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 台大電子所甲乙丙丁組皆取消筆試

作者: Wigner (Wigner)   2021-10-12 11:15:58
有板友叫我舉出聯考時代跟現在學生的差異,我突然想起這篇清大教授2000年左右的文章
我第一次看到曾教授的文章是他投書報紙寫過一篇極有名的文章,他對2000年
台灣清華大學電機系學生的,當時清大電機是穩穩第三志願,那時候的清大電機應該還是
比現在難考很多,他投書寫一篇超有名的文章,問題是1995年教改已經種下了今天這個問題
我就一再強調,就算現在是推甄學生比考試學生強,你也不能證明這個制度是好的,更何況
考試還是有它的鑑別率,這個教授分析學生學習問題可以讓大家參考看看
曾孝明(Tseng, Shiao-Ming)
副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子工程研究所
學歷 台大電機系 
   華盛頓大學電機碩士    
普渡大學物理碩士
普渡大學電機博士
有感學生的電磁學成績巨幅下滑
曾孝明
[email protected] 2000/7/14
學生的學習成效考核採用不以測試熟練度、記憶能力為主的測驗,其考試成績可作為
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指標。國內就同齡學生的學習成效而論理工科系成績的標準差是極窄
的,因此他們的學習成效,應可讓我們更了解科技教育的盲點及應改善之處。筆者在本文
敘述學生修習電磁學情形,從他們的表現及與筆者的互動中,筆者簡評「教改運動」對國
內科學教育的衝擊,同時也提供建立教學績效以及較客觀衡量教學績效的方法。
試題與成績
合理的試題與合宜的考試方式可檢驗學生學習的成果,特別是數、理及外國語文科
目。筆者考試的試題幾乎不出自教科書中的習題與例題,而且考試可能用到的公式完全
附在試卷首頁。筆者對大學部考試的試題難易程度,是以平均分數預期落在70分為原則。
學生三次考試的成績、10%的作業成績,再微幅調整就是學生的學期成績。大約考試前10
天,筆者會將最近一次的舊試題發給學生當參考〔註:當然頭一回開課則無考古題〕。
考試統一收卷的時間為第一個試題答完整的學生交卷後再延20分鐘,如此的安排應可降低
學生依賴記憶與熟練程度以應付考試。此外筆者從來不將改試卷的責任委託研究生,故
從學生答題中,筆者深刻知悉學生的學習成效及歷屆學生的差異性。
表一是近年共三屆學生,修筆者大二下電磁學(上)及大三上電磁學(下)的平均成績成
考試人數。
目前清大電機系一屆學生人數約125人,編成清、華兩班。必修課分兩班上課,而原
則上沒有限定跨班修課,但是經常發現兩班級因教師要求不一,產生程度及學習上的差異
[1]。
無疑的最近一屆學生(1999-2000年)的成績巨幅度滑落,第一次期中考平均分數僅

25.6,並且答案卷中更出現許多前所未見(如向量與純量混淆不清)、毫無邏輯的作答、
應為根號的積分結果“填成”自然對數函數,其程度之差令人懷疑這些學生曾修過大一微
積分[2]。
教改的挫敗──扁平化
為更加了解學生的進一步狀況,筆者持續追蹤並探討學生的學習困境。筆者發還答案
卷前,特別告訴他們過去學生的記錄,詢問考古題與目前試題的難易程度是否有別?是否
接受25.6的平均分數?結果學生們承認現今試題的難易度與昔雷同,但卻壓倒性的無法接
受目前的超低平均分數。為此,筆者在黑板上依次出三題高中數學公式(一題三角函數及
兩題向量幾合),及大一微積分才學過的泰勒展開式。對同一問題筆者任意點四位學生在
黑板上證明,結果16位學生無一人能作答。針對高中的三個問題,筆者用不到四行式子,
再配以簡單的解析圖,在黑板上解答給他們參考。經過這種交流後,筆者再一次請學生以
舉手方式回覆,是否現在接受25.6的平均分數?結果這次絕多數的學生都舉手!在上、下
課的溝通過程裡,筆者深刻體會到目前大學前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一方面呈扁平化發展,
但另方面題材卻明顯的增加,這情形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前項負面效果也正是一些美國
學者解讀美國學生參加第三次國際數學及科學測驗(簡稱TIMSS),其表現幾乎殿後的可
能原因[3,4]。
國內從事教改的原因,其中一項重要的考量是想減低大學前學生的課業壓力。然而目
前高中學生的讀書時間並不少於過去的學生,這意味在新甄試制度的壓力及扁平化的教材
內容下,無異「迫使學生在更小的游泳池舉行游泳比賽」。為應付新教改方案,《天下》
雜誌今年四月由林玉珮記者所撰「多元入學,多元迷惑」一文指出「學校想辦法發獎狀,
導師讓學生輪流擔任幹部,補習班與社區社團合作為學生取得公共服務紀錄,一天最高紀
錄考了十三張試卷,又紛紛把孩子送回補習班」等民間教育的實情。國內這種科學教育及
制度,實在難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扁平化所帶來的另一嚴重的問題是教師教學方法的省略
化,即教師對基本定理、公式的推演及邏輯分析之教導,更加草率、甚至不提。取而代之
的是更多的計算,這種發展使學生背誦的情形更惡化。當學生的年級增加後,簡易或例行
性質的計算,完全不等於科學教育的內涵。
學生隨著年級的增加,對他們的科學教育(含數學)的要求,應逐漸從認識科學常識
或熟悉計算的層次,提昇到另一水準或內涵。筆者以圖一為簡略說明,科學教育的重心隨
著年級的增加,應從圖一最右側的範疇逐漸移至探索左側的深入議題。科學教育絕對不是
一廂情願的工作,扁平化的科學教育難以使學生產生創新或創造的能力。
進一步交叉比對與剖析
為更加比較學生程度惡化的情形,筆者將1994年電磁學(上)第二次考試試題中的
85%
的試題,再加上第一次考試範圍內的一題合在一起,做為1999年電磁學(上)的第二次考
試的試題。採用這種幾乎雷同的試題,結果最近學生的成績只有以前的58%。得知這種結
果,爾後筆者給他們的第三次考試及電磁學(下)的全部試題,則完全採用1994-1995年
的舊試題,以更精準地比對今昔的學生們之差異。換言之,如果在表一中將中輟的學生
也納入比對,更可以發現最近的學生程度惡化的事實。由於分析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欠
缺,學生日後就讀大學工程或自然科學領域會出現嚴重的挫折感。在最近一次教學,頭一
次有學生主動向筆者表達學習過程中內心的焦慮與無助。
以往筆者的課程平均僅有2位學生有間斷性缺席的情形,但是目前學生的出席率已降
至65-70%,來上課的學生告訴筆者那些缺課學生的主要理由,是程度跟不上而且覺得總體
課程不勝負荷。更難以接受的是放棄考試的「學習中輟生」人數明顯的驟增(參考表一)
,而且整體考試成績也出現均等分佈的現象。與歐洲的科技發達的富有小國(如瑞士、荷
蘭等)相比,國內的大學教育早就不是菁英教育,目前似乎更達到孔夫子「有教無類」或
「推廣教育」的新境界。考試分數是一種指標,也是考核學生學習或教師教學的一種依
據。
表一中可以清楚的知道,單純的從分數上無法看出前述的內涵議題及關鍵點,除非有
更具體及說服力的剖析或對比結果。
從管理的角度,考慮一個大群體的議題及相關的制度(或作法),不妨先切入一個很
小標準差的族群(如同一所系的學生),從後者所顯現出的差異,許多時候可提供我們了
解一個龐大族群(如所有同齡學生)所蘊涵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途徑。相反的,一開
始便切入一個龐大族群的嚴重後遺症經常是主事者預設立場、精神領袖的使命感或一廂情
願的壓力主導全局、優勢族群佔據發言角色、民粹主義、泛政治化等結局。若我們冷靜、
客觀地檢討國內的各種教改運動及訴求,我們應可察覺許多重要訊息及盲點才是。
其他國家並不採扁平化教育
日本的升學壓力比台灣更嚴重,日本大學前的家教及補習風氣與台灣者極酷似,在日
本都會區約有70%的學生忙於課外家教或補習班教育[5]。〔註:現在台灣連報考研究所都
參加研究所升學班更是世界級笑譚。〕筆者兩年半前與日本京都產業大學坪井泰柱教授共
同進行實驗研究,期間坪井教授主動提及雙邊高等教育問題。他表示「日本的入學考試無
法篩選出具有創造力的學生,而且激烈的入學考及相關試題,讓學生傾向熟練甚至記憶試
題等技巧」。由於坪井教授數度到歐、美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客座及研究,因此他向筆者表
示對日本的學生缺乏創造力有較深的感觸。
科學教育的內容全球有其極客觀的標準,否則TIMSS這種國際性普測無法進行。較具
創意卻欠缺乏群體性紀律〔註:校規中規範的求學過程中的個人誠實與守法約定,不等於
群體生活中出現的喜好發問與別出新裁的舉動。〕的美國學生,雖然科學教育的教材內容
較平易,但是對那些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美式高中及環境提供他們更多學習的管道與資
源以滿足求知慾。以採美式教育的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為例,他們雙語部的高三學生,
如果能力允許可以修到大一的課程。前述的選擇性教育在法國、瑞士、瑞典等國家也有明
確的高級學程[6],而不是像台灣成為「扁平式教材+考試=空洞與索然無味」的後果。
日本的前東京大學校長暨前文部省大臣有馬朗人(Akito Arima)博士對日本的僵化
缺乏彈性的教育體制頗有意見,並提出多項改革政策。他一年半前接受《科學》期刊專訪
[7],特別提到文部省一顧問委員會的兩個建議:「如果有一些學生學習較慢,我們的老
師必須更小心謹慎地教育他們。同時,我們必須給(聰明的)學生一個更高階的教育」。
與前述的國外情形相比,國內扁平化的科學教育教材,再加上各種名目的甄試項目及課外
學習方式,最後的效果只是將昔日科學教育的問題累積下來再拋給大學。
建立績效指標是高等教育必要的工作
增加教育投資是國內不同教改團體的共同心聲。表二列出最近世界銀行所公佈數國的
政府教育支出佔國民生產毛額(GNP)比重,及荷蘭萊登大學CWTS中心及馬斯垂克大學
MERIT中心所做報告裡的1994年各國政府高等教育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 [8]
。無疑的,台灣的整體教育支出比重是極合理的,但採低稅政策下卻使台灣的高等教育投
資比重遠落後日本以外的科技先進國家。我們教育投資的績效、資源分配、花費最多的
高等教育其表現如何?實在該認真檢討[9],至少今日極受學生青睞的電機系已經暴露出
明顯的素質嚴重下滑的事實。
國內大學極重要的功能是提昇教學品質,而不是繼續投入無關提昇國內產業競爭力,
及不太可能受到國際科研圈關注與尊敬,但卻化名為「研究」工作[10]。目前國內大學似
乎連如何建立有說服力的教學指標都不知道?至少筆者所服務的大學,從來沒有向全體教
師公佈這類教學品質對比及分析的資料。一個企業如果連盈虧為何都無法判斷,則馬上遭
倒閉的命運。國內的大學如果連教學品質的指標都無法有效地建立及追蹤考核,這豈不讓
大學校園成為無法無天、一堆人瞎搞、亂搞的場所(或樂園)?《科學》期刊今年六月新
任主編,擔任美國史丹福十二年校長的Kennedy教授在他的新書《學術責任》提到教學的
重要,以及該校改進教學的作法。美國康乃爾大學前校長Rhodes教授在《科學》期刊為
該書寫一頁書評[11],其開場白便指出「學術自由是學術責任的另一面,但後者卻鮮少被
使用」。
的確學術自由不應該是教師的護身符,它應是更高度的自律、責任與創新。國內高等
教育界問題極多,建立人脈、搞班底及泛政治化是國內學術界的沈痾,前美國加州大學
柏克萊分校校長暨中研院院士田長霖教授便數度提到前述弊病。今年4月12日文化大學工
學院院長李豐明教授在《台灣日報》專欄文中陳述國內科技教育數弊端,他直言「積年的
惡質文化侵襲學校、科技界,學會或協會,培養了不少地頭蛇之類的『教育流氓』或
『科技黑道』,長期分贓教育及研究資源」。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著作豐富的管理學者
彼得‧杜拉克教授一書中[12]論述,「若不是建立在良好的績效……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
是一種糟糕的人際關係,它會導致士氣的低落」。他又提及一位大學校長的話,「我的工
作就是使第一流的教師能夠教書,至於他是否與他的同事或與我相處得來是無關緊要的。
通常真正的好老師很少能夠與人相處得很好……然而,他們確實教得好書」。杜拉克教授
後續指出
「當該校長的繼任者以安寧與和諧的政策取代績效,績效和士氣一下子全崩潰了」

加強高等教育的投資與研究
國內學術界可說是從來沒有在國際期刊上寫過高等教育績效的文章[10],也沒有在國
內期刊上寫過相當水準的高等教育評鑑的論文。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教授去年十月在中研
院舉辦的「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中指出「國內真正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不超過十人」
。沒有先做這些絕對必要的研究與剖析問題,「大學法」的產生豈不莫明其妙?在高等教
育方面的管理,瑞士理工學院Tschirky教授的一篇論文值得國內學術界參考[13]。全體國
民皆應接受的義務教育與專業、選擇性的高等教育,存在極大差距與區別性。國內產業中
,其中科技廠商是吸收碩士級人力比重最高者,從「使用者付費」的公平觀點來檢討,政
府應更加對國內科技廠商徵收合理的稅收來投資高等教育才是。不斷給予科技廠商租稅優
惠、減稅等待遇,就如同將知識基礎的經濟社會裡的絕對而必要的投資,轉嫁給一般勞
工、受薪階層等負擔[9],這種作法無益永續發展。一直採取國際間超低稅率水準的台灣

這種投資難以產生有水準的大學。
高等教育是極度專業的工作,大學之教育一位電機工程師、化學檢驗師、外科醫師
等,與教育系(或學院)雖同有「教育」二字,但一是動詞,另一是名詞,其間關係甚微
。在科技先進國高等教育是國家科學院、發行《科學》期刊的美國高等科學協會(AAAS)
等團體重要的議題[14],在台灣教育學院及一些社會科學人士,卻成為國內高等教育的重
要發言人,這豈不是世界級新聞[15]?幹學術這一行,我們還有多少工作是如此無知的程
度呢?
參考資料與說明
註:本文作者為美國矽谷某科技公司的顧問。
1、 在研究所入學考,兩班出現截然不同的表現與傾向是極明顯的證據。清大電機系
就發生過學生集體性作弊,甚至一班級的前幾名學生有經常性考試作弊行為,這種行為與
同系教師剽竊論文被期刊刊登的結果幾乎一致──“船過水無痕”,學校當局沒有採取明
確、積極行動。筆者大學在台大電機系就讀時,經常有試題可使得大部份同學的分數慘不
忍睹,但卻總是有一些同學能與眾不同。特異的成就感帶來兩極化的求知風氣,該種與眾
不同的表現並不等於創新能力。可是清大電機系極罕見具有前述成就感的學生。
2、 電機系為提前教專業課程,不但將大一共八學分的微積分濃縮成六學分。更甚者
是有教師向數學系表示,只希望一學期的微積分課程,以讓電機系能在大一下開工程數學
。事實上微積分學得非常紮實的學生,根本不需要目前九學分的工程數學。由於基礎微積
分的表現太離譜,筆者將學生的部份典型的作答影本寄給數學系系主任參考,結果後者
找本系系主任請問「該如何教電機系大一微積分」?相同的副本也在去年4月給清大劉烔

校長,結果不到一周《中國時報》刊登劉校長卻忙著與蔡市長在周末共同掃街的空前絕後
新聞。今年四月《天下》雜誌「張子文(生技中心執行長)生技界的張忠謀?」報導文,
指出三月接下經濟部生技中心執行長‧前清大生科院院長張子文被群眾逼退院長而受傷
頗深,校方缺乏「明快且堅定支持」的結果與置若罔聞的態度,使得任一方都付出代價。
3、 W.W. Gibbs and D. Fox, The false crisi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October (1999)
4、 W.H. Schmidt and C.C. McKnight, What can we really learn from TIMSS?,
Science, vol. 282, 1830 (1998)
5、 B. McCormic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apter 5, in Japanese Companies

British Factory, Avebury, Hants, U.K. (1996)
6、 I.C. Rotberg (Science Education),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st
score comparisons, Science, vol. 280, 1030 (1998)
7、 D. Normile, Vocal critic gets chance to put his ideas into practice,
Science, vol. 281, 1435 (1998).〔註:雖然日本大學在國際間仍不算第一流水準,但
根據英國政府首席科技顧問May爵士在1997年2月7日《科學》期刊一文資料,美國在各科
研領域的論文被引用量都是世界第一,而日本在多項領域的論文被引用量是國際前茅,例
如材料、化學及農業排名世界第二。在科研論文的平均品質方面,英國里茲大學Adams博
士在1998年12月17日《自然》期刊一文列出日本數領域(如電機電子、冶金材料、化學等
)的科研論文平均被引用率是國際水準。日本科研雖然缺乏基礎性的創新,但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物理系系主任Kastner及同事Birgeneau教授在2000年4月21日《科學》期刊一社論
,稱讚日本大學在部份材料領域的表現是國際領導者角色。在國內一不可思議的說辭是出
自清華大學數度向媒體宣稱其材料系名列國際第四,主動宣揚這種國際級結果,是否根本
就是刻意捏造的騙局、缺乏自信或誤導百姓等作法,應不難判斷。〕
8、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 The
World
Ban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2000). Also, R. Tijssen, H.
Hollanders, T.N. van Leeuwen, and B. Verspagen, Netherlands Observ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Summary
9、 曾孝明,台灣科技化與產業競爭力的隱憂,科技報導,第 222期,6月 (2000)

10、 曾孝明,教師評鑑制度──優先事項及必要性,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南港,10

7-8日(1999)。〔註:全文在網址http://140.109.196.210/sp〕
11、 F.H.T. Rhodes, Rules of the game; Science, vol. 278, 1726 (1997)
12、 周文祥、詹文明及江政達(譯),管理的實踐(原文作者:P.F. Drucker),第
13
章,組織的精神,中天出版社(1999)。
13、 H. Tschirky,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ology reality-technology
management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355, December (1996)
14、 M.N. Jensen, Reinvesting the Science
master''''''''''''''''''''''''''''''''s degree, Science, vol. 284, 1610
(1999). Also, M.R.C. Greenwood and K.K. North (Association affairs), Scien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winning the battles but losing the war?, Science,
vol. 286, 2072 (1999) & The state of technical literacy: The fight to improve
math and science education in U.S. schools (cover story), IEEE Spectrum,
April (1998)
15、
1998年4月由國內二十一世紀基金會主編,中華徵信所發行「彩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教育

的一書章「廿一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之展望」,其中提到「最先發現冷融合的猶他大學實驗
,迄今為止仍不願將其實驗過程充份的公開。據說,其最重要的理由即在保護它日後申請
專利的申請」的說辭。事實上,Clarke爵士在《科學》期刊1998年創刊150年
「科學與社會系列專文」(6月5日出版)中指出冷融合研究是近代科研的重大騙局之一。
國內此類「遁入空門」的文章,不可勝數。
曾孝明 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年5月8日﹞
先知總是寂寞的orz
作者: eduishappy (開心就好)   2021-10-12 11:20:00
主要是現在學生大多都依靠補習,變成不補習就不會讀書
作者: shigurew (shigure)   2021-10-12 11:34:00
教學品質低落的教授一堆,但又能如何,必修課學生只能修下去,然後學不好又繼續怪學生,學生:我能怎麼辦?
作者: Wigner (Wigner)   2021-10-12 11:46:00
雖然我也不贊成曾教授說的微積分學扎實,不需要學工數,這差很多,但是微積分學得好工數確實可以很輕鬆,教育就是在辨別是非和獨立思考能力,教育就是在分辨誰是專家,誰在胡說八道
作者: shigurew (shigure)   2021-10-12 11:49:00
那只靠考試也很奇怪,資工必修選修有幾科,你能考幾科,改成各所自己選也不可能啊,例如多媒體所考電腦視覺CV/圖形辨識PR/電腦圖學CG/視訊壓縮……,網路的考……那資甲怎麼辦?直接取消?資工六科根本不等於整個資工考試絕對有存在的必要,只是比例和考法的問題,不過台灣有問題的不只大學教育,12年國教整個都有問題……上面的教授真的是先知,但沒做出改變真的很可惜
作者: loadingN (sarsaparilla)   2021-10-12 12:29:00
說白很多是成本問題,今天要討論大學入學可能就要從中學教育談起,我相信大家都念過中學,光是老師跟各項資源分配就是一個大議題了
作者: kevin1212 (fur)   2021-10-12 13:10:00
你說台灣學術差 然後解決方法是把大學關掉 你真的很棒:)你要讓世界更公平又要回歸到研究所是不是義務教育的問題了 可惜他不是 而且台灣本質是研究導向的研究所 我真的不知道我們憑什麼要求他需要讓社會流動 他的本質是培養有研究潛力的人吧 這樣企業有沒有這種責任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求任何可能因人而異的制度消失而且你要社會流動 大學不是有給你機會 還是你希望每個年齡層你都可以重新來過 我覺得並沒有比較有錢就可以上研究所這樣的關聯性 有的可能是你缺錢到你一定要花時間維持家計 那這個就要看各個學校的補助規定了考試可能比較公平 可是你的測驗方式跟你的目的不一樣那你測驗的用意何在
作者: v74451 (vern)   2021-10-12 16:33:00
如果求職不看學歷,讀大學和研究所的人數應該會銳減
作者: kevin1212 (fur)   2021-10-12 16:39:00
樓上的東西我忘記哪一篇有流過我覺得企業比較需要改變不過國外其實很吃學歷 會有target school 因為對他們而言 發現某間學校的人特別好用 那為什麼不特別錄取呢 不過他們沒有固定排名 不同企業有不同偏好
作者: hsps920206 (你是宅泡)   2021-10-12 18:06:00
補習班老師隨便一個教的都屌打系上教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