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年出櫃,比成年後出櫃,來得更可貴
很多時候,面對未成年的孩子,我會說:
「等你成年,等你經濟獨立,再來考慮和父母出櫃,現在先忍忍。」
但這不是因為「成年」可以使孩子瞬間成熟懂事不再犯錯。
而是因為「未成年」是一個不得不壓抑其自由意志的枷鎖,
「未成年」代表他的父母可以干涉約束他的言行自由,代表他還「不自由」。
如果你的孩子,在成年前或在經濟獨立前和你出櫃,那代表你的孩子對你充滿信任,
他相信你不會否定,壓抑,捨棄他,即使他是同志,你對他的態度,仍然不會改變。
這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也因此,希望當他出櫃時,你不要因為擔心他太辛苦而說:
「你還太年輕,先不要急著認定自己是什麼。」
因為這話不會讓孩子改變他的性傾向認同,反而會使孩子認為
「你果然和其他父母一樣無法接受孩子是同志」
進而沉默,不再與你分享內心的想法,
直到他成年並經濟獨立,你不再可以約束他的時候,離開你。
給他個擁抱,不論他未來是否會走上其他道路(例如:忽然發現自己是雙性戀?),
都接受他現在便是如此,且可能未來不會改變,會讓孩子更願意與你分享想法。
2.性傾向認同與性別認同,越早開始摸索越好
人的性傾向認同,不是依賴自由意志控制的,
就如我們無法憑個人意志改變自己喜歡紅色還是藍色的顏色偏好。
或許,有些人曾經迷惘過,不肯定自己的同志認同是什麼,
例如有些跨性別異性戀會迷惘,
自己究竟是想要成為女人所以認為自己應該愛男人,
還是因為自己愛男人所以認為自己應該要是女人?
但是,沒有開始摸索,就不會有真正理解自己的機會。
等成年才開始摸索自己的認同,其實不會因為比較成熟懂事而比較順遂,
反而可能因為社會期待壓力,
而在還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麼前,就跌進了異性婚姻,生了孩子,
直到孩子都大了,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從來不是自己想要的。
(這是近年許多老年同性戀/跨性別的感受)
未成年,其實是摸索自我最好的時機,
因為還年輕,所以還有跌倒受挫重新站起的機會,
不像三四十歲忽然被愛情長跑的伴侶甩了的人,或是五六十歲喪偶的人,
要重新進入擇偶市場,卻發現市場太小,適合長久的人,多早已有伴。
且年輕時情感受挫,學習情感經營也比成年出社會容易得多,
談戀愛第一次就上手的人很少,
很多人都是跌了幾次倒,
才了解到自己的不足(逃避行依賴,情緒勒索,親密暴力,過度犧牲等等),
然後在一次次的戀愛中,逐漸修正自己的不足,
逐漸建立對自己的自信,而不在愛情中委曲求全。
3.缺乏信心,是親密關係中的大忌
這的缺乏自信,不只是「對自己沒信心」,
也是「對同志的親密關係缺乏信心」。
女性同志研究中,有發現到當女性同志對自身同志認同感低弱時,
會對關係的信心下降,進而過度犧牲奉獻。
例如當女性同志認為「異性戀關係比較有未來」時,
會將這想法投射在交往對象身上,而產生「妳和我在一起很委屈」的想法,
進而產生「補償」的行為,例如過度忍讓另一伴情緒勒索的行為,
最終導致親密關係中的兩方地位不對等嚴重失衡。
反之,當女同性伴侶雙方都具有家庭支持,
彼此都具高度同志認同感時,親密關係的穩定度會提高很多,
台灣有進行國外移民結婚或是人工生殖的女性同性伴侶,
也多是具高度同志認同感的人。
異性戀的親密關係研究中,也有提到「擔心分手後找不到新對象」,
是很容易使人在關係中委曲求全的要素。
你無法改變孩子所要面對的外在壓力,
可能也無法事先幫孩子把未來崎嶇的路整平成康莊大道,
但是--
你可以在孩子成年前,建立其對自己的信心,
不論他是同志還是不是同志,他都值得不委屈的被愛,
不論外在的環境如何險峻,來自家庭的支持,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