀身上,二是伴侶法不必特地為同性戀而設,無論異性戀與同性戀都可以適用。也就是,不要將同性戀視為次
等公民。
▼ 畢恆達 11月27日 23:45 ·
明天(11/28)立法院前青島東路,支持同志婚姻立法,請大家來現場助陣。
底下是曾經刊登在自由時報的一篇舊文,稍加更改增補後,再發一次。
前日對高中人文班的同學講述研究與論文寫作。演講結束後,一位男生羞怯地來問我:「老師,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有位朋友是同性戀,你還可以繼續跟他做朋友嗎?」我說:「當然可以啊!」他露出驚訝、不可置信的表情,並回我:「教會的教友,還有我爸媽,都說同性戀是錯的,會導致人類的滅亡。」我可以體會一個單純的青少年在這種環境中所面臨的痛苦。他的良知告訴他,同性戀沒有錯,但是父母和教友卻帶給他一個難以解決的困境。
儘管有愈來愈多天主教/基督教國家通過同性婚姻合法;教宗也表示「我有什麼資格去論斷同性戀者」,進而說「天主教徒應該為歧視與敵對,向同性戀者道歉」;美國「走出埃及國際」(Exodus International)的主席也公開道歉,承認企圖治療同性戀是錯誤的,進而解散此組織;然而臺灣有少數基督徒,結合臺灣傳統婚姻與忌性價值觀,選擇要與美國的保守基本教義派站在一起,不只反對同性婚姻合法,更全力打擊正在推動的性別平等教育。
這些教友從單打獨鬥,到組織結盟,化身為各種O愛盟、O家盟、O希望盟等團體,撰寫教材、架設網頁、進入政府的委員會、參選民意代表、提供免費的校園生命/真愛教育演講,對性別平等教育進行撲天蓋地的批判與反撲。目前則推動「守護家庭公投連署」,明知不可能通過,但是可以免費蒐集許多個資,供未來遊說之用。在民主社會中,教育與政策本來就需要辯論;他們努力維護自己信仰的理念,也讓人佩服。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口口聲聲神愛世人、我愛同志,可是言談中隱藏的卻是高人一等的訊息。同志團體認為,同性戀與異性戀沒有誰比誰了不起,也沒有誰比誰差勁
。但是教友動輒表示我「接納」、我「尊重」同志;「我愛同志」才說出口,又不准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更不用說,仍然拿出「後同志」的樣版,不放棄「矯治」同志的可能,將同性戀病理化。
政策的辯論需要紮實的證據與合乎邏輯的推理,可惜他們的說法經常充滿誤解、誤導與虛構。把教師研習的教師手冊說成給學生閱讀的教材;誤讀學術論文,虛構出臺灣同志一生平均有53位性伴侶的數據(最近更說男同志一生平均有一千個性伴侶);把教師手冊裡的「探索性傾向」解釋成老師會因此在校園裡要求學生要跟同性同學進行身體的相互探索。他們很有想像力,可以從同性婚姻,聯想到人與板凳、摩天輪結婚。一位教友在臉書貼文說《青春水漾》影片中有人獸交情節。我私訊給這位朋友,詢問他是在幾分幾秒看到這個鏡頭。他自知無法回答,就把這篇貼文刪除了,
但是已經有數千封轉貼在外流傳了。他們無法同理個別跨性別者每日在敵意環境中所經歷的身心煎熬,卻又以國外男跨女使用女廁/女浴來偷窺女性的特殊案例來恐嚇關心小孩成長的父母。
他們在公聽會上質疑單身教師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卻忘了自己也是在沒有教養幼兒的情況下生了第一個小孩;他們動輒以「我是兩個小孩的媽媽」當作發語詞,希望以家長經驗介入教育,卻不相信在教育現場教師的專業判斷能力。
這起經年的反同浪潮,透露著這些盟友的幾個心理機制:將同志視為次等(值得關愛),不值得享有與異性戀相同的權利;無法接受同志也可以展現自我、過快樂的生活;對異性戀與傳統婚姻缺乏信心,害怕一旦同志權益受保障,婚姻就瓦解、異性戀就會想要「變成」同性戀。
當然,個人與團體都可以為自己的理念發聲與努力,但是主其事的政府單位,則應該謹守政治與宗教分離、教育與宗教獨立的原則,堅守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教育部如果繼續將歧視的言論視為多元的一種,以為不表態就是客觀中立,其實就也成為破壞性別人權的幫兇。
蔡英文與民進黨在選前承諾支持同志婚姻並發行彩虹卡,感動了很多同志,也因此吸引許多選票。但是執政之後,卻馬上背棄當初的諾言,完全看不到支持同志的誠意。保守人士發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言論也就罷了,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如果也打算跟著唬爛,終將遭選民唾棄。這些公聽會、立法過程的發言與決策,終將留下記錄,成為後人評論的歷史資料。
▼ 畢恆達 11月17日 22:34 ·
是怎樣醜陋的人,要逼迫無數天真無邪的小孩,從小就學習否定自己、厭惡自己。可小孩,並沒有做傷人的事啊。
那些對同性戀或同性婚姻產生劇烈情緒的人,一下怕人類絕種、一下怕配偶跟人跑了,一下怕子女不叫他爸媽,然而些情緒與恐懼其實都與同性戀無關。他們建構了一個外部的敵人,以為就可以迴避自己內在的恐懼。與其開公聽會,不如嘗試面對自己的內在,問問,到底情緒所為何來?
聽到無數的哭聲,真的,每個能夠存活至今的LGBT都是一則傳奇。
12/10(六)相挺為平權,全民撐同志
♡ http://bit.ly/2fJTlsW
▲ 讓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 音樂會
國際人權日 13:00 - 20:00
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
#婚姻平權
作者: A25610839 (舞梓醺)   2016-11-29 08:34:00
你說的好棒!
作者: NichT977 (I'm not the only one)   2016-11-29 18:18:00
推為何逼迫孩子從小厭惡自己否定自己 (文中英文單字已筆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